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年轻人为何都回来了?
2023-05-25凯风
凯风
前不久,山东淄博借助烧烤一夜爆红,接力以“北上广深曹”出圈的曹县,成为全网热度最高的城市。
而在中部,也有一座曾经以“杂技之乡”闻名的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安徽临泉县,由于小店经济走热、年轻人回流、县域崛起,频频获得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三、四线城市,何以成了焦点?
从人口外流到人口回流
截至2022年1月1日,我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除去977个市辖区,还有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
同样是县,规模大相径庭。大则超过200万人,与一些中西部的地级市相当;小的只有10多万乃至几万人,不及北上广深的一些大型社区。
目前,全国户籍人口超过200万的县及县级市只有3个:安徽临泉县、广东普宁市、广西桂平市。
如果考虑全部县级行政区,广东普宁市是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县级市。不过,县级市不同于传统的县,虽然级别相同,但县级市往往被视为城市管理单元,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与一般县城有了区别。
严格来看,单论县的话,安徽临泉县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突破200万人的县城,为名副其实的户籍人口第一大县。
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临泉县户籍人口达230万人,远超位居其后的江苏沭阳县、广西博白县,位列各大县城之首。
然而,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县的临泉,还有另一重身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
230万户籍人口的临泉县,常住人口只有165万人,这意味着还有60多万人外流到了其他地区,尤以江浙沪“包邮区”为最。
在临泉县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仅美团骑手就有6万多人,在全国600多万骑手大军中位居前列,堪称“骑手第一县”。
事实上,不只是临泉县,整个安徽省都是人口外流的重点区域。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徽流向省外的人口为115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9%,总量仅次于河南省。然而,这一局面正在发生逆转,人口开始纷纷回流。
最新发布的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常住人口达6127万人,相比前一年增长14万人,人口增量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
如果扣除自然人口负增长,单看机械流入人口,安徽人口的回流规模接近20万人,而这已不是第一次流入,2015年至今整体回流了近百万人。
临泉县也是如此。高峰时期,临泉县在外务工的人员达80万—100万人,接近一半人都在外漂泊过。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60万左右,大量人口开始回流。
临泉县的常住人口也一改下滑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临泉县常住人口增加了1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回流的人口里,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回乡回家创业,成了他们普遍的选择。
人口,为何开始向县城回流?
这背后,主要得益于硬基建与软基建的双重突破。
硬基建
硬基建,说的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铁路只能覆盖一些大城市,高速公路更是付之阙如,一些偏远县城连国道、省道都沒有。
经过几十年的狂飙式发展,如今全国已有18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8个省份完成了“市市通高铁”的拼图,安徽正是其中之一。
过去10年,安徽能成为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除集体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带来的政策助力之外,先于一众发达省份成为“市市通高铁”第二省,且高铁里程稳居全国第二,无疑也是不容低估的因素。
与安徽省相比,临泉县更能感受到大基建带来的“洪荒之力”。
过去,由于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且远离省会,临泉县被戏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外无出路,内无道路,招商无望,引资无方”之下,人们只能纷纷外出务工谋求生路。
如今,临泉县早已告别没有高速、高铁的历史。
2015年,临泉县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目前第二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2019年,郑合高铁开通,临泉与合肥、郑州的通达时间缩短到1小时左右,从而跻身两大省会经济圈,一改过去的区位劣势。
有观点认为,高铁贯通是把双刃剑,固然能改变落后地区的交通面貌,但也会加剧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
其实不然,人口流动本身就是相互的。有人涌入大城市,自然也有大城市的产业向劳动力充足且成本更低的县城导入,而往来越是频繁,大城市的商业模式和新业态也更容易在县城落地生根。
合肥庐阳区与临泉共建的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就是典型案例。这一产业园本身是基于扶贫性质的产业帮扶而来,但在当地区位改善、人口回流的支撑下,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数据显示,最近5年来,产业园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已成为县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而一度作为贫困县的临泉县,这几年经济突飞猛进,GDP增速接连跑赢全省和全国。
交通改善,区位优势凸显,产业有了起色,自然会带动人口回流。
软基建
与硬基建相比,软基建的作用同样不容低估。
软基建,指的是数字基建。坊间常说中国是“基建狂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并不令人诧异,但4G、5G、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在短短10多年就在全国普及开来,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