APP下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要求与路径研究

2023-05-29刘红峰刘惠良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刘红峰 刘惠良

摘要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设置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作为系统性调适与转换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本质,辨析二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与路径选择,研究得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协调城乡要素融合、资源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强化了有效衔接的现实要求、过渡时期的首要任务;从而识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生动力,弥补了乡村振兴的短板;构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时序前提和空间基础,为探索乡村振兴赓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政策演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保障和路径选择依据。

关键词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本质内涵;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59

Abstract Effectively connec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Setting up an effective fiveyear transition period as a systematic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volve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al essence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ing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nalyz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and path choices for their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study and conclude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the primary tas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optimiz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areto optimization;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with the endogenous impet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t has construct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asis for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become a strategic advanc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path selection for explor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erms of policy evolu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and attracting talents.

Key words Effective connection;Rural vitalization;Essential connotation;Realistic path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C0772);韶关学院博士科研项目(9900064601/139);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项目(XSP22ZDA003);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重点项目(21ZWB01)。

作者简介 刘红峰(1975—),男,湖南湘乡人,博士,从事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研究。*通信作者,博士,从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既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群、地区重新返贫和新增贫困人群、地区,并失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者有效衔接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理上辨析何谓衔接、如何衔接、衔接什么内容、衔接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在有关学者研究基础进行了阐释[1]。任何意义上的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首先都取决于厘清衔接的本质内涵,其次才能翼图所需,接着探究路径,等等。因此,笔者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角度进行阐释。2020年10月,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国情”“农情”“三农”问题的战略判断,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性命题。表明我国贫困治理,特别是农村贫困治理、“三农”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因此,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的历史任务与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大战略汇聚的历史时期,探析和研究二者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现实要求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内涵

1.1 有效衔接的基本内涵 党和国家从2015年11开始正式提出“脱贫攻坚”战略,到2020年底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历时5年。其间,在2018年,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处于叠加同轨推进。从党和国家提出两大战略的本质目的和根本任务来看,都是侧重于破解“三农”领域难题,在农村地区、农村人群中消除绝对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是,两者的阶段性任务、侧重的对象差异明显。我国的脱贫攻坚阶段在2015—2020年的5年时间,集中社会力量突击完成了紧迫性、局部性和阶段性任务,自2018年开始,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有时空持久性、任务渐进性、对象整体性的特征。二者虽然有差异,但是在内在逻辑机理具有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永续动力[2-3]。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4-5]。可见,“有效衔接”的历史性命题缘起于党和国家对国情、农情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全局性选择。

1.2 有效衔接的基本范畴

1.2.1 “有效衔接”的概念界定。

“衔接”本义指联结或连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二者的有机衔接应着重4个方面的无缝联结,即两大战略的机制、产业、政策、规划等方面的无缝联结[6]。这些“衔接”涉及内容、时间、空间、对象、制度等多个维度和层次,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即是有形的、具体的,也是无形的、抽象的。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前提。“巩固”的核心内容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地区、脱贫人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增脱贫地区与人群,同时要巩固脱贫攻坚期过程中的持续性帮扶的保障机制。“拓展”首先是要对帮扶对象的拓展, 一部分从帮扶政策中退出 ,对于致贫风险较大的另一部分边缘群体应进一步采取拓展措施[7],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贫发生[8]。由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大战略的重要性、复杂性、系统性,所以在时空衔接上设置与“十四五”相重合的过渡期。设立5年过渡期,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讲究循序渐进的总体原则,不冒进,不脱离实际[9]。确保政策总体稳定延续,科学合理把握发展的速度、力度与节奏,逐步实现平稳过渡。

1.2.2 “有效衔接”社会基础的构建。

“有效衔接”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社会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客观存在的总称,由基础性的社会关系、组织联结、秩序结构组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的对象都是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空间的社会基础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积淀,乡村社会基础因此有着与城市社会基础、现代化社会基础不同的复杂内涵。

乡村社会基础的制度建设是由村民自治、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系统,一方面强调基层社会基础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社会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强调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互融合[10]。 因此,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能力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是“有效衔接”的社会治理基础,他们不是单一的向度,而是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构建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

首先,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现代化、从脱贫迈向振兴的基础条件。党建引领有效衔接的乡村治理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关键,为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保驾护航。将党建从组织建设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和领域,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积极示范作用,能带动农民及多主体协同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实践,实现“治理有效”目标。

其次,乡村社会基础的经济形态富有创造性,集体经济形态兼具“公有性”“民营性”的特征,并且表现出“传统型”与“现代型”的发展趋势,“传统型”集体经济集中在传统农业、工业领域,“现代型”集体经濟则重于多元开放领域、租赁型经济[11]。乡村社会的集体经济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何伟威[12]研究认为,乡村社会的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是生产组织、另一方面是乡村社会管理组织,既具有营利性和服务性的双重使命,又具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性质。

第三,乡村是一个熟人关系社会,这种社会基础是一种由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特殊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的行政村是一个“半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且相当一部分非常熟悉,共享公众人物。传统的自然村落是一个完全熟人社会[13],随着大量青壮年长期异地生活,导致乡村生产生活熟人社会的特征越来越势微,日渐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现象[14]。“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社会资本匮乏,从而影响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降低了风险防范能力,阻滞了市场交易水平,因而与贫困之间有着密切关联[15]。

第四,乡村社会组织在“有效衔接”中扮演重要角色。乡村人口往城市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必然,但是,这种迁徙并非永恒不变,在城乡融合中“逆城市化”同样可以出现,因此,新兴乡村社会组织由传统完全熟人社会的自然村落向无主体熟人社会变迁中发展起来,采用“助力”而“不替代”的方式,从“助力”视角分析,一方面起到弥合政群关系,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源;从“不替代”视角分析,一方面激活乡村沉睡的闲置资源,另一方面增强乡村原有资源的效用价值,发挥着“涓滴效应”。这种乡村社会组织的角色不再是采用传统扶贫方式对贫困人群、贫困地区短时期的特殊政策支持,而是着眼长期、持续性破解贫困约束,通过政策、产业、创业、就业、教育、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惠及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带动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总体而言,脱贫人口、脱贫地区、中西部地区是有效衔接的重点、难点领域。这些乡村大多偏远、分散,点多、线长、面广,乡村社会组织作为“有效衔接”的杠杆,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项目式撬动,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充分发挥各个主体之间能量及实现他们的价值诉求,对于激活乡村内部“日见枯竭萎缩资源”生长力、增强其活力、实现“有效衔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要求

2.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过渡期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16]。我国的贫困问题治理是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跃迁,这个跃迁既是客观现实又是必然要求[17]。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阶段,时间上是与国家“十四五”时期相重合的过渡期。过渡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并逐步融为一体,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过渡期为防止脱贫攻坚政策的“悬崖效应”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提供了时空。

过渡期将通过系统化机制设计、综合性制度安排,使乡村振兴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持续减贫的强大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二者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在方式上注重内生性,是时空统一的必然要求。

2.2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

原深度贫困地区刚脱离贫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防范返贫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样,原深度贫困人群刚脱离贫困,容易发生因病、因灾返贫,政策性断血式返贫等问题。所以,“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并拓展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的体制机制。

除防止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外,处于原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边缘群体,在非对称帮扶的政策落差下,甚至比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生活还差,他们将成为最容易致贫群体;与原贫困村相邻,但又不是贫困村,在非对称帮扶情况下,这些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人居环境条件,都可能落后于原来相邻的贫困村。因此,随着非对称帮扶政策实施及经济社会发展,致贫、返贫的人群、区域都随之变迁。由此可见,过渡期内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是“有效衔接”的现实要求。

2.3 迈向共同富裕是有效衔接的终极目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小康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两大核心任务:一方面“有效衔接”重点是补齐乡村发展中的短板和巩固薄弱环节,推进全面高质量,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18]。国家共同富裕阶段目标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因此,需要通过乡村振兴集中力量突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破解共同富裕道路前进中相对贫困的阻抗。

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的小部分群体,物质资料占有匮乏,消费力弱,从事正常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机会、能力或资源欠缺,随时面临陷入绝对贫困或贫困恶化的境地。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关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需要“兜底保障”的特殊贫困群体、未享受建档立卡的边缘户群体、以货币方式安置的易地移民搬迁群体、低收入的弱保障农民工群体、城市无固定收入的低保群体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短期防止规模性返贫、防止新生绝对贫困蔓延,中期破解区域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区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长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性与公正性等问题提供有力保障[19]。

3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3.1 强化人才支撑来夯实有效衔接的基石

乡村社会的半熟人社会越来越向现代化社区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提升十分重要,特别是乡村社会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是“有效衔接”的“牛鼻子工程”,乡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既要政治思想觉悟高、懂乡情、爱村民,又要立场坚定、坚决防腐反腐,同时培养和吸纳讲政治、有能力、懂技术、无私心的优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人才积极加入党组织。要培养扎根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具備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有效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特社会色人才结合,在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培养传承乡村传统手工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鼓励和支持进城人才返乡发挥牵引作用。有些城市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工人等,有一定技术、资金、社会资源,他们小时候在乡村土生土长,或有亲戚朋友同学居住在乡村,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鼓励和支持他们返乡创新创业,或是参与乡村建设。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人才振兴路径既需要内部培养,又需要外部引进。 党和国家优惠政策培养和吸引一批有技术、懂乡村、爱乡村、爱农业、爱农民的青年才俊到乡村创新创业,特别是吸引青年大学生扎根乡村创新创业就业,服务乡村振兴。国家引导和组织城市的医务人员、教师、技术人员通过“三支一扶”等工作形式,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3.2 以产业振兴为关键,撬动有效衔接的资源

振兴乡村产业首先要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万里长城。深化责任,粮食安全着力于确保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等具体举措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提高单产水平、逐步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稳步提升种粮农民收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首先要完善粮食相关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点突破粮食生产、收储、销售、加工、物流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减少粮食各环节的浪费、降低各环节成本、提升粮食品质、适当提高粮食价格,确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其次要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通过振兴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既要立足现实具有地方特色又要着眼长远,不断推动农村产业迭代升级。通过特色产业发展由传统帮扶的“输血式”向乡村振兴的“造血式”变迁。乡村产业要注重区域合作、城乡要素融合。激活乡村资源,按照“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优先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三产”融合,拓展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第三要切实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驱动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特别是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种养技术、收储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农村智能化水平、农民智慧化生活的全面升级。

3.3 以文化振兴为内驱,激活有效衔接的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内容广泛,路径主要是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治理政治生态,自觉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家规家风家教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乡村生活氛围。乡村社会通过开展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譬如地方传统节庆曲目演出、地方戏曲传承和表演、广场舞和联谊会、评选优秀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探索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依托乡村社会特色的自然生态风光、地方特色传统文艺曲目、地方特色健康饮食等优势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譬如,保护性开发乡村“农文旅”融合的产业路径。

3.4 以生态振兴为本底,构筑有效衔接的人居环境

突出生态优先战略,在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时必须将生态振兴摆在显著位置,始终筑牢乡村生态底线、红线思维,切不可重复西方社会发展道路上对生态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乡村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激活乡村生态要素,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拓展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要加快传统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施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单位施用量。加大乡村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大气、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力度,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筑美丽乡村宜业宜居环境的良好基础。在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用制定适用性强的乡规民约来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行为习惯。

3.5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统筹有效衔接的综合治理

乡村振兴工作核心是要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确保县委书记将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 确保乡村振兴工作上下貫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当前,面对农民政治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农民自治形式化和表达渠道不畅的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运用互联网、新媒体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参与意识。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庭院经济,盘活乡村存量土地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下乡驱动乡村资源资产化转变。进一步创新乡村集体产权制度,壮大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惠及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带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乡村交通、自来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做好巩固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事关重大。既需要系统性探讨理论层面二者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又需要整体性探讨实践层面上部署落实二者有效衔接的路径方法。因此,该研究在阐释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逻辑机理的基础上,指出部署并落实加强基层党建、加大人才引培、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生态文明、健全乡村治理等5个方面协同推进的有效衔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更是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田毅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62-71.

[2] 刘奇.当脱贫攻坚遇到乡村振兴[J].中国发展观察,2019(1):51-52.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20-11-03)[2022-05-2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2-29)[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ivk_sa=1023197a.

[5]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EB/OL].(2021-02-26)[2022-05-27].https://dangjian.gmw.cn/2021-02/26/content_34644745.htm.

[6] 毛中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做好“五个衔接”[N].光明日报,2021-01-12(02).

[7] 林万龙.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N].光明日报,2020-11-30(02).

[8] 吴国宝.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6):60-64.

[9] 丁梦益.深刻认识设立5年过渡期的必要性[EB/OL].(2020-12-31)[2022-05-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581294617320532&wfr=spider&for=pc.

[10]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21年4月28日)[EB/OL].(2021-07-11)[2022-05-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7681.htm.

[11] 蓝宇蕴.非农集体经济及其“社会性”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7(8):132-147.

[12] 何伟威.村镇财务管理与统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90.

[13]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14]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1):121-122.

[15] 高考,年旻.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72-173.

[16] 汪晓东,宋静思,崔璨.历史性的跨越 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论述综述[N/OL].人民日报,2021-02-24[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4/content_5588553.htm.

[17] 张鹏,刘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改革与战略,2021,37(7):88-97.

[18] 魏后凯.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J].小康,2021(7):22-24.

[19] 张克俊,杜婵.后全面小康社会我国贫困治理的任务变化与政策转型[J].中州学刊,2020(10):40-47.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