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巧稚:大爱无疆的生命天使

2023-05-29李幸

档案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巧稚婴儿家属

李幸

曾有这样一个提问:“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选谁?”有一个回答赢得了人们高度赞同,那就是“林巧稚”。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院士,曾妙手迎接5万多名婴儿,被誉为“万婴之母”,这个接生记录国内至今没有人打破。

美国特鲁德医生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阐述了好医生的三个标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服务的本领。“诊治,帮助,关爱”,这也是林巧稚一生所践行的准则。

一、勤学苦练,诊治时刻显真彰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普通教会家庭,母亲在她5岁时患宫颈癌去世。从那时起,治病救人的愿望就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敢闯地狱勇气的人,就休想走进协和的大门。这个来自僻远海岛的姑娘,在进大学以前从没学过化学,为了追赶上同学的脚步,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学校规定晚上10点熄灯,但在12点以后电闸又会合上,林巧稚就每晚10点准时上床休息,12点再起来学习,她甚至连寒暑假也没有回家,把每分每秒都用来弥补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一年后,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林巧稚知道,“医生必须得掌握过硬的医术。没有真本事,病人会在你的手下断送性命。为了重温白天学过的血管分布和神经走向,晚自习后林巧稚经常往解剖室跑;为了牢记几十个手臂骨骼的名称,林巧稚直接把模型搬到了宿舍。8年学制结束时,只有16个人拿到了毕业证书,林巧稚以高居榜首的成绩,获得了学校最高奖励文海奖学金。因为优异的综合表现,她被留任协和医院。

为了儿时的梦想,林巧稚选择了当时世人并不看好的妇产科。在9个月的时间里,她完成了从助理医生到总住院医师的跨越,走完了普通人用时5年的路。每一次升职,都伴随着突发状况的解决,同时也在检验她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入职不久的林巧稚刚好值班,她接收了一位子宫破裂的女性,需要紧急手术,但当时能独立做手术的医生都不在。她赶忙打电话向上级麦克斯韦尔主任汇报,主任甩给她两个解决方案:要么等到第二天他上班,要么林巧稚自己上。面对病人的紧急情况,她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手术室,让其准备相关器材,决定自己来做手术。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心细大胆的操刀本领,林巧稚在无影灯下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护士们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姑娘是第一次独立做子宫切除手术。

林巧稚完美解决了突发事件,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赞扬。而她高兴的却是:自己已经有能力把同胞姊妹从死神门槛里拉回来。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不会白走。林巧稚在学习上吃的苦,最终都成为她在医学上精进的每一步阶梯。

二、攻坚克难,妙手迎接新生命

在林巧稚一生的无数个头衔中,她最喜欢大家称呼她:“林大夫”。林巧稚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的诞生,这相当于欧洲一个城市的人口。这些小生命包括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林徽因的孩子,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院士。然而生产过程有时其实是一场生死较量,只因为有了林巧稚的存在,生命在这场较量中胜出。

1962年春天,林巧稚接到一位孕妇的来信。对方称自己已经接连失去了4个孩子,现在怀着第5个,希望能得到帮助。林巧稚通过介绍的情况很快判定,这是婴儿和母体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这个病,在当时就是一个绝症。林巧稚在工作间隙,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可结果令人失望,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治疗方法。这样的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将面临死亡,也有的会在静脉换血过程中,或成功换血不久后停止呼吸。

这位母亲坚持不肯放弃希望,但对于林巧稚而言,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本可以拒绝的她最后决定试一试。林巧稚做了大量细致的实验和准备后,邀请这位母亲来到协和医院,由专家联合会诊后确定治疗方案。果不其然,刚出生的孩子很快出现了溶血症状,在林巧稚的指挥下,一场婴儿脐静脉的全身换血抢救开始了。抢救中,一边抽出病儿体内含抗体的血液,一边输进新鲜的血液。抽血与输血的速度、数量和次数,如何把握才恰当,所有的人都揪着心。每当婴儿有一点反应,大家都会转头看向林巧稚,因为她的各种手势,一张一合,甚至是数字的比划,就是这场无声战役的最高指令。孩子出生后的7个昼夜,林巧稚都没有离开过一步,三次换血后,新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抢救成功。

这个孩子后来取名“协和”。许多患溶血的新生儿,都因为林巧稚这个大胆心细的方案而获得了重生。那些名“念林”“敬林”“仰林”“学林”“羡林”的婴儿诞生,背后都有一个个惊险的故事,但最终的结局是,一个个女性获得了母亲的身份。

林巧稚一生最喜欢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而林巧稚的精湛医术,也让产妇重燃对新生命的渴望。

三、真诚关爱,医者仁心暖人间

邓颖超曾不止一次说:“林巧稚不是一般的大夫,她对病人有种特殊的吸引力。”林巧稚被病人们称做“微笑天使”,病友们经常打趣说:“看到林主任,病就能去一大半。”林巧稚曾说过,医生给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中,要让病人和家属看到生的希望。

林巧稚对病人和家属而言就是一颗定心丸。

1971年的一天,林巧稚一边翻检病例,一边轻声叫着产妇名字走进病房,她还同欣喜若狂的家属点了点头,示意对方坐下来等待。家属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口头上的承诺能被林巧稚牢记在心,毕竟对方是世界有名的大夫,每天那么忙,不一定会记得这件事。原来这名女工人孕期快到时,门诊大夫说要剖宫产。孕妇不太愿意挨一刀,表达了希望林大夫给看看的想法。林巧稚检查以后,不仅让产妇好好配合争取自己生,还说万一难产,会亲自给她接生。这才发生了前面的一幕。

离生产还有两个小时,林巧稚接到通知要去开一个紧急会议。当路过门口的长椅时,她在病人的家属面前停住了脚步,表示分娩时间还没到,自己去开个会,生产前一定会回来。一个小时后,林巧稚推门进来,她一边吩咐助手,一边穿上白大褂迅速走向分娩间。她和平时一样,直接用耳朵贴在孕妇的肚子上去听胎心,把手搓热乎了才开始检查。她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然后微笑地告诉对方:“都挺好的。”林巧稚的话像具有魔力一般,让原本不安、害怕的产妇,慢慢安静下来。生产的疼痛使得产妇双手乱抓,林巧稚紧紧拉住病人的手,因为她担心对方触摸冰凉的铁床架会落下病根。半个小时后,林巧稚搓着湿手,笑着回来给家属报喜。

她就这样一天天地出入在产房,如同一位守护女神,朝夕守护着床前的产妇。林巧稚有着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她的处方底色始终是真诚与关爱。有专家曾经这样定论,林巧稚以一己之力,使中国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降低了300%。

當年协和医院的聘书中曾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自动解除聘约。为了诊室门口那等待治疗的长队,林巧稚接受了聘书。即使后来这个规定失效了,她早已忙碌得无暇顾及自己的私事。

“一个人住院,两个人出院”的美好事业,林大夫为此奉献了一生。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生前最后说的话,是在昏睡中发出的呓语:“快,拿产钳来!产钳!”接着她又惋惜地说:“你的病只能动手术了,这不能怪我,你来得太晚了!”最后又含笑道:“好极了,又是一个胖娃娃……”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林巧稚爱病人胜过爱自己,用非凡的情怀,做了一辈子平凡的事情,最终成就了大医伟业。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协和的守望:林巧稚和她的医生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03

[2]邓加荣.《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林巧稚》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8

[3]纪录片《为了人民健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摄制

猜你喜欢

林巧稚婴儿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那天我出诊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林巧稚“走”上越剧舞台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林巧稚看病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房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