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与农业谚语
2023-05-25张琳
张琳
农业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经过概括、提炼而成,在农村中广为流传、普遍应用。它对指导生产、推广农业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农耕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一、种子与农业谚语
种子是一种生命处于休眠期的活体,是多数农作物繁殖的来源。在旧时,农民通常会在收获的季节将一些作物的优良种子储存起来,以备下一年播种使用。现代的农业科技改进了这种做法,专业的种子公司提供经过科学试验后的优良种子供农民使用。但是传统的采集种子的技术被继承下来,它作为一种战时和荒年储备物种的手段仍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既有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优良的种子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比如: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种子粒粒圆,禾苗根根壮。
宁要一斗种,不要一斗金。
种子田,好经验,忙一时,甜一年。
同时,也有从反面的角度,来阐述种子没有选好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强化人们对于选择优良种子的认识。比如:
种子不纯,坑死活人。
种子不好,丰收难保。
种子买得贱,空地一大片。
种子不选好,满田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
人们还运用对比的手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种子的好坏对于农业生产、农作物收成的作用。比如: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
好花结好果,好种长好稻。
好种出好苗,好花结好桃。
火越扇越旺,种越选越强。
好种出好苗,好葫芦锯好瓢。
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
种不好,苗不正,结个葫芦歪歪腚。
强调选择种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能够恰当地把优质的种子选出来。比如:
选种要巧,穗大粒饱。
种怕水上漂,禾怕折断腰。
种子经风扇,劣种容易见。
种子经过筛,幼苗长得乖。
种子隔年留,播种时节不用愁。
选种没有巧,棵大穗圆粒子饱。
家选不如场选,场选不如地选。
场选不如地选,地选还要粒选。
除了给出选种子的一般技巧之外,对于具体的农作物如何选用种子,也传授了不少明确的经验。比如:
选棒子,腰插枪。
谷子黄,选种藏。
麦打短秆,豆打长秸。
高粱选尖尖,玉米要中间。
苞谷种不晒,一冬必得坏。
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
谷种要常选,磨子要常锻。
稻种换一换,稻谷多一担。
麦种调一调,好比上遍料。
丢两头,种中间,玉米棒子没空尖。
二、降水与农业谚语
降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各个季节对降雨量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春天刚刚播种,如果经过雨水的浇灌农作物就会很快生根发芽,这就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因此,春天的降水对于农作物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谚语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春雨的可贵。比如:
春雷响,万物长。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但是在春天,也并不是降水量越大越好。如果雨水過大,就会给农作物带来各种危害。有许多谚语就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降水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的:
麦怕清明连夜雨。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春雨漫了垄,麦子豌豆丢了种。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到了夏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有充足的降水量,农作物的长势喜人,就会迎来秋天的丰收。因此,谚语中针对夏天的降水量也出现了不少条目,比如: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进入秋天以后,充足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
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从初秋转入深秋,天气逐步变冷,渐渐霜冻开始了。作为有经验的农民来说,应该在进人霜冻之前就抓紧收割,避免霜冻造成减产。相关的谚语也不少,比如:
寒损根,霜打头。
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进入冬季以后,雪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小麦等一部分农作物,正是要在冬天盖上厚厚的“雪做的棉被”,才能够在第二年获得大丰收。此外,冬雪能够为土地带来许多水分,也为第二年的播种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大雪兆丰年”“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的道理。与冬雪有关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
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