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的策略分析
2023-05-24黄文文柯筱清
黄文文 柯筱清
自20 世纪50 年代我国正式推行辅导员制度以来,国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始终围绕“思想政治”这一核心要义进行设置。党的二十大向全世界发出“团结奋斗”的时代强音,并将其上升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五个必由之路”之一。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校要胸怀“两个大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进一步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做好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工作。
一、思想引领的含义及其特点
2017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并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思想引领的含义与其中的价值引领概念相近,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素养。从主客体来看,思想引领是指以辅导员为实施主体,以广大学生为实施客体,通过宣传教育、价值引导等多种方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使学生自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突出政治性,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突出创新性,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三是突出实效性,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走近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凝聚力量。
二、当前辅导员思想引领的困境分析
(一)个人职业的认同感不够
多数人对高校工作的印象是良好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作压力、稳定的待遇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等。但现实中辅导员工作与之相去甚远,不仅工作琐碎繁杂、压力大、负担重,工作时间长,而且与辅导员的薪资报酬、社会地位等不相匹配。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不高,进而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后续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
(二)知识结构的专业性不够
近年来,全国高校积极落实辅导员的编制、待遇、职务晋升、配置人数等工作要求,导致高校出现了辅导员招聘热潮。但从招聘公告来看,专业要求一栏大多为“不限”,真正設置招聘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或工作经验背景的辅导员岗位不多,这虽然可以快速地补充一支辅导员队伍,丰富辅导员队伍的知识背景,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辅导员队伍核心素质———思想引领职能的虚化。
(三)工作分配的均衡性不够
在与部分高校辅导员访谈后发现,“身份低微”“学校的最底层”等意见的较多。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一切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终都将由辅导员落实。日常事务性工作往往占据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疲于应对却又无法抽身,势必造成辅导员工作重心发生偏移,工作精力分布不均,进而弱化了对学生思想引领的思考和实践。
(四)“三全育人”的协同性不够
当前,虽然高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得到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还不够,“三全育人”理念贯彻还不够深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如有的高校管理混乱、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等,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进而影响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成效,辅导员思想引领的效果也势必大打折扣。
三、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的时代内涵
(一)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是时代所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向全国上下发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并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盘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团结”一词出现了27 次,足以证明进入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必须最大程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天然地具有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同心合力的工作职责,再一次使人们将目光聚焦于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这一初心使命。另外,党的二十大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国际人才竞争新态势,第一次在报告中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集中论述、做出专题部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思想引领职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以实际行动响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号召。
(二)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是初心所在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建立的政治指导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辅导员制度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 世纪50年代初,国家先后批准颁布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在高校中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规定其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及思想改造,角色定位为隶属于政治辅导处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53 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率先建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并创造性地提出“双肩挑”工作模式,至此,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
进入21 世纪以后,高校辅导员制度不断成熟与完善。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高校政治辅导员”改称为“高校辅导员”,辅导员的职责范围由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到近年来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进一步明晰了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将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充分彰显了高校辅导员制度鲜明的政治性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性。
(三)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是大势所趋
回顾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时期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核心,既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又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感召人、引导人。因此,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势必成为辅导员角色定位之中的关键一环,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则更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一招。
一是新征程下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国际关系波诡云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西方反华势力日益猖狂,高校也逐渐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要引导大学生在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宗教信仰、价值观输入等方面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的大局意识。
二是在新时代,信息交织、泛滥带来冲击。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饱受冲击,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信息来源广而新,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知识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表达诉求的意愿也不断提升,但如何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积极提升应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理性表达诉求的辨别能力也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新形势下学生群体结构发生变化。新一代大学生出生于21 世纪,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既敢想敢为、理性务实,又标榜个性,追求自由。从“佛系”“躺平”“内卷”这些网络热词,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社会心态的表征。对此,如何強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励青年奋斗等也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四)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是业界所需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修订,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更加明确,使辅导员的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等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文件所述的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关联性较为模糊,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各高校正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主修”某一领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这虽然给辅导员打通了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用力不均、趋易避难的事务化倾向。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大多为综合性考核。考核标准中思想引领这一职能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同时有较为明显的数据化倾向,导致辅导员易将时间和精力放置到与思想引领者角色无关的工作上,如对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且较为容易取得成果的创新创业工作较为热衷,而对学生思想引领等较难取得数据成绩的工作聚焦不足。因此,业界急需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以推动辅导员以思想引领贯穿其他工作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引领”不被“陪伴”取代。
四、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的策略分析
(一)坚定信仰,筑牢理想之魂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光荣使命,更需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信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奉献的力量,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坚如磐石地忠诚于党的信仰上,体现在不折不扣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上,体现在把自己锻造成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上。
二是强化职业认同。要科学界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提升辅导员形象和地位,确定以学生思想引领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让辅导员从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脱身,确保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生思想引领这一主责主业。激发辅导员内生动力,通过树立典型人物、落实待遇保障、完善职业发展等措施,把落实辅导员按比例配备和进编等“硬任务”转向思想上的重视、工作上的支持、价值上的认可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社会支持。
三是强化师德规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作为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四个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创新机制,构筑协同之势
一是健全招聘机制。针对辅导员招聘,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岗位胜任模式,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笔试+ 面试”等结构化模式的限制,更多地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非结构化模式,增加心理测试、理论宣讲等模块,突出岗位胜任力测评环节,考察应聘者的党性、动机、性格特征、职业态度、岗位认可度等,确保录用后能用得上、留得住、育得好。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学校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三全育人”的办学理念,加快管理机制的创新,破除限制学校发展的机制壁垒,以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学生管理机制,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促使“十大育人体系”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要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繁杂、对象的多元化、地点的灵活性,特别是思想引领成效显现相对慢等特点,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突出定性考核与定量、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确保考核的激励、评价、导向等作用,注重考核成果运用,促进学生工作不断改进与提升。
(三)坚守初心,锻造育人之才
一是树立引领理念。坚持以思想引领贯穿学生日常工作事务始终,围绕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主题,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精心设计好一批思想引领操作手册,做到“时时引领、处处引领”。提升工作亲和力,促使学生工作相关理论、政策等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实现讲道理、讲情感、讲故事的有机融合”,增强育人实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发跟随,汇聚强大正能量。
二是构建和谐关系。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与成长规律,为班级和学生设置合理的共同愿景,增强班级凝聚力,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树立远大抱负,贡献青春力量。要不断提升谈话技能,运用深度辅导技术,利用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危机事件处理等契机,构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润物无声”。
三是加强媒介素养。应对多元复杂的新媒体环境,要高度重视网络生态,不断增强媒介素养,把握高校舆情发展规律,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强化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学生从网络虚拟空间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提升自我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感和吸引力。
五、结语
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的。唯有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职能,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引领辅导员其他工作职责,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