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懂得做买卖?
2023-05-28雅克利
雅克利
我们一直以为经济行为是人类独有的,但现在发现,即使是简单的生物也懂得做生意。
动物之间为什么会有合作?
任何看过野生动物纪录片的人都知道,合作在自然界是很普遍的。猴子互相打扮;鬣狗成群捕猎;在蚂蚁(或蜜蜂)的群落里,工蚁(或工蜂)辛勤地为蚁后(或蜂后)以及其他同伴服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生育权利……不仅同一物种的动物有合作,合作也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牙签鸟帮助鳄鱼清理牙缝中的残食;牛背鹭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但是按进化论的观点,生存竞争是自然的铁律,残酷的利己主义是动物唯一应该奉行的准则,那大自然为什么会进化出动物之间的合作呢?
对每个物种而言,永恒的目标无非是提高自己的生存、繁殖以及后代存活能力。这些被统称作“适应性”。围绕着“提高适应性”,人们试着从不同角度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其中就有两个互为补充的主要理论。
第一种是亲缘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通常发生在“亲戚”之间。由于亲戚或多或少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基因,如果牺牲自我利益可以在未来提高亲戚们的适应性,帮助他们播撒基因,那“牺牲小我”最终换来的是整个种群更好的存续。这么一来,利他就不算亏了。当然,利他行为也不会在亲属间无限地发生,随着血缘关系变远(也即基因相同程度变低),动物的利他意愿也会逐渐下降。
亲缘选择能较好地解释蚂蚁、蜜蜂等昆虫中的利他。蚁群、蜂群的繁殖活动通常是由个别雌性包揽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同一个“妈”,因此它们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非常高,也就能做出舍生忘死般的利他行为。然而,亲缘选择没法解释不同物种之间的利他行为。
于是第二种理论——互惠利他理论便诞生了。这种理论认为,虽然“助人为乐”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也即损失自己的适应性;但如果得到自己帮助的同伴,在日后能以某种形式给予回报,那么自己先前的损失便能在日后得到补偿。换句话说,尽管获利的动物跟自己不一定沾亲带故,可一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他仍可能发生。以牙签鸟为例。它们在帮助鳄鱼清理牙齿的同时,也收获了食物,实际上双方都得了好处。
合作的本质是选择生意伙伴
但是在野外里,法国动物行为学家罗纳德·诺伊很快注意到先前解释动物合作的理论的局限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肯尼亚观察狒狒。他发现,当两只低等级的狒狒联合起来挑战占统治地位的雄性狒狒,以便获得与雌性的交配权时,它们并不总是像互惠利他理论所设想的,在挑战成功后继续互惠合作。情况恰恰相反,同谋者中较狡猾的一只,为了确保自己的交配机会比合作者多,会不停地更换合作伙伴。因为它知道,群里总有潜在的合作者愿意接受更低的“开价”。
由此,诺伊提出,合作关系的本质是伙伴选择,而选择伙伴的条件不是互惠,而是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跟人类在市场上做买卖时所秉持的原则是一回事。所以,诺伊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生物市场理论”。
他试着把新理论应用到其他物种上,看看是否能解释它们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都能奏效。一时间,这个理论吸引了许多年轻生物学家。不过,当时对生物市场理论的检验还停留在纸面上,即只局限于用于解释已记录在文献中的动物的行为。法国动物行为学家雷杜安·巴沙里是罗纳德·诺伊的一名博士生。他决定走出去,到野外去验证它。
濑鱼的服务交易市场
他把一种叫“清洁工”濑鱼的小型暗礁鱼作为观察对象。当其他鱼经过它的“清洁站”时,守候在那里的濑鱼会从它们的鱼鳞中揪出一条条小寄生虫,并吃掉。濑鱼得到食物,而“客户”得了一次免费的“鱼疗”,这好像是典型的一个互惠利他的例子。但其实事情要比这复杂得多。濑鱼和“客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的一面。原因是,比起吃寄生虫,濑鱼更喜欢吃“客户”身上的黏液,而黏液对鱼有保护作用。“客户”在接受“鱼疗”时,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黏液被濑鱼吃去,但它们既然有求于它,也只好对濑鱼的偷嘴睁一眼闭一眼。濑鱼呢,也不能无所顾忌,也会对作弊对象和时机有所选择。
巴沙里发现,濑鱼的“客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游客”,它们可以在几个“清洁站”之间穿梭,这次到这里,下次到那里,没个准。另一种是“老客户”,它们习惯于只到一个固定“清洁站”接受服务。
巴沙里猜测,在这场买卖中,“游客”比“老客户”更具战略优势,因为它们可以货比三家,对这一家不满意下一次可以到另一家。果然,他发现,“游客”几乎总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比如每次来总能优先;而且,比起“老客户”,濑鱼不轻易偷吃它们的黏液。
巴沙里还发现,当有其他鱼在旁边观看时,濑鱼不太可能作弊,而当“客户”是掠食动物时,它们从不作弊——谁敢得罪地头蛇?最近,巴沙里在澳大利亚的蜥蜴岛附近观察时,又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里的濑鱼已经不再给“游客”提供优先服务了。他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几次厄尔尼诺现象杀死了当地80%的濑鱼,在这个服务市场中,目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濑鱼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它们对“游客”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你爱来不来,我的生意反正都火热得很!
在这个市场系统里,复杂程度如此之高,这些鱼适应市场的本领如此之强,让巴沙里惊叹不已。过去认为,只有那些大脑发达的生物才能够做出复杂行为(比如对供求变化做出反应),而现在脑袋小小的濑鱼就做到了这一点!
没有大脑的交易者
的确,在过去几年里,生物学家已经表明,许多动物都能够对市场做出反应,包括黑猩猩、猕猴、猫鼬、蚂蚁、黄蜂和一种称为“七彩神仙鱼”的小鱼。
在最近发现的一个生物市场的例子中,交易者甚至根本没有大脑。在土壤中,有一种叫丛枝菌根真菌(简称菌根菌),它们与植物的根做交易,拿磷换回碳。单个菌根菌像一张网一样可以连接到许多植物,所以它能在贸易伙伴之间快速变换,一旦发现某个伙伴不划算,就终止跟它连接。同样,植物也可以从众多相互竞争的真菌菌株中进行选择。
生物学家在追踪这些地下交易的时候,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鬼把戏。比如,真菌一般避免与生长在阴凉处的植物做买卖,因为喜阴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差,制造的碳少,真菌可能认为它们不是理想的贸易伙伴。再比如,当植物对磷需求量大的时候,真菌会以让植物无法接近的形式囤积磷。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抬高价格,从植物那里获得更多的碳回报。
你瞧,即使是最简单的生物,当它们在市场中从事交易时,也能给人一种理性的利己主义者的印象。
当然了,动物、植物和真菌的交易行为与人类经济行为的复杂性还是不能匹敌的——譬如说,它们都不使用货币。但它们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性。尤其考虑到,现在股票、证券、期货交易日趋电子化,交易往往在瞬间就完成(即所谓的“快闪交易”),而做出交易决策的,不再是人,是各种相互竞争的算法和程序。真菌网络通过数亿年自然选择进化出来的在众多交易伙伴中进行的“快闪交易”,科学家可以非常精确地跟踪,并通过建立模型跟实际情况比较。而这样建立的交易模型可用于优化我们今天的快闪交易,所以是很值得人类借鉴的,而且已经引起了金融研究人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