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文网络词汇低龄化传播现象

2023-05-27谢琬婷

公关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文符号学流行语

谢琬婷

摘要:随着简体中文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词汇被刻意低龄化和歪曲。人们会为了建立网络的亲密关系更倾向于使用低龄化的词汇,或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不自觉地运用极端低龄化的流行语,但过度使用低龄化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身份认知的焦虑,产生偏离认知的失范行为和部分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崩塌 。为此,同样诞生于新时代网络的虚拟主播和“弹幕法则”,在为互联网增添生命力的同时起到了非常好的规范作用,基于时间和人们想要改变现状的事实铺垫下,极端的网络词汇低龄化现象会逐渐在互联网上消亡。

关键词:中文,流行语,网络词汇,创新理论,涵化理论,符号学

当下的网络词汇已经开始表达呈现低龄化和分隔化,比如第一人称低幼退让化,自己变成“宝宝”“肥宅”;第三人称客套赞美化,别人变成“小仙女”“小姐姐”。这种低幼化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年龄成长较为缓慢、避世感重有比较大的关系。分隔化则多出现在缩略词和小众词汇中,故意呈现一种圈层造成的隔离感,比如上一辈人看到“十动然拒”“注孤生”这样的词语会摸不着头脑。通过使用这些词汇,年轻人展示了自己对流行文化脉搏的把握、圈层群体的认同感,同时用非传统的表达与上一辈区分开来。

同时,幽默感成为当代人语言表达中的高阶自我要求。如何把话说得妙而精准,让别人觉得自己有趣,成为我们发出每句话前自我审查的核心,这样的幽默感让使用者们减少了语言环境下的压力。比如当遇到“盲目、不理智”的语言屏蔽时,人们会按照字面直接歪曲屏蔽词本身,我相信这是由语言环境造成的。

1.建立亲密关系的捷径

人们必须弄清楚,不管是中文还是其它语言,它本质上是一种由人类创造的符号,而人类则是赋予它们意义的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这些符号被用来指代不同的事件和物体,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含义,有时“能指”表达的对象的概念可以成为所指。总而言之,这些符号一旦脱离了人类,它们将不会含有任何意义。网络用语的低龄化现象最初指代的是人们在线上交流时用一种孩童的语气表达自身的现象,比如称呼自己为“本宝宝”,GG和MM(哥哥和妹妹),这些被第一代网民使用的个人称呼放在现实里或许没有任何人会使用,但在本世纪初期的网络世界里大受欢迎,甚至它们的大部分使用者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使用低龄化的网络用语可以让信息发布者在受众中建立一种可爱、幽默、阳光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往往能够得到受众的喜爱和信任,从而加深双方之间的亲密感,同时,这种语境下的交流会更为轻松和自然,减少了交流的障碍和紧张感,从而有助于建立更为亲密的线上关系。在深度访谈的20个样本中,9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这种低龄化的网络词汇可以拉近网络交际中朋友之间的距离,迅速升温语言氛围,同时这类与与现实中的自身相差甚大的词汇无意中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仅仅凭借低龄化的词汇和单纯的语言交流就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途径。

2.逃离压抑的现实生活

E.M. Roger’s 传播创新理论指出,信息的传播是一个有着S形曲线的进程,是一个开始比较缓慢,到达临界值之后迅速攀升,到达饱和点后再逐步减缓的一个过程。网络词汇低龄化在这两年的发展与这条曲线不谋而合,其间或许有两个主要原因:更多新生代的加入和新语境的诞生。此外,网络上的流行语往往与特定的兴趣、爱好或文化圈子相关联,使用这些流行语也有可能是为了表达对特定文化、群体或社交圈子的认同感,从而建立更紧密的线上互动关系。总的来说,网络上的流行语和语言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涉及到人际关系、文化认同和社交互动等多个方面。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当今中国社会的新生代面临着内心和外界发展需求不平衡的境地,这样的社会环境无疑对许多初次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产生了难以负担的压力。 “树洞”,“吐槽bot”,“墙”等由个人运营的社交账户层出不穷,人们通过给这些私人账户匿名投稿尽情发泄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在这些投稿中,低龄化的流行语通常可以给受众一种“无辜”的隐藏含义,从潜意识中令获取信息的一方认为信息的攥写者是幼稚、天真的,将受众的关注点转移到词汇的本身而非大体内容上,哪怕发布者的真正意图是传递一些非常压抑的信息。

3.群体中的潜移默化

涵化理论中提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所被强调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或者微观的,而是通过媒体信息系统构建的周期性形成的连续的、动态的内容系统。它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受众的生存环境;大众媒体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加工成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共享性的“符号现实”,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反刍,让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成为“主流”。在这个过程里,媒体的强化让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现实”被媒体塑造成“象征现实”内化,二者逐渐趋向一致。“看得越多,用得越多,用得越多,引申义就越多。蛋糕难吃?绝绝子!网剧垃圾?绝绝子!操作很差?绝绝子!发现了吗?不管好的坏的,统统可以用绝绝子。无语也是绝绝子,惊叹也是绝绝子,高兴是绝绝子,难过也是绝绝子。”这个词就像稻草堆里的火星,迅速点燃了所有稻草——到最后,每个人都能灵活地用起“绝绝子”这个词,让脱离互联网生存的人看得一头雾水。

在中文网络词汇低龄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同层次的危害,这些危害包括但不仅限于:(1)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低龄化的网络用语通常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使用这些流行语的人往往缺乏对语言的正式学习和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2)增加社交隔阂:低龄化的流行语往往具有时限性和地域性,使用这些流行语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子,这种文化圈子可能会增加社交隔阂,使得不同文化和年龄的人之间交流和理解更加困难。(3)破坏互联网环境:低龄化的流行语通常缺乏规范性和文化底蕴,这些流行语的使用可能会破坏互联网环境,降低人们对互联网的尊重和信任。(4)妨碍人际交往:使用低龄化的流行语可能会妨碍人际交往,特别是在正式场合和商务场合,使用这些流行语可能会给人留下不成熟、不专业的印象。同时,从个人、群体和社會的角度分析,词汇的低龄化同样存在着引发焦虑、行为失范和认知崩塌的风险。本文将从这三点详细分析中文词汇低龄化背后的危害。

1.刻板印象下身份认知的焦虑

许多女网友至今仍然非常喜欢称呼自己为“小公举”,“小公举”总是给人一种可爱灵动、优雅童趣的印象,而这个词汇的使用者除了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外,往往包含了大量的成年女性——显然她们已经或多或少脱离了与这个词汇挂钩的联想印象了。除此之外,深受各路媒体营销和涵化的刻板印象“白幼瘦”至今已经毒害了许多人的审美观念。“白幼瘦”俨然成为了一种批判女性的标准,以一种狭隘的眼光要求所有女性群体必须又白又瘦且看起来年纪很小。显而易见,身处这种语言环境下时,当自身越是脱离刻板印象,那么自身的焦虑就越会加剧,担忧自己不被认同,担忧自己的外貌达不到大众的审美,甚至严重干扰了部分群体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而越是焦虑,使用这些与自己不相符的词汇频率往往就越高,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每循环多一次,就会有新的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焦虑。

2.认知偏差中的行为失范

一些有趣的词假使运用得当,或许不失为一种官方账号与群众良好的交流方式。但低龄化词汇在官方账号中的滥用近两年来越发明显,官方显然缺乏管理,而如此滥用不当词汇不仅会让语境完全脱离严肃性,更让人们开始怀疑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使用低龄词汇可能会让年轻人产生错误认知,错误理解某些概念或情况,易导致行为失范。某些词汇并不适用于报道严肃的新闻,似乎在戏耍严肃看待事情的听众,一旦受众逐渐习惯这些如童言一般的报道,他们便会产生与事实不相符的认知偏差,最终导致行为失范阶段发生。当低龄化语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从而导致行为失范。因此,中文词汇的低龄化导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错误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因此,需要注意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适当性,为年轻人提供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以避免行为失范。

3.现实生活的认知崩塌

涵化理论指出了多数人们的认知基于社交媒体提供的符号化信息,“媒体通过关注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来定义人们,并向观众传达对社会现实的信念和猜测”,网络词汇的幼稚化让许多人们更倾向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残酷,最终降低重度用户的思考深度。你看裁员这个词太没人情味,不如就叫“毕业”;抑郁这个词太低情商了,不如就叫“玉玉症”;你看火灾消防员太烫嘴,不如就叫“蓝朋友”吧。这些词汇在互联网上似乎逐步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大家互相不提醒但都能够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在商业广告中,一些企业使用低龄化的语言和形式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这可能会导致年轻人的消费决策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同时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低龄化的语言和方式,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事件和事实的理解产生偏差和误解,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这些例子表明,中文流行词低龄化可能会导致认知崩塌,降低人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甚至误导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反差形象直播”打破身份认知焦虑

随着现代技术的出现,在线创建内容变得越来越流行。第一个 VTuber 的出现通过改善人们的外观、声音和行为方式,改变了在线内容创作。VTuber的建立无关现实中主播的形象,它能为创作者提供数字化化身掩盖现实生活中的的身份认知,通过使用计算机图形和动作捕捉,虚拟化身与观众互动。这些化身通常类似于具有大眼睛和响亮个性的动漫角色——通常是 2D 或 3D,此外,在线内容创建者为他们的化身提供声音。VTuber的互动方式通常是通过文字、语音、动画等形式进行的,与现实中的互动方式有所不同。这样的形象无疑是一条新的道路,VTuber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忽略身份认知的互动方式,缓解了身份认知焦虑,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注,减轻了压力和焦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们释放自我的同时完美规避身份认知的焦虑。

2.政府层面立法规范网络用语

纠正一个人使用语言的习惯是一个非常长久的工程,但想要一个人学会使用新的词汇反之则非常简单。政府或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账号可以建立起相关规定,建立灵活完善的言辞管理制度,创造良好友善的网络交流环境,同时在摒除不必要的违禁词的同时,让人们规范使用中文。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同时,政府应该对媒体的言论进行监管,禁止低俗、庸俗的语言和内容。政府可以鼓励媒体或有影响力的官方账号推广高质量、正面的语言和文化,提高民众的语言文化素养。

3.建立客观的叙事基础

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偏差往往是来源于部分账户发布片面信息的主观印象,随着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一些视频网站平台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规定;Bilibili(简称b站)从建立当初就自发地建立起了一套“入站考试”,所有想在该平台发布创作内容和个人观点的用户都必须通过这项“测试”,以此达到维持站内交流环境的客观性和友好交流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弹幕类”视频评论,b站也有相关的礼仪培训,让使用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已經完成“测试”的用户带动没有相关认知的网民,某种意义上在“二次元”这个亚文化交流圈层达到了非常好的交流效果。

简体中文互联网信息交流的速率大幅度提高,而流行语作为语言本身的一种体现方式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用法。低龄化现象一方面是由客观环境和社会压力所引起,另一方面,网络用户的低龄化和信息的不客观性也有着非常重大的责任。过度的低龄化影响了人们对事实基础的判断,甚至会让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人们可以从自身出发,纠正自身的同时带动大量用户,也可以借助官方的影响力,先一步采取规范网络用语的措施。但当下想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几近于不可能的,规范词汇的使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们的精神力量支持,如果人们没有这样的主观意识想要改正这类恶性低龄化词汇的使用,那么这个问题或许会一直留存在简体中文的互联网上。

参考文献:

[1][Gerbner, G., & Gross, L. (1976). 电视中的暴力:美国家庭的调查报告 [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 《传播学杂志》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 172–199.

[2]秦阳, 万丽唯, & 潘瑜. (2019).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网络语言低龄化现象探究. 新闻知识, (2), 39-42.

[3]王左中右. (2022).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检索自https:// 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1744.html

[4]张可菲.(2019).浅谈近年来网络用语的产生基础与语言影响. 汉字文化(18),57-58. doi:10.14014/j.cnki.cn11-2597/ g2.2019.18.029.

[5]张蕊. (2019). 交互涵化效应下土味短视频对城镇化留守儿童的影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5), 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7)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中文符号学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浅析华文教材《中文》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
中日五种基本颜色词义项比较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主流报纸要做规范正确地使用中文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