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科学杂志》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成果

2023-05-27周艳艳陈小璨贾凤龙杨星科李志强

环境昆虫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分类学新种科学杂志

周艳艳,陈小璨,贾凤龙,杨星科,李志强*

(1.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岭南大学农学院于1921年成立,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1922年学院创办了英文刊物《岭南农事半年刊》(TheLingnaamAgriculturalReview),刊登与生物学及农学相关的内容。从1928年第五卷起,该期刊更名为《岭南科学杂志》(LingnanScienceJournal),半年刊改为季刊,每卷共四期。更名后,其收录的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农业、园艺、畜牧业、农村经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及地理学等方向论文(Hoffmann,1935)。在昆虫分类学研究方向,其与上海震旦博物馆1929年出版的《中国昆虫学记录》、浙江昆虫局1931年出版的《浙江昆虫局年鉴》及静生生物调查所(北平)1931年出版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学报》等期刊同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刊登昆虫分类学成果的期刊(王思明和周尧,1995)。该期刊于1922年创刊至1952年12月终刊,抗战期间以及战后数次停刊,共出版23卷,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学术期刊之一。在其全部昆虫分类学论文中,绝大部分新种的模式产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广东省是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的省份。《岭南科学杂志》所刊登的论文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准,问世后即受到当时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许,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美国的《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Abstracts)、英国的《动物学记录》(TheZoologicalRecord)收录(Gressitt,1946;增繁华,2015)。除每期发售至海外60个国家约四百册外,该刊还被用来交换国外的优秀期刊等出版物,据1935年的统计结果,用《岭南科学杂志》交换到的各类期刊杂志等共计513种,囊括了来自40多个国家共261个研究机构的出版物(Hoffmann,1935)。

《岭南科学杂志》其创刊时间之早、办刊时间之久、研究地域之广、涉及类群之多以及文章发表质量之高均为当时国内昆虫学期刊中的凤毛麟角。本文意在通过对《岭南科学杂志》1922年1月创刊至1952年3月停刊全部23卷中涉及昆虫分类与区系的研究论文、作者、新发表的分类单元等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该杂志中相关内容完整信息的快捷渠道。《岭南科学杂志》所刊登的高质量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成果论文也为今后我国华南地区开展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害虫防治以及资源昆虫有效利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1 《岭南科学杂志》中收录的昆虫学研究论文

在该杂志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研究方向以动物学和植物学最多,而动物学中的昆虫学论文尤为丰富。全部23卷期刊中昆虫学论文共301篇,共涉及12个昆虫目级单元,研究范围遍及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材料以我国南方地区,尤其以广东省居多。在301篇论文中,昆虫分类与区系174篇(包括4篇增补论文)、昆虫形态21篇、昆虫生态17篇、昆虫生理生化12篇、昆虫生物学与生活史41篇、昆虫病理3篇;应用部分包括农林害虫15篇、医学昆虫29篇、生物防治及虫害防治7篇、资源昆虫18篇;专栏部分的实验技术16篇与专题综述及报道11篇。该期刊收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昆虫学名家的重要研究成果,如胡梅基、刘淦芝、马俊超、蒲蛰龙、吴玉洲、张德龄;William E. Hoffmann, George W. Groff, J. Linsley Gressitt, Ernest R. Tinkham等(Gressitt,1946),对我国昆虫分类学事业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昆虫分类与区系论著中,J. L. Gressitt对鞘翅目研究的贡献最为突出,其在1935-1950年共发表分类学论文31篇,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铁甲科Hispidae、龟甲科Cassididae和天牛科Cerambycidae等昆虫的总结性著作,共包括超过1 050个种和亚种;在同翅目中,Zeno P. Metcalf和George W. Norton于1934年系统性的总结了中国沫蝉总科Cercopoidea昆虫,名录中包含74种;在半翅目中,W. E. Hoffmann在1927-1950年共发表分类学论文12篇,其中包括蝽总科Pentatomoidea的物种名录。在其他类群的研究中,E. R. Tinkham于1937年发表中国螳螂目论文2篇,包含10属51种,以及蜻蜓目论文4篇,包含36属49种。除上述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外,还包括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该期刊所刊登的相关研究论文不仅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新属种,同时还系统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各类群的物种信息及区系分布格局,为我国昆虫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不少文献现在仍然作为昆虫鉴定的重要工具书。

2 《岭南科学杂志》中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分析

2.1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发表历程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共有174篇,从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来看,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2年创刊到1927年第四卷。共发表8篇昆虫分类学相关论文,分别为等翅目1篇、半翅目1篇、膜翅目1篇、直翅目1篇、同翅目2篇以及鞘翅目2篇。

第二阶段:从1927年第五卷起改版为季刊到1948年。虽然在1927年仅有1篇半翅目论文,1928年无论文发表,但自1929年始,该刊分类学研究论文的发表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每年的分类学论文数量都相当可观,共168篇,涉及昆虫纲12目。在1929年、1932年、1935至1939年以及1942年发表论文数超过10篇以上,而在1941年、1943-1944年,1946-1947年以及1949年,该杂志未刊登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从1949年至1952年24卷第1期停刊,仅有蒲蛰龙先生发表在1951年第23卷第3期上的1篇关于鞘翅目分类学论文。

图1 《岭南科学杂志》昆虫分类学与区系相关论文数量Fig.1 Number of papers of insect taxonomy and fauna in Lingnan Science Journal

2.2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各目论文数量及发表新种类群分析

2.2.1各目论文数量及发表新种数量统计

在《岭南科学杂志》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12个目的分类学工作,包括新种记述、物种修订以及名录编写等多个研究方面。其中,鞘翅目、半翅目及同翅目相关工作最多,分别为70、23和19篇,其中发表新种最多的类群为鞘翅目(32篇)、同翅目(15篇)以及直翅目(9篇),分别为215种、46种和27种。由此可见,鞘翅目发表论文数量最多,接近全部论文数量的4成(39.7%),新种发表数量也最多,超过全部新种数量的6成(66%)(图2)。

图2 《岭南科学杂志》昆虫纲各目分类学论文数量及新种数量Fig.2 Number of papers and new species of different orders of Insecta in Lingnan Science Journal

2.2.2发表新种数量位居前三的类群论文分析

鞘翅目为论文数量和新种发表数量最多的类群,共70篇论文,其中32篇论文中共发表215新种,其中天牛科Cerambycidae共发表87新种,分别为:J. L. Gressitt于1935-1945年间发表“New Longicorn Beetles from China”系列文章8篇,包含47新种以及其在1939年、1940年和1942年发表题为“A study of the Longicorn Beetles of Kwangtung Province, S. China (Cerambycidae)” 3篇系列文章,共40新种,1939年发表拟天牛科Oedemeridae 6新种,细花萤科Prionoceridae 1新种,1948年发表脊筒天牛属Nupserha1新种;另有1938至1942年间叶甲科Chrysomelidae论文5篇,共30新种;1942年发表“Plant-beetles from South and West China”系列文章3篇,共50新种;Gustaf Falkenström在1936年发表“Hapliden, Dytisciden and Gyriniden Aus West and Zentral-China(Coleoptera)”系列文章3篇,共21新种;R. Kleine在1929年和1936年分别发表红萤科Lycidae相关论文2篇共5新种;Armand D’ Orchymont于1929年关于牙甲科Hydrophilidae发表1篇1新种;蒲蛰龙1942年发表平唇水龟虫科Hydraenidae 2新种,1948年发表水缨甲科Hydroscaphidae 1新种;同时刘淦芝1933年至1936年间发表“Catalogus of the Phytophagous Beetles of China”系列论文11篇,叩甲科Elateridae名录2篇,及W. E. Hoffmann于1931年发表鞘翅目食粪昆虫(Coprophagus Beetles)名录2篇(表1)。

同翅目为发表新种数量第二的类群,19篇中有15篇论文有新种的发表,共包含46个新种:Ryoichi Takahashi分别在1934、1936、1937年发表粉虱科Aleyrodidae 3篇5新种和1930、1935、1936、1937年发表蚜科Aphididae 6篇10新种;William D.Funkhouser在1937年发表角蝉科Membrancidae 1篇7种;关于沫蝉总科Cercopoidea,Z.P.Metcalf和G.W.Norton在1934年发表1篇论文共20新种,和1942年刘淦芝共发表4篇论文含4新种(表1)。

直翅目研究中,14篇论文中有10篇包含新种发表,共28新种,分别是:Boris P. Uvarov在1931年发表2新种,E. R. Tinkham在1936和1939年共发表蝗科分类学论文7篇,包括21新种;另有Heinrich H. Karny在1929年发表蟋螽科Gryllacrididae 2篇,含2新种; Richard Ebner在1939年发表螽斯科Tettigoniidae 1篇,共3新种(表1)。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1942年由于当时受到战争的影响以及论文发表条件的限制,共有11篇论文在岭南自然博物采集所(Lingnan Natural History Survey and Museum)(贺辅民,1935)以特刊(Special Publications)的形式发表,其中包含7篇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在这期间由于论文印刷数量有限、传播范围也局限于国内以及多数论文副本丢失等原因,其中4篇论文,在1945年第21卷和1948年第22卷中以增补(Supplement)的形式重新刊登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均为J. L. Gressitt发表(表1),内容及其页码都与原始论文发表形式保持一致,因此涉及到的新属种未统计在本研究中。另外3篇论文可能因其他原因直至此杂志停刊未重新刊登。

表1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各目论文索引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续表1 Continued table 1

2.3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昆虫标本来源及新种模式产地分析

通过对《岭南科学杂志》中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所研究的昆虫标本的采集记录进行分析,其主要来源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1. 单位组织野外科学考察获取。其中1929年岭南大学第5次海南科考,为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馆采集所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昆虫标本收藏。其结果发表于本杂志更名后两期,并陆续发表附录5篇,希望将该地所见昆虫均包括在内,这也是首次将新种论述论文发表于《岭南科学杂志》。2. 国内、外博物馆借阅。包括广西大学农学院昆虫实验室、华西协和大学、南京大学、上海震旦博物院、香港大学、美国加州科学院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标本,其中绝大部分标本来自中国的海南、云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以及四川、西藏等地区,此外,还有少部分标本来自于日本、印度等地。3. 个人收藏的标本赠送。这些标本多数采集于我国南方地区。

通过统计和分析所有涉及昆虫新种的论文,绝大部分新种的模式产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其中广东省是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的省份,共有82个新种,另外超过20个新种的省份从多到少依次为:海南省(43种)、四川省(37种)、江西省(28种)和云南省(21种)(图3)。

图3 《岭南科学杂志》包含10新种及以上模式产地的省份Fig. 3 Provinces which comprised more than ten new species type localities in Lingnan Science Journal

3 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及其研究类群分析

在该杂志所发表的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中,共有40位作者,涉及多个国家和单位(表2)。

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看,发表论文5篇以上有8位作者,3篇以上有14位,而2篇以上的有22位作者(图4)。其中研究鞘翅目的J. L. Gressitt共发表31篇论文,位于所有学者发表论文数量的首位。其次为W. E. Hoffmann,在半翅目研究中共发表12篇论文,同时发表了同翅目2篇、鞘翅目4篇以及双翅目1篇。刘淦芝在鞘翅目中共发表17篇论文。

从发表新种的数量上看(表2),发表新种最多的学者为研究鞘翅目的J. L. Gressitt,共发表215个新种,G. Falkenström、R. Kleine和蒲蛰龙也在鞘翅目中分别发表了21新种、5新种和3新种,A. d′Orchymont和蒋书楠各自发表鞘翅目 1新种。发表新种数量位居第2位的是Tinkham学者,分别在蜻蜓目、直翅目、螳螂目中共发表44新种;Z. P. Metcalf和 G.W. Norton在关于同翅目的一篇论文中共发表20个新种,R. Takahashi和W.D. Funkhouser在同翅目类群中分别发表了15个和7个新种。

表2 作者在《岭南科学杂志》论文发表情况

续表2 Continued table 2

图4 在《岭南科学杂志》发表3篇以上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的作者及其论文发表数量Fig.4 Authors who published more than 3 papers of insect taxonomy in Lingnan Science Journal

4 结语

《岭南科学杂志》是我国最早刊登昆虫分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期刊之一,其为我国华南地区的现代昆虫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该刊上发表了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包含了许多集大成的研究工作,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昆虫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该期刊办刊时间久、研究地域广、涉及众多昆虫类群,其中大部分的新种模式产地为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工作不仅拓展了对我国昆虫多样性和区系的认识,同时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岭南地区昆虫生物多样性格局以及区系分布的认识。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为大湾区)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是世界四大湾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湾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坚决贯彻和实施《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建成粤港澳美丽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湾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22.5℃,年平均降水在1 500~2 500 mm,具有丰富的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大湾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原有记录是现阶段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重要基础,因而《岭南科学杂志》与1929年创刊的《岭南学报》、1930年创刊的《岭南科学报》、1930年创刊的《岭南农刊》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于1979创刊的《昆虫天敌》等期刊对于华南地区开展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昆虫天敌》于2008年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ofEnvironmentalEntomology),成为华南地区包括昆虫分类在内的昆虫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

作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岭南科学杂志》积极推动着我国华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昆虫分类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此杂志中昆虫分类及区系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供全部昆虫分类学研究的论文题名索引,以便研究者了解其所刊载昆虫分类学研究情况和查找有关文献信息,为我国华南地区物种多样性调查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分类学新种科学杂志
一株分离自四川温泉的嗜热鞘丝藻新种鉴定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国际骨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