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情况

2023-05-27刘凯

黑龙江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氨磺利培多巴胺

刘凯

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河南 商丘 476000

精神分裂是由症候群组成的综合征,其起病较慢,易反复,病程较长,无法治愈[1]。经早期治疗后,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综合征,出现社交障碍、情感冷漠等症状。利培酮片是传统的治疗药物,氨磺必利是近年来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非典型药物,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和缓解精神分裂症状[2]。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培酮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长期住院属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第四版统计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状,均自愿或家属同意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乙醇及药物依赖,伴有严重其他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自杀倾向,妊娠期。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3.2±4.8)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0.9)年。研究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2.9±4.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利培酮片治疗,药物为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维思通,每片1mg,给予3~6 mg/d。研究组采用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氨磺必利为齐鲁制药公司生产的帕可,每片200 mg,给予200 mg/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包括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的评分。(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选取其中工作、社会活动、责任心计划性进行对比。(3)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肌强直、体重增加、泌乳素升高、震颤。发生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阴性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s)分

组别对照组(n=53)研究组(n=53)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t值P值阳性症状14.51±1.81 14.53±1.79 0.057>0.05阴性症状14.24±2.02 14.59±2.31 0.830>0.05一般病理26.29±3.62 26.69±3.42 0.585>0.05总分55.04±3.21 55.81±3.28 1.221>0.05阳性症状12.49±1.21 12.31±1.01 0.831>0.05阴性症状12.82±1.41 11.47±1.60 4.608<0.05一般病理23.96±1.94 23.21±1.78 0.277>0.05总分49.27±1.69 46.78±1.59 5.773<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评分情况(±s)分

组别对照组(n=53)研究组(n=53)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t值P值工作1.59±0.49 1.56±0.51 0.309>0.05社会活动1.64±0.46 1.63±0.52 0.105>0.05责任心计划性1.53±0.49 1.51±0.48 0.212>0.05总分4.76±1.21 4.70±1.22 0.254>0.05工作0.87±0.48 0.63±0.36 2.912<0.05社会活动0.98±0.34 0.66±0.43 4.250<0.05责任心计划性1.04±0.61 0.67±0.41 3.665<0.05总分2.89±1.01 1.96±0.09 6.677<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17%,研究组为28.3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占精神疾病发病率近半,是慢发性、持续性特点明显的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达1%~4%[3]。精神分裂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阳性和阴性。其中,阳性症状表现为妄想、幻想、兴奋、猜疑、认知障碍等;阴性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反应迟钝、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异常、社会能力减弱等。精神分裂症诱发的病理因素较多,如遗传、环境、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社会因素等。根据有关精神疾病的调查统计显示,全球精神分裂症患者有5‰,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有7‰,且每年呈现出递增上升趋势,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对患者的精神及智力影响较大,不利于其正常的生活及学习。部分患者急性期经药物治疗得以好转,但因病情反复性较高且难以治愈,康复期会出现孤僻、回避、失去兴趣主动性、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导致社会功能缺陷,无法尽到家庭和社会责任义务的现象[4]。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会使患者被歧视、拒绝,使其产生职业、家庭、人际危机。所以,应加强精神分裂患者康复期的药物治疗和社会功能治疗,以改善其社会功能缺陷。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异常有关,若多巴胺过多、神经功能过强、多巴胺受体超敏,均会引起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在人体大脑中分布不均,多集中分布于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临床学者发现,多巴胺受体包括5种亚型,即D1、D2、D3、D4、D5。其中,D1、D2为主,D1分布在突触后,D2分布在突触前和突触后。D2兴奋时会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减少cAMP含量,所以,选择性抑制D2能起到抗精神分裂症作用。多巴胺有四条大脑通路,即:中脑—边缘、中脑—皮质、结节—漏斗、黑质—纹状。其中,中脑—边缘、中脑—皮质和精神、情绪、情感有关,患者会因这两条通路功能异常出现精神分裂症状,伴有多巴胺增多,对其药物治疗应针对阻断这两条通路的D2受体以发挥疗效;结节—漏斗通路有控制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作用;黑质—纹状通路是锥体外系,起到维持运动协调作用,若这条通路功能出现亢进,患者会出现多动症,若这条通路功能减弱,患者会出现帕金森等症状。

临床上对精神分裂患者的主要治疗是药物治疗,分为经典抗精神分裂药物及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药物。经典抗精神分裂药物即第一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靶点单纯阻止DA2受体,主要针对精神分裂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疗效不佳,且伴有锥体外系反应[5]。因药物治疗阻断前两条通路的同时会阻断后两条通路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异常或锥体外系副作用。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药物不仅靶点为DA2受体,还作用于其他受体,对阳性阴性症状疗效均较好,弥补了经典药物治疗缺陷,且能减少锥体外系反应。利培酮是应用较广泛的药物,由Paul Janssen于1990年研发,五羟色胺2A及多巴胺D2受体拮抗较强,是临床上应用普遍的治疗药物。患者口服后能迅速吸收,在其体内分布较快,通过血脑屏障,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能有效促进疗效[6-8]。对精神分裂阳性及阴性(情感、人格、意志、行为、社会功能障碍)等改善效果较佳。因精神分裂症病因不十分明确,导致彻底治疗较困难,患者需经过长期、甚至终身的药物服用以控制病情,易引起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所以,寻求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抗精神分裂药物非常必要。

氨磺必利药物是甲酰胺类的衍生药物,是由Sanofi-Synthelabo公司于1997年研发。是针对阴性精神分裂症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能拮抗D2和D3受体,有双重机制作用[9-10]。氨磺必利被誉为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代表,不仅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优点,还有较好的耐受性,锥外体系副作用较低,对慢性和急性长期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都有较好的疗效。氨磺必利的拮抗作用较好,可对选择性多巴胺D2和D3受体起到拮抗作用,较第一代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更佳。能选择性与边缘系统D2和D3多巴胺结合,对D1、D4、D5亚型作用甚微。经临床药理实验显示,氨磺必利大剂量使用,可拮抗中脑、边缘系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D2和D3受体,使多余的多巴无法与突触后膜结合,降低其兴奋维持其正常,以缓解阳性精神分裂症状,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较少。氨磺必利小剂量使用,能拮抗中脑、皮质通路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促进其合成释放,提高传递,以缓解阴性精神分裂症状。一般情况下,多巴胺D2和D3突触前自身受体而结合,突触前会发生抑制,减少多巴胺的突触间隙,能与多巴胺能突触后受体结合,最终起到生物传输信号作用。患者服用氨磺必利后进入体内,小剂量即可起到阻断D2和D3突触前自身受体,使突触前抑制作用消减,增加多巴胺间隙进入量。大剂量则阻断突触后受体,减少多巴胺结合位点。所以,临床用药可根据氨磺必利这种双重多巴胺受体阻断药理特点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剂量应用,以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合理性的有效治疗。且氨磺必利D3受体选择性比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更高,在体现其治疗作用的同时降低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此外,氨磺必利与5-HT、组胺H1、α肾上腺素能、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不高,所以,降低了嗜睡、体重增加、便秘胃肠道功能紊乱及急性肌张力障碍、低血压、迟发性运动障碍、心动缓慢等不良反应[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全部患者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的研究组PANSS阴性症状及总分评分和SDSS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治疗的对照组组;两组患者均有肌强直、体重增加、泌乳素升高、震颤不良反应,且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的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组用药安全性都较高。

综上所述,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能有效改善其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氨磺利培多巴胺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氨磺必利与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及对QTc间期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4)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研究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