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不尽的生活
2023-05-26朱子涵
朱子涵
继“发疯文学”“小狗文学”后,“鼠鼠文学”再度引爆互联网。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以“鼠鼠”开篇的文字。那么“鼠鼠文学”因何而生?又为何能够风靡全网呢?
“鼠鼠我啊”是“叔叔我啊”的谐音,这个梗源自Bilibili董事长的一句调侃。而后在贴吧,网友将自己比作生活在阴暗下水道中的老鼠,借此自嘲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处境。
如今的“鼠鼠文学”更像是一个情绪收纳器,盛装了无奈。一只“鼠鼠”可以是普通的“小镇做题家”,也可以是忙碌的“打工人”。以憨态可掬的“鼠鼠”形象出现,既把普通人无能为力的处境具象化,又让这个梗中不那么积极的一面得以消解。似乎普通人只要戴上“鼠鼠”的面具,就可以发泄自己的真实情绪。
“鼠鼠文学”涉及了升学、职场、家庭等不同的人生阶段,里面既有攀登顶峰的喜悦,也有峰回路转后发现关山难越的悲哀无奈,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情绪共鸣。
面对升学、加班、结婚等现实问题,年轻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然而,互联网的兴起让更多的生活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虚拟世界的生活充斥着“轻松”与“完美”,部分博主展现的“完美生活”与传统语境下“努力实现跨越”的认知仿佛隔出了一道鸿沟,巨大的撕裂感让普通人对眼下的处境更加无措。在现实和网络的双重夹击下,年轻人便选择在“鼠鼠”的匿名语境下袒露自我,发泄真实情绪,突破传统语境中“完美叙事”的桎梏。
“鼠鼠”通过网络空间的符号化表演,构建出新的话语模式,在网络空间形成了质朴平实、饱含无奈的叙事风格。
尽管大多数“鼠鼠”在生活中过得不尽如人意,但遇到同样落魄的“鼠鼠”时,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温暖与善意。他们会安慰其他“鼠鼠”,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完美展演”更像是舞台上的刻意表演,幕后的鸡毛蒜皮才是人生常态。同时,也会有很多“鼠鼠”在认清残酷的现实后,尽力去改变当前的处境。所以“鼠鼠文学”的消极并不极端,而是源于现实却又有着“积极成鼠”的群体价值认同,普通人通过在网络中寻找身份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在现实世界的自我修复。
从“小镇做题家”到“鼠鼠文学”,类似的网络热梗为人们提供着群体认同的庇护。“鼠鼠”卸下生活中光鲜亮丽的面具,将千篇一律的“成功论”“完美论”抛之脑后,表达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落魄,呈现出平凡人生的百态。这背后所传递的真实让网民感同身受,继而运用“鼠鼠文学”来表达自身迷茫的状态,在传播的过程中,普通人对“鼠鼠文学”的群体认同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其实剖开“鼠鼠文学”的内核,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曾迷茫,比如曾经的“丧文化”和“?丝文化”。年轻人在理想化教育和宏大叙事中构建起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上一辈的期许中迈入人生新阶段,但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滞后的想象在现实生活面前跌落泥潭,也让普通人的认知与情感更加撕裂。或许这是每一代人都必经的人生修行:成为“鼠鼠”——认清现实——在现实和理想中尽可能地追求平衡点——等一切发生后,就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