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写作的思与行

2023-05-26林宣龙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教育写作是教师实现存在价值的重要言说活动,可以成就“立言者”、充實“知识库”。教师开展教育写作需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真理立场、强大的情智力量,在立意、选材、架构、行文上下功夫。

关键词:教育写作;教育写作价值;教育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68-05

《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 颜莹,2020,以下简称《教育写作》)一书在书名中高度简洁地定义了“教育写作”这一概念,将其进行适度扩充,便可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定义,即教育写作就是教师以其教育生活为关注对象,凭借其专业经验和理性思辨能力,从中发现典型事件,挖掘其中蕴含着的理论意涵,或提炼其中的实践要义,运用适恰的文本形式和言语方式将它们诉诸文字的行为过程。

一、教育写作的价值

作为教育研究活动,教育写作始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灵魂”,以丰富的教育生活为源泉,以典型的教育事实为材料,以教育写作者深刻的教育理解和高尚的教育情怀为纽带,最终熔铸成文质兼美、理趣相映的言语作品。它不仅凝结着作者自身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辨的智慧,更汇聚着众多学者、教师苦心孤诣、深入研究的思维成果。教师开展教育写作的价值主要有:

成就“立言者”,酿造职业幸福。“人是语言的动物”,作为语言动物的人,具有潜在的言语智力,更具有潜在的言语欲望——即“言语生命欲求”。当合适的契机来临,言语生命欲求便被激活,言语智力便被唤醒,言语之泉便汩汩流淌出来。教师投入教育写作,在写作中通过表达自身前瞻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经验,“使教育生活成为自己思维省察对象”“助力自身成为‘理性的实践者”的写作经历[1]9,可以经历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思想升华过程,向更多社会群体言说其专业感受、分享其专业经验,言语生命欲求得到极大满足,成为无愧其专业身份的立言者,享受到“立言成功”的职业幸福。

充实“知识库”,丰富人类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生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与方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自身也在进行着绵延不断地传承和创生。在教育写作中,教师将教育场域中的生动案例与其中蕴含的教育原理紧密结合,将作为教育行动者的实践智慧与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思辨智慧融为一体,以合适的文体形式、严格的“写作规范、学术规范和话语方式”[1]1形成书面作品,通过书报、杂志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成为真正的社会化知识生产。这些作品如闪亮的珍珠般充实着人类知识的宝库,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知识财富,能源源不断地丰富人类的文化。

二、教师开展教育写作应具备的素养

教育写作,是广大优秀教师完善现实教育、追求美好教育境界的专业实践活动,并且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研究及其成果的呈现过程。教师客观上具有如下三种专业素养,方能有效开展教育写作: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叩问基于现实,源于关注;叩问开启思考,引导探索,催生行动;叩问架起了教育现实到教育理想的桥梁,连接了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通道。擅长教育写作的教师,在其写作过程之中和作品里,总是表现出他们敏锐的问题意识,总是贯穿着叩问。这样的叩问,有时会以明确的提示语句出现于写作之中,有时则以“答案”方式——即以作者表达的教育观点、倡导的教育理念、构想的教育形态等论述性语言来呈现。

(二)鲜明的真理立场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3],教育场域中的真理,是教育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据此我们知道:真理,在内容上属客观存在,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是事物的本来面目;真理,在形式上属主观意识,是人脑作出的反映,是人的意识作出的表达。教育写作,是教育工作者探寻教育规律、洞见教育真谛的专业实践活动。求真,乃是它的题中之义,也是它的应然秉性。因而,有违教育规律的教育现实必定在其批判之列,追求表面繁华的教育现象必定在其杜绝之列,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符合生命发展本性、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才是教育写作中全力倡导全力推广、全力弘扬的实践活动。教育写作鲜明的真理立场就体现在这里。

(三)强大的情智力量

作为一种专业表达和成果显现,教育写作要得到读者的理解、认同,作品应具备普遍指导意义,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在文本呈现的质量:或在整个言说过程中,贯穿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将真理性观点井井有条地“说将”出来,使人顿觉醍醐灌顶;或在叙述事实现象、阐释意义原理时,语言精当生动,情感真挚深切,饱含对人、对教育的满腔关怀,使读者深受感染和感动——这就是教育写作蕴含着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强大情智力量。

三、教育写作的实践路向

教育写作涉及文本规范、写作技巧、表达艺术等若干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和基本技法,以便采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教育写作》将“概论”与“专论”巧妙融合,既以简洁凝练的文字扼要论述了教育写作的总体含义与学术规范,又以思辨与实例紧密结合的方法着重阐述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五种文体的写作技法。笔者建议有意于教育写作的教师认真研读该书,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文体、运用恰当写作技法去进行教育写作方面,必能获取诸多启示和教益。与此同时,在与一线教师共研共改经验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写作尚处基础水平,存在诸多普遍性问题,建议教师可从如下关键环节入手,提升自身的教育写作水平。

(一)立意——在真理底色上求洞见

在写作理论中,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作者的观点或论点,它既包括观念形态的理念、原则、价值取向等,也包括行为规程、操作方法、实践范式等。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确定要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观点论断。立意首先要坚守真理底色,即提出正确观点,表达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因此文章中不能出现谬误。一般来说,可以考虑从理论中引入观点、从实践中提炼观点、从名言中借取观点、从文学中迁移观点。文章仅表达合乎常理的观点,是没有思想震撼力的,因而立意须力求有洞见,即有别常理的创见,超越传统的灼见,直击深层的锐见。想要有洞见,笔者以为须学会这样几种思考方式:

1.“穷根式”思考,在事物本质中发掘立意

写作时可以尝试“由表及里”的方式,探究事物存在的多层级意义,进而将其最为本质的意义确定为中心论点。例如,要想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意义发表观点,我们首先可能会总结出有利于消除厌学心理、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保护儿童身心、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等若干意义。当我们对这些意义进行比较时,便能发现: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是具有终极意味的意义,只有从这个层次上确定主题,才抓住了课业“减负”的“核心价值”,以此作为中心论点,围绕它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巧妙融入其余意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具有理论深度,因而才有感召力量。

2.“跨界式”思考,在异领域中发掘立意

“跨界式”思考即“由彼及此”,跳出教育学科界限,借鉴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观念,确定中心论点。例如,笔者曾因在阅读中发现影视、歌舞、文学等艺术门类倡导原生态的理念,于是以此观念审视教育领域过度追求外在繁荣和热闹的形式現象,确定了“教育回归原生态”的中心论点,从大自然的原生态智慧迁移为教育应该追求的三种品格,从“无求——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无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个方面论述教育应克服功利、走向宽容,克服浮艳、走向简朴,克服刻意、走向自然的道理[3]。

3.“逆行式”思考,在反方向上发掘立意

“逆行式”思考即“由常及异”,反方向探究事物存在的对立情形,从而确立得以颠覆成见的论点。比如,在习作批改问题上,八九十年代的主流观点就是“精批细改”。这一观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精批细改”的观点果真无可挑剔吗?答曰:绝对不是。于是,有人逆向思考,对“精批细改”的做法有理有据地归纳出十个方面的负面效应[4]。这样的主题,跳出从众的怪圈,颠覆了成见,实现了选题的创新。

(二)选材——在普遍现象中见独特

选材,是在“论点之灯”指引下,从“素材库”中筛选出印证材料的过程,即作者围绕论点寻找论据的过程。论据通常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所以材料便也有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两种。理论材料包括理论著述中的论断、古今名人的言论、俗语警句中的哲言等,事实材料包括身边教育中的事实、作者构想出来的“事实”、各种传播媒介中的事实(教学事件、生活事件、文学叙事)等。必须指出:这里所列诸种“理论”,是作为支撑、佐证中心论点的论据使用的,选用理论材料不能长篇大段地搬用,通常只能用来画龙点睛,升华主题;选用事实材料,若从媒体上借取,须作剪裁加工,或进行文本重组,力戒原文移用。选材须力争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着重选取以下三种材料:

1.细节生动的材料

教育写作往往事实材料居多,在确保切题的前提下,须力求生动,捕捉鲜活细节。例如,于永正执教《卜算子·咏梅》时,在听取学生评价梅花品格时逐个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突然,听课老师看不见于永正了,仔细一“找”,发现讲台与黑板间有花白头发在晃动,原来于永正正费力地蹲着,右手高举过头,在黑板下端一丝不苟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座位上的学生几乎个个能看清于永正每个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于永正就这样蹲着,直到清秀工整的八个字写完才站起来[5]。这一鲜活的细节材料,用来作为于永正教学坚守“儿童立场”的论据,十分有力。

2.取喻贴切的材料

论及取喻,诸如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泰戈尔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等堪称贴切绝妙。前者隐喻“世间诸事难以两全”的意思,蕴含“舍生取义以成美德”的人生境界;后者则隐喻教育不能采用强硬手段,应在持之以恒倾注真情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哲理。写作中,将大师、著名学者们取喻的格言、警句巧妙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作为总领之语、佐证之说、归结之言,会使作品大为增色。

(三)架构——在单层结构内作嵌套

架构,即设计结构,是为表现写作主题(核心观点),对全文印证性题材(或分支观点)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思路所作的构想与设计。结构设计体现着作者阐释观点、论证观点的整体布局能力和有序思考能力,引导着读者阅读活动沿着明晰的思维轨迹推进,从而逐步深入领悟作品的主题。结构设计在文面上表现为“一串”有规则排列的主题语或关键词组成的标题,它们提示着不同层级的中心意思。结构设计水准体现在各级主题语及其组织格局是否始终紧扣中心论点,彼此是否具有密切的内在意义关联,是否高度吻合读者认知心理规律。结构形式相当多,教师可关注如下三种:

1.事件进展式结构

即以某一长过程事件为主线逐步展开论述的结构形式,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一个包含若干环节的系列性活动等,均为长过程事件,它们外部表征为循序展开的若干“情节”,内部隐含着意义关联,全文在开篇作简洁背景交代或题旨概述后,便逐段叙写事件(活动)情景,可紧接各段或在事件全程之后归结意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主题活动设想、校园艺术节纪实等大多适合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例如笔者1992年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道深文妙,读而自知——〈桂林山水〉教学谈》,按照“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这样的“五环”结构陈述了教学过程,集中体现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2.思维推演式结构

即以思维活动的逻辑规则为序逐步展开论述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遵循“问题求解”的思辨理路,将一个核心概念(中心论点)由学理阐释推论到实践操作,通常包含这些基本部分:①诠释内涵,②陈述外延,③反省问题,④揭示价值,⑤解说操作。这种结构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②并入①或省去,此外③与④亦可视需要省去其一,原则上最终保留不少于三个部分,且第⑤部分不能太单薄。学术论文适合采用这种结构。

3.主题分证式结构

即围绕主题从相互并列的若干方面分别进行佐证的结构形式,论述某个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体现某种教育理念的多种实践策略,演绎某种教育理论若干要义的相应做法,均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如笔者1998年发表于《小学教师培训》的《个别教育艺术刍议》,从要吃透实情、要看清对象、要把握时机、要选好场合、要推敲语言等五个方面展开个别教育艺术的论述。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单层级结构框架内,作为要素的任一主題语下,还可采用上述任何结构形式架构第二层级内容,使文章结构呈现多层级嵌套形态,进而可使材料呈现更丰富、更翔实,观点表达得更全面、更周密。

(四)行文——在明畅前提下求丰满

行文,就是组织语言文字。组织语言文字是教育写作的终端工作,要让观点和用来佐证论点表现主题的材料按照预设的结构方式呈现出来,组织语言文字须凝思理序,斟词酌句,意义方能明晰,思想方能定格。语言表达一要坚守紧扣题意的底线,杜绝信马由缰写出跑题之言;二要尽量做到流畅、深刻、生动。

如“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很多儿童无拘无束的天性没有了,天真烂漫的童心没有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没有了,敢说敢做的勇气没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新意识没有了,别出心裁的求异欲望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对知识的顶礼膜拜,对师长的言听计从,对规章的俯首帖耳,对学校的望而生畏——一句话,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却缺少了主体意识、自主精神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6]。该语段旨在揭示现代教育的“规训化”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发展产生的严重消极影响。作者紧扣中心意思论述这种消极影响时,先是从正面剖析儿童天赋主体性潜能丧失的若干表现,再从反面剖析儿童形成奴性人格的若干表现,这样正反两方面对应着剖析,既把问题阐述得透彻周密,读来让人由衷信服,又使语言丰满厚实,读来显得过瘾。

参考文献:

[1]颜莹.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53.

[3]林宣龙.回归原生态:教育乌托邦随想[J].江苏教育研究,2007(7):6-8.

[4]何夏维.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的十大弊端[J].小学语文教学,1995(10):23-25.

[5]徐月.就这样悄悄地蹲下[J].黑龙江教育,2006(5):40.

[6]林宣龙.现代教育的迷失:人之解放视角的审视[J].江苏教育研究,2009(7A):29-30.

责任编辑:颜莹

收稿日期:2023-01-30

作者简介: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名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教师发展、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