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鱼类气泡病
2023-05-25
气泡病有别于其他病害,它几乎不受养殖品种和养殖阶段的限制,所有品种的每个养殖阶段均可发生。一旦水体中出现气体过饱和现象,鱼类就易得此病,因此该病被称为水产养殖第一病害。
一、气泡病发生的原因
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是引起鱼类气泡病的根本原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养殖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水中的气体通过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其体内,并供应全身组织,这些气体是处于溶解状态的,最后从腮孔排出体外。但是,当水中气体处于饱和状态时,温度的升高和压强的降低会导致气体的溶解度降低,鱼的血液和组织中的溶解气体倾向于新条件下的平衡,一部分恢复到气体状态,这些溢出的气泡阻塞了血管,引起血管栓塞,致使鱼类死亡,这就是气泡病,也称气体栓塞病。
二、预防措施
1.优化培苗模式
在池塘清塘、消毒、加注新水并进行肥水后,应过20天再放苗。因为肥水后7~10天是浮游植物的生长高峰期,此时放苗最易发生气泡病。清塘后10~15天又是浮游动物的生长高峰期,此时放苗易造成水体缺氧,同时会增加鱼苗寄生虫病发病的概率。清塘后20天左右水藻达到相对稳定后再放苗,就可以减少气泡病的发生,大大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2.曝气
地下水需经曝气处理后方可导入鱼池,尤其是超过90米深的地下水,否则会使地下水中的氮气迅速溢出,这时引发的气泡病不一定是因为含氮量饱和,主要是因为没有曝气减压。此外,白天应多开增氧机搅水曝气,因为一般水体白天的溶氧浓度表层高、中下层低,开增氧机可保证水中气体的平衡,从而减少气体饱和度的变化差值。
3.适当加深水位
在合理范围内,水越深,缓冲能力越强,在气体过饱和的水体中鱼类本能地会向深处安全区游动。所以只要水体有一定的深度,鱼类就不会受害。因此,越冬鱼池的管理方法应由过去的打冰眼,变为增加越冬池水的深度。
4.充足的浮游动物
鱼类苗期的气泡病大部分是由于氧气过饱和导致的,水体中如果有充足的浮游动物,则可以防止水体中藻类过多、氧气过饱和。
5.合理使用菌类制剂
在培苗阶段合理使用菌类制剂。菌类可以和水中的浮游植物争夺营养盐,抑制浮游植物过度繁殖。但在养殖中后期,应减少菌类制剂的使用。因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越来越高,水体中的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氮气,氮气饱和度过高会引发鱼类气泡病,并且较氧气引发的气泡病更为严重。
6.控制水温
如果水体中的气体饱和程度对鱼类尚处于安全阶段,那么水温就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连续阴天后如遇突然晴朗的天气,就要关注和控制水温的变化,适当注入新水,以减缓水温升高的速度。
7.越冬期管理
注入新鲜淡水,及时破冰,破冰后使用增氧机和水质表面活性剂,加快曝气速度。
目前,气泡病没有特效药,应以防为主、治疗为辅。只有多注重日常管理,才能防止该病的发生。
(摘编自《黑龙江水产》,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 于洪波 王彩蕴 李丹 宋松偉 郝咏芳 邮编: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