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
2023-05-26何帆
何帆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做大做强,但有一批企业颠覆了这种思想。
做大做强是一股潮流。别的企业都跟着潮流向前走,生怕落后,但有一批企业跟着走了一段路,内心感觉不妥。于是,它们离开主流,向另一个方向出发了。这批企业的创始人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内心有更强大的自我,对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共情。他们洞察到,企业规模大未必是祝福,更可能是诅咒。他们学会了摒弃心中的杂念,不在意别人的评论,只做自己认定的事情。他们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鱼得水。他们不再像动物一样四处游荡、伺机觅食,而是像植物一样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扎下根,不再关心远方的喧嚣,只专注于自身的生长。
他们想做小巨人。
《公司》杂志的撰稿人保·伯林翰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小巨人》。他讲到,在商业世界里,太多的光环都给了大企业。大企业的创始人或CEO(首席执行官)成了明星人物,大企业之间的商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功的大企业家成为众人的偶像,商业上的成功似乎给了他们对一切事物发表评论的特权。
商业世界中的小巨人就这样被忽略了。
这些小巨人企业规模不小,但也不大,它们的创始人会刻意控制企业的规模。比起攻城略地的快感,他们更希望获得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他们更在意企业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
压制做大做强的欲望,对很多企业家而言是一种煎熬。哪一个企业家没有好胜心?哪一个企业家不是工作狂?眼看着企业能拿到投资人的钱,抢占对手的市场,招募更多的员工,积累更多的财富,为什么不干呢?
戈尔兹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扰。他创业时还很年轻,20多岁就创办了一家艺术品装裱服务公司,曾是引人注目的商界新秀,登上过《福布斯》杂志。到了40岁,他已是业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却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他说:“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摆脱一个噩梦。对我来说,这个噩梦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做事。我总是忧心忡忡,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机遇,有没有放弃赚钱的机会……一旦听说哪个家伙身价400亿美元,我就会想,怎么可能呢?他比我聪明多少?”
要克服这种做大做强的冲动,需要让自己变得更为谦卑。经营企业重要的不是追求个人成就,而是得到员工和客户的信任。这种禁欲式的修炼是为了获得掌控感。掌控感让人心安,让人更容易进入沉浸式的工作状态。做企业需要激情,可一旦企业的规模变大,激情就很难保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你有你的目标,但投资人有投资人的目标。最终你会发现,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做出妥协,往往就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能亲手栽培,无法大规模量产。
布罗德斯基创办了一家城市档案托管公司。工人们干的活儿看起来很枯燥——每天整理档案收纳箱。公司想方设法让这种单调的工作变得饶有趣味。比如,当档案收纳箱的数目创新高的时候,公司就给每个员工发奖金。公司还设计了更多有创意的活动:让员工竞猜突破目标数字的日期,猜中者有奖;或是比赛看谁减肥更成功。公司会报销员工在外面上课的学费,还给员工提供丰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公司对员工越好,客户对公司就越信任。一个客户在参观公司的时候说:“您的每个员工都在微笑,都在跟我打招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他们一定非常快乐。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决定将这笔生意交给你们公司来做。”
该行业内最大的公司的负责人曾到布罗德斯基的公司参观。这家巨头企业的CEO津津有味地观看了员工的培训活动。当天临走时,他对布罗德斯基说:“你拥有一家伟大的公司。我希望我的公司也可以这样经营。”
布罗德斯基问:“您的意思是?”
巨头企业的CEO说:“我的意思是你的经营方式非常了不起。参观期间,我同你的员工交流时,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情感。我很希望可以把这种情感带回自己的公司,但我知道我们永远都做不到。”
“为什么您的公司做不到?”布罗德斯基很困惑地问。
巨头企业的CEO说:“因为公司的规模太大,想要做到这一点就没那么容易了。也许你可以来我的公司参观,试着在那里重塑这种情感。不过,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小巨人也许只是过渡物种。它们之所以没长大,或许是因为遇到了贫瘠的土壤、恶劣的天气。或许,当有一天气候变得更为适宜时,它们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但至少,小巨人的存在能让我们反思传统的发展策略。对每一家企业,哪怕是那些巨无霸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都不是做大做强,而是活下来。
(云 林摘自新星出版社《变量5:在中国这艘大船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