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皮肤瘙痒症
2023-05-25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老年人多发。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不同。患者由于不断搔抓,皮肤可见不规则条状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变。本病属中医“风瘙痒”“血风疮”范畴。下面就中医分型辨治皮肤瘙痒症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阴虚内热型
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于肌肤,感受风侵而致。症见全身皮肤瘙痒,肌肤呈现红褐色搔痕,点状血痂分布,并覆少许鳞屑,触之灼热;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得凉则舒,小便色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疏风止痒。取生地、玄参各3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知母、白鲜皮各12克,天花粉、胡黄连、蛇床子、地肤子各10克,防风9克,竹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阳上亢型
肝经热盛,肝阳上亢,兼感风邪,风热搏于肌肤。症见皮肤瘙痒,抓后皮肤潮红,性情急躁易怒,不能自控,伴头痛头胀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热、祛风止痒。取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夏枯草、丹皮、车前子、蛇床子、地肤子各10克,白蒺藜9克,菊花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肺气虚型
气虚,卫外无力,风邪侵袭而致。症见皮肤瘙痒,发无定时,次数频繁,搔至皮肤出血仍不止痒,甚则晚间不能安眠。严重者搔痕累累,肌肤点状血痂密布,淡褐色色素沉着。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肺、疏风止痒。取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茯苓各12克,升麻、防风、白蒺藜、僵蚕、蛇床子、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肺热瘙痒型
肺热熏蒸肌肤,失其濡养而致。症见皮肤呈阵发性瘙痒,痒剧时难以入眠,并有口咽干燥,皮肤发干无润感,触之有明显热感,伴抓痕血痂,大便干。舌质红,苔少,脉数。
治宜清肺滋阴、祛风止痒。取沙参30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玉竹、知母、地骨皮各12克,天花粉、百合、黄芩、桑白皮、大黄、白鲜皮、蛇床子各10克,浮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亏虚型
气血亏虚,肌肤失养,风邪侵袭而致。症见瘙痒剧烈,肌肤干燥,并现条状搔痕、血痂及细薄皮屑。形体瘦弱,面色少华,神疲肢倦乏力,夜不能寐。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润肤、安神疏风止痒。取黄芪、白芍、熟地各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炒枣仁12克,阿胶(烊化)、远志、胡麻仁、蛇床子各10克,川芎、蝉蜕各9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热瘙痒型
湿热互结,蕴于肌肤。症见皮肤瘙痒明显,搔后皮肤色红或起丘疹及有抓痕痂皮,得凉痒感减轻。纳食不香、口苦渴不欲饮、溲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
治宜清利湿热、燥湿止痒。取薏苡仁20克,苍术、白术、茯苓、佩兰、黄连、栀子、滑石、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各9克,厚朴、竹叶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转载自《家庭医学》,山东 朱本浩 邮编:2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