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2023-05-26常志刚
常志刚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
一、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和必要性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跨学科学习崇尚跨学科意识与自由人格,主张综合性深度学习方式,强调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能有效突破学科界限,规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被局限于特定学科的问题。跨学科学习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具有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的学习必然与其他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反映生活的课程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二、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进行活动的坚持、在学习困难面前的态度以及开展学习活动时的情绪。语文的学习与应用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学习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语文的应用规律。当学生无法明确找到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时,往往会由于判断和预测能力过低呈现出低成效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知识学习,旨在基于主题课程的多学科知识、思维及方法融合的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的跨学科教学模型构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结合主题课程的学科属性与特点,聚焦真实问题,运用不同学科思维,助力学生完成对主题课程的深度理解。为此,笔者构建了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模型。(见图1)
图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在这个模型中,教师首先从主题课程出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然后基于融合课程,选择适合主题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进而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指导,进行跨学科融合设计,最后通过目标达成分析法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中,可融合地理的学习视角,其实质是借助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融合地理思维,以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理解不同语言特色下的事理(地理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学习中文学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的具有文学趣味性和科学知识性的自然科学说明文,包含了大量八年级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发表于《科学大众》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而来。本文按照描述物候现象、阐释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分析影响物候因素的顺序,阐述了对物候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八年级学生已能较为熟练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且具备在课文中获取主要信息以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从地理学习的角度来看,八年级学生整体上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地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了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当学生具有了相应的语文和地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且相关学科素养得到显著提升的时候,自我效能感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并使其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三)语文教学中的地理知识及教学融合分析
跨学科教学设计需要进行基本教学容量不变的可延伸的教学内容整合,如此,既能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又能与学生当前具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应用水平的同时,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四季的推移,不同之处在于,气候学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并推求其原因和趋向,而物候学旨在记录并研究气候及其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将此观点迁移至八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经验,涉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见图2)
图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的地理知识融合
(四)学习目标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如下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并尝试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找出课文中蕴含地理知识的典型例句,对比分析并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4.养成在生活中发现、观察、思考科学问题的习惯,养成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四、指向综合性学习的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
说明文教学中的说明对象是阅读教学的“根”,无论是对语言特色、文章结构还是说明方法的分析与认知,都紧紧围绕说明对象呈现,在此基础上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要以说明对象、语言特色、文章结构以及说明方法为教学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辅助教学,并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学习任务及方法指引,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见表1)
五、结语
鉴于《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蕴含着八年级学生本该掌握的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教师以正确书写和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为基础,开展融合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学习,能有效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为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与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方法和逻辑层面的借鉴与参照。
综合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针对说明对象、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说明方法等学习维度与认知内容,分别融合相关地理知识、思维及方法设计对应的学习任务,确保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