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三维探赜

2023-05-27王娟

江汉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基于事实与逻辑提出的极具辨识度和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深入阐明一系列涉及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彰显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思想内涵看,它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然”“何以呈现”“何以规定”“何以保障”“何以重要”等基本问题。从哲学意蕴看,它反映了“现实”的辩证运动,贯穿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时代”的问题视域。从现实意义看,它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合了思想富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引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标注了前行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2JD710020);湖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1ZD090)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4-0043-0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并具体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极具辨识度和引领性的重大命题,后又相继在多个场合对其作了进一步阐发。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全面深入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对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进行了深邃思考,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大创新,在思想、学理、话语层面彰显了高度的原创性、精准的概括性、鲜明的标识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关联,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方位透视与深层次解析,形成了条理化、系统化的丰富思想内涵。

(一)生成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然”

世界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途径。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一代代仁人志士艰难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都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1)。人类社会发展正是一个不断从偶然中凸显必然、从可能中开辟现实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以西方为师的种种道路在现实中都行不通的时代境遇下,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这条新路,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客观来看,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获得了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特定概念,有着十分明晰的时空边界、内在规定和现实内容。以上论断就清楚界定了它的起始时间,即以新中国成立为开端;清楚阐明了它的历史进程,即包括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以来的整个时段;清楚揭示了它的领导力量,即我们党在其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清楚指明了它的推进方式,即通过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其发展历程和演进阶段,习近平还从宏观上作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段的历史分期。(4)从这个分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新中国探索奠基到新时期开拓创新、再到新时代成型深化的生成过程,展现出一条不断跃升、不断成熟的演进脉络,成为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显而易见,它的生成之路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必然性,既充分体现了历史连续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特色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呈现”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現代化以什么样的独特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于“他者”的鲜明特征?习近平依据我国的客观条件、社会制度、执政理念以及长期实践,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为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5),并从五个方面作出精辟概括,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6)。这些内生的、本然的、臻于至善的中国特色,彰显出同欧美式现代化资本主宰、两极分化、物欲膨胀、对外掠夺等与生俱来的特性截然相反的秉性。从这些特征和表现的巨大差异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对欧美式现代化实现了根本性、整体性、创造性的超越。

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多维立体地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形象。从第一个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成为典型的“超大型现代化”。从第二个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旨归,稳步实现全民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成为典型的“共富型现代化”。从第三个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从战略层面考量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成为典型的“均衡型现代化”。从第四个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发展全局的优先地位,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为典型的“生态型现代化”。从第五个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和国强必霸的歪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为典型的“包容型现代化”。

(三)本质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规定”

基于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7),从最根本、最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其质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特殊类型,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基于走自己的路创造性生成的“特版”。正是由于自身固有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相比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从总体上展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原创性、开创性,标注了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

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内在贯通、系统完整,体现为“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8),构筑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反过来讲,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最高统领层面的本质要求,确认和规定了领导力量之所在、道路方向之所往,具有管总性、统摄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总体布局层面的本质要求,确认和规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建设的核心指向,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对外交往层面的本质要求,确认和规定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不懈追求,具有道义性、通约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终极价值层面的本质要求,确认和规定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崇高使命,具有引领性、超越性。综合来看,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从大本大源和底层逻辑上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内核所在、实质所在,充分阐明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和自我规定。

(四)原则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保障”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和平发展与动荡变革共振、东升西降与西强东弱并存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征程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9)。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乌尔里希·贝克所断言,“生产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指数式增长,使风险和潜在自我威胁的释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0)。可以预料的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将会在民族复兴的未来进程中不期而至。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顺利推进,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11)

五条重大原则作为规制性极强的政治话语,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长远、大势而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是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作用。扼要视之,其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推进复兴伟业行稳致远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的定海神针作用,必须将“两个维护”坚定贯彻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这一重大问题,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确立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其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郑重宣示了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的必然抉择。其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明确宣示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无畏气概。从整体上遵循和贯彻五条重大原则,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最坚实的支撑、最强大的动力,才能在各种风险考验中避免失魂、失向、失众、失策、失志。

(五)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重要”

世界现代化历史表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文明转向现代文明是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涉及一个国家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系统性变革,并体现为持续性的变迁过程。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出人类现代化史诗般的辉煌篇章。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12)。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聚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党通过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在以举国之力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根基。

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性意义。一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当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13),成功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前国家蒙辱的危亡之境迈上了新时代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百年前人民蒙难的悲惨之境迈上了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从百年前文明蒙尘的黯然之境迈向了新时代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璀璨征途。二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通过“中国之治”的巨大成功“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14),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是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解决了许多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共性难题,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经验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不同类型道路的探索创造了中国样本,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又坚持了历史辩证法,展现出“对思想王国作哲学的描述”(15)的理论品格,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一)反映“现实”的辩证运动

列宁高度重视马克思关于理论与现实关系的看法,他指出:“马克思只是研究和探讨现实过程,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16)。对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毛泽东也曾提出如下精辟结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17)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正是立于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集中、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现实过程”,通过理性思考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它从总体上展现了主观辩证法恰如其分地对于“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18),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动态演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达成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类型,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的状态,经历着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从初级到高级、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变化,是一个承载着丰富、鲜活、现实内容的“过程集合体”。对此,习近平诉诸宏阔的大历史观、大发展观,始终将其置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视野进行审视和展望。他笃定地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现实基础,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19)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紧密联结和内在贯通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现代化长期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引领现代化走向未来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思想进程对于历史过程的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0)。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進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正是对于这一“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现实运动的观念化表达和客观性叙事。它抓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其内部的必然联系,从整体上、主流上进行系统把握和凝练归纳,从而使思想进程合乎逻辑地成为“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形式上的反映”(21),达成了让思想趋向现实、用思想把握时代的理论建构。通过这种对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理论反映,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体再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的本真面貌,有力揭示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贯穿“实践”的思维方式

基于对思维的现实性与此岸性的理性认知,马克思直截了当地表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2)与以往一切旧哲学家们不同,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确立为自己全部理论的核心范畴和立论基础。正是由于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才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毫无疑问,只有从实践这一思维方式切入和考察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站在“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高度予以关照,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既根植于实践又推动着实践,既生成于实践又深化着实践。习近平从总体性的实践视域多次阐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23);“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4);“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25)。从这些重要论述不难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度楔入到现实主体的现实活动之中,同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生着直接的、普遍的、紧密的联系,全面体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当中,充分展现了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战略自信。

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26)只有把主客观有机联结起来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之本性与实践之特性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优势、形塑中国未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27)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实践取得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性理论取得的伟大胜利,它一方面印证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也确证了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价值所在。

(三)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唯物史观所理解的普遍性历史里,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8),“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29)。作为实现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否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直接决定着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成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正是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集中表达了“以人民为英雄”的信仰观、“以人民为江山”的政治观、“以人民为依靠”的创业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人民为尺度”的奋斗观,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叙事体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点和价值支点。习近平反复阐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他看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0)。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充盈着最坚定的人民立场、最笃实的人民观点、最醇厚的人民情怀,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普遍被物化、被异化以至丧失主体性的深切体认,马克思鲜明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31)。与这一理论旨趣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为了人、尊重人、解放人而致力于让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真正把人视为人自身的最高本质和最终目的,为广大人民开辟了一条从“物的依赖性”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真实地而不是虚幻地“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2)。从中西现代化历史的比较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的现代化实现了对物的现代化的全面超越,以人本逻辑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真正祛魅,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了对抽象的人的自由和民主的彻底解蔽,从而在根本上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和模式幻象。

(四)展现“时代”的问题视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方位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新时代最具整体性、最富标志性的时代特征就是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的历史性交汇,这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宏阔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现实语境。伴随着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加速演进的态势,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对当今时代作出了客观理性的判定:“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33)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言,这样的时代既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也潜藏着严峻的风险挑战,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34)。

时代具有特定性,不同的时代展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产生不同的时代问题,也因而生成不同的时代精神。推动时代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立足这个时代去解决其特定的时代问题。正如马克思所透彻阐明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5)。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声”,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厘清历史脉络、把握发展规律、引领社会前行。对此,习近平郑重提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6)。用“两个关照”进行衡量和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当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就要求其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和强起来的全局视域作出有力回应,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其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其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无疑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最宏观、最根本的问题域。习近平要求全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37),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指向。科学回答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诉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朝着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发力,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8)。

三、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考、对于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展现了以强国复兴为主题的“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合了思想富矿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9)这一掷地有声的重大结论,是对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重大意义以及内在规律的最新概括和高度凝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典范之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成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围绕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习近平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原创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把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我们党的现代化理论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思考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0)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重要体现,是与时俱进创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是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重要体现。它既显现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性、继承性、延续性,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高度彰显了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充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拓展中国之路、创新中国之治、升华中国之理的宝贵思想结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合了丰厚的理論资源。

(二)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二十大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坚实基础上,正式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41)这一着眼未来30年的使命任务,既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从“推进”提升到“全面推进”的崭新历史阶段,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方式和实现路径长期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这充分表明,经过长期探索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全方位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走向了战略稳定、迈向了成熟境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只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必经阶段。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习近平强调,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4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发挥着全局性、系统性、根本性的指引作用。它从宏观到微观、从要求到方法贯穿融入到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使战略布局充分体现和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比如,把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教育、科技、人才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把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等等。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如何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引。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站在国际局势深刻演变、世界发展变乱交织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又一次空前凸显,需要各国人民作出正确选择。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至关重要的现实课题,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以宽广的天下情怀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43),为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同时,他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对待,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来考量,从而让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中国人民的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的重大理念,是我们党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制高点通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已成为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它既来自中国又造福世界,既着眼现实又洞见未来,既尊重自主又凝聚合力,深刻蕴含着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的大智慧、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大格局。

中国坚持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倡导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摒弃“丛林法则”而坚持和平发展,不搞“国强必霸”而推进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而追求和合共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始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成功塑造了行天下之大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特别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坚定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先后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强劲的确定性稳定性力量。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让共建“一带一路”真正成为可信赖、高质量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设想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推动各国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为引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标注了前行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直接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而且创新开拓了人类文明形态多样化的世界图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重大论断:“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4)这深刻表明,现代化新道路和文明新形态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两者具有内在同构性与深度耦合性。正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引领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变革。从近代以后中华文明的调适性落伍到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有力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体现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精粹,成为牢固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和“五大文明”之上的崭新文明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谱系。

文明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它的多样性既是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重要表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开放性的主张,是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45),“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46)。事实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只有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承认并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才能不断丰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围绕如何对待不同文明、如何实现文明发展,习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突出强调人类文明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反对所谓的“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坚定表达了维护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多元共生的信心和决心。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论证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确凿而有力地向世人昭示了“世界上本没有所谓单数形式的‘未来,有的只是复数形式的‘未来”(47)。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51、151—153页。

(3)(5)(6)(7)(9)(11)(33)(37)(39)(41)(4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18、18—19、20、22、22—23、52、17、14、18、52页。

(8)(20)(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3、43頁。

(10)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文杰、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13页。

(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1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15)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4页。

(16)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19)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3页。

(22)(4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12页。

(23)(27)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2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

(25)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42页。

(26)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28)(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2、104页。

(3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页。

(31)(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121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34)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36)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42)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2期。

(4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3页。

(45) 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页。

(46)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47)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曾贤明、唐颖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作者简介:王娟,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成员,湖北武汉,430025。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