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的选择与栽植技术

2023-05-27董佳慧

花卉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树穴观感单排

董佳慧,王 喆

(北京路桥瑞通养护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1 公路分隔带绿化工作的作用

1.1 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对公路分隔带进行绿化,可以减少交通事故,降低其发生率。如大部分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里程长,驾驶人可能在驾驶过程中出现视觉疲劳,分隔带的绿色植物可以改善视觉效应,使驾驶人免受视野内容物单一、枯燥问题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其驾驶注意力,进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1]。

1.2 水土保持

公路分隔带一般不做硬化处理,当出现雨雪、大风天气时,可能面临水土流失的问题,对公路路面、路基产生破坏。公路分隔带绿化工作则有助于该问题的应对,通常一株树龄达到10 年的高大乔木,可固定20~25m3土壤,使雨水的破坏、冰雪融水的破坏得到应对,灌木、草皮稳固水土的能力较差,但也有助于避免雨雪、风力对泥土的直接破坏。

1.3 美化道路

美化是公路分隔带绿化工作的基本作用,大部分道路建设在开阔地带,尤其是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在长距离驾驶机动车的过程中,以绿植进行点缀,改善了道路的观感,也可以改善驾驶人的视觉体验,消除疲劳感、降低心理压力[2]。一些以多种植物进行装饰的公路分隔带,能够进一步提升美化效果,如京沈高速公路(北京至沈阳高速公路,属京哈高速公路的南段),以绿色、红色、紫色等植物进行绿化,观感良好,高速公路美化态势理想,京沈高速公路绿化带如图1 所示。

图1 京沈高速公路绿化带

2 公路分隔带生态环境特点

2.1 温度变化大

公路分隔带生态环境较特殊,如温度环境,昼夜变化较大。日间受到热岛效应以及机动车尾气的影响,公路分隔带的温度相对较高,水分蒸发快,这要求选取耐旱植物作为绿化树苗;而进入夜间,热岛效应同样会导致公路分隔带温度快速下降,这要求所选植物能够应对气温昼夜变化的一般影响。

2.2 风力较大

公路分隔带的风力通常较大,尤其是市区外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如京沈高速公路位于我国华北、东北平原交界区域,秋季、春季风力可能达到6 级甚至7级以上,需要选用较高大的乔木进行公路分隔带的绿化,一方面发挥其稳固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风力过大摧毁绿化植被。

2.3 人为扰动较多

公路分隔带的绿化区域,受到人为影响较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每日均有较多车辆通行,车辆振动影响植物根系、枝干的生长稳定性,雨雪天气条件下,人员组织道路排水、清扫作业也会影响分隔带植物的生长情况。这要求选择适应性强的苗木进行绿化。

3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的选择

3.1 选择原则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的选择,遵行四个原则即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生态性是指所选苗木应具有生态方面的价值,如空气质量改善、处理汽车尾气等,这是大部分绿植的共有优势。适应性则强调选择能够适应公路隔离带环境的苗木,如北方地区面临雨水不足的困扰,需要选择耐旱植物服务分隔带的绿化活动。经济性是指所选苗木应能够大范围的种植、栽植,价格比较低廉,以满足长距离广泛运用的需要。安全性是指所选苗木能够满足遮挡灯光(车灯)的需要,且易于修建加工,不会影响驾驶人视野[3]。

3.2 树种选择

选择树种时,应考虑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4 项原则。不同苗木的价格各有不同,金丝柳、馒头柳等,植株较大,经济性较高,可适应北方干旱环境,大面积种植于公路分隔带。从防治水土的角度出发,紫穗槐较为理想,该树种根系发达能够保持水土、加固分隔带土体环境,且属于常绿植物,对北方冬季道路的美化作用较好。对于车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则可以选取蜀桧、圆柏作为主要乔木,蜀桧和圆柏易于修建,树形美观,且枝叶比较发达,能够发挥遮挡对向车道灯光的作用,即便车流密集也能保证行驶安全。且蜀桧、圆柏均比较耐旱、耐灰尘,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广泛。

在确定树种类别后,需要针对树苗进行分析、选择,一般要求从正规渠道获取树苗,并了解其原生林区域(或苗圃)是否存在重大病虫害,以判定树苗的健康情况,应优先选取成长情况良好、较健壮的树苗用于公路分隔带绿化,以保证其能够在公路分隔带较差的条件下存活。以金丝柳为例,选取树苗时,应注意其基本情况,表1 为金丝柳树苗的选取标准。

表1 金丝柳树苗的选取标准

金丝柳的株高、胸径、树龄等可参考上述标准,但该树苗的成活情况理想,通常并无严格的条件限制,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成长情况较好的植株,进一步提升成活情况。此外,所有树苗应分别存放,注明其树龄和种类,按照标准条件进行存放,一般树苗不能长期存放在干燥、强光照射条件下,也不宜对其根部、枝干等进行破坏。

3.3 辅助绿植选择

辅助绿植包括灌木、草皮等,是指非乔木类的绿化用植物。与乔木类苗木的选择原则相似,在选取辅助用绿植时,也需要优先考虑其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原则,但具体要求略有不同。

蜀桧也称塔柏,一般选取高度在1~1.2m 左右的树苗进行栽种,此阶段的树苗成活率较高,也便于进行管理、运输。大叶黄杨在南方地区较为多见,尤其是长江以南区域,可采用扦插、嫁接、压条繁殖等方式进行栽种,一般以扦插繁殖为主,因极易成活而广泛用于公路分隔带绿化。小叶女贞则多见于我国北方地区,该灌木喜光照,稍耐荫、寒,华北地区可露地栽培,北京、山东等地较多使用该灌木进行公路分隔带绿化。辅助绿植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与乔木的搭配,原则上需要保持其安全、水土保持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强调层次化、美观性,使绿化区域错落有致,美化整体观感[4]。

4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栽植技术

4.1 栽植技术方法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栽植的技术方法包括多种,一般可采用单排单株、双排单株、单排多株(3~4 株)、双排多株(3~4 株)、篱形等模式,其中篱形适用于灌木类绿化苗木栽植,单株栽培则适用于乔木、大型灌木,多株则适用于小型乔木和灌木,花卉比较适合集中栽种。单排单株是指在公路分隔带栽种一排绿植,且所有绿植均为单株栽种的绿化模式。公路分隔带单排单株栽种如图2 所示。

图2 公路分隔带单排单株栽种

此模式下,绿植栽种于分隔带的中央位置,间距基本相等,以尽可能的改善观感。一般见于长距离郊外公路,此类公路对观感的要求较低,更多关注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生态性基本原则,成本整体较低。双排单株模式与此相似,在公路分隔带栽植两排绿植,但均为单株栽种,一般以乔木为主,公路分隔带双排单株栽种如图3 所示。

图3 公路分隔带双排单株栽种

此模式下,绿植也需要栽种于分隔带的中央位置,单排树苗(木)间距基本相等,但排与排之间多采用交错形式,以提升观感。一般多见于郊外公路、市郊区域,此类公路对观感的要求略高,同时关注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生态性的基本原则,成本略高于单排单株模式。

单排多株模式下,乔木数目相对较少,间距也较大,灌木则密集栽种,形成完整的一列,观感较好。双排多株模式一般不使用乔木,以高低不同的灌木和花卉搭配形成绿化带,也有比较理想的美化效果。这两类模式多见于城市内部,兼重美化效果、适应性、生态性和安全性,允许成本较高。公路分隔带篱形绿化(图4)的观感效果最佳。

图4 公路分隔带篱形栽种

篱形绿化一般见于公路转弯处、交叉路口等区域,以强调与其他绿化区域的差异化为直接目标,所选用的树苗基本为灌木和低矮花卉、草皮,由上述各类绿植组成形成,重点考虑安全性、生态性作用,造价较高、修剪和维护的投入也较多,成本和经济性不理想,因此不能作为长距离公路分隔带的主要绿化模式。

4.2 基本流程

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栽植流程主要包括苗木起挖、现场检查、挖穴栽植、栽植后养护。以蜀桧为例,在起挖的过程中,需要预先根据树苗的苗龄判断其根系延伸情况,原则上要求所带土球达到树苗主干直径的10 倍左右,以保证根系完整。挖出后的树苗需要以草袋、透气网等进行土球捆扎,并通过淋水的方式保持根本湿润。

树苗栽植时需要进行树穴的挖掘,一般要求其有利于树苗根系的展开和成长,因此树穴应大于树苗所带土球,超过其外围40cm 左右。树穴整体呈现为立方形,假定树苗所带土球直径为500cm,则树穴的长、宽、高分别应达到90cm 左右。完成树穴挖掘后,应对其进行检查,将内部或周边存在的瓦砾和垃圾清除,如果树穴附近存在大岩块,考虑到树苗根系扩展需要,可适当向岩块周边进行树穴扩展。树苗一般需要垂直放入树穴中,之后进行填土,填土达到一半左右时可适当轻摇树苗,微微上提,以利于根系的伸展,之后继续填土至完成[5]。以小型机械或人工进行填土区域的压实,清除较大的土壤空隙,也避免过度积压导致树苗损伤或根系无法生长的情况。完成压实后,于树苗根部设置水碗并在2h 内完成浇水作业。

如果栽植期间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树苗面临水分快速蒸发、流失的风险,可以采用泥浆栽植技术,在完成树穴挖掘后,将细土和水进行混合,形成泥浆后倾倒至树穴的底部,再进行树苗的栽种和填土,以保证树苗根系可以吸收泥浆中的水分。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分隔带绿化苗木的选择与栽植作用多样,需要重视借助合适的方法保证工作质量。分隔带绿化有助于控制交通事故,也能起到绿化、保持水土等作用,但公路分隔带温度变化大,风力影响较明显,在选择绿化苗木时,应关注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原则,根据预先拟定的工作方案做树种和辅助绿植的选择,保证苗木成活率,使公路分隔带绿化工作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猜你喜欢

树穴观感单排
以无锡为例简析行道树树穴处理方式及应用
以无锡为例简析行道树树穴处理方式及应用
“轮转冰”背景下山东省单排轮滑球运动发展的构想
世界男子单排轮滑球锦标赛八强技术特色分析
挖树穴的那些事儿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余事三绝一一傅申先生书画印观感
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涉及车辆装载图示
密植苹果园间伐树穴的土壤消毒技术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香港话剧《最后的晚餐》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