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直白的话,讲最动人的故事
2023-05-24曹宏萍
文本刊记者 曹宏萍
打开《习近平走进百姓家》,32 个故事,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常会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问生产生活、察民情民愿、讲惠民政策。在保定市阜平县的唐宗秀家,他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三亚市吉阳镇博后村,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开封市兰考县闫春光家,他问:“中午吃的什么饭?一年产多少粮食?蔬菜够不够吃?”……
这些亲切的话语让人不禁想起,2020 年1 月19 日,总书记在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一个女孩问:“彭麻麻呢?”总书记笑着回答说:“没来。快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书中,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说:“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一说话,你就不紧张了。”而我在采访给总书记讲解的南通博物苑讲解员陆苒苒时,她也说过同样的话。
最家常不过的话语里,藏着对百姓的深切关心。工作中的总书记威严刚正,生活中的总书记朴实无华,像家人像朋友,领袖形象、人格魅力深入人心。慨叹向往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之余,我也获得了一些启发。
前不久,我采访了电科集团十四所首席专家尹奎英。整个采访持续了三个小时,“话痨”一样的她完全打破了我对科研人“高冷枯燥”的刻板印象。她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介绍了人脑机的各个项目,同时也讲了自己“女性身份”与“科研工作”和解的故事。她说:“我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强壮,力量没有优势,但是这不妨碍我成为科研人员。我去做科研是因为真的喜欢,喜欢它带来的那种深度愉悦,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科研跟所有工作一样,它不是特殊的,我也不是特殊的。”
原以为会是一次艰难的采访,没想到却很轻松愉快,我迅速完成了这篇人物报道。成稿后,尹奎英发微信给我,她说,她接受过很多采访,唯独这次最精彩。每次采访时,我都告诉自己,要像小白一样去好奇、去提问,用最直白的话,讲最动人的故事,把自己当作最普通的读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32 个篇章,不只是32 个家庭故事,更是14 亿中国人民依靠双手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诗。小切口大主题,《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用的正是这样的技巧。
冒雪而行、脱鞋盘腿上炕、走进厨房掀开锅查看、和每个伸出手的群众握手、称呼父亲为“大”……总书记的爱民情怀藏在每个细小的动作里。
工作中,我也有幸深入了解、对话了几户最美家庭。“一碗面换一袋子书”,是江苏省“书香家庭”陈玮家庭留给我最深的印象。20 世纪90年代,陈玮父母去北京出差,回程时两人只点了一碗面,母亲把省下的一碗面钱换成了一袋子书,一路背回宿迁。这样的细节似乎比“家中6000 余册藏书”更动人。一家人在院中劳作,女儿随口吟诵一句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便有了全家人的唱和应答。渔樵耕读,书香世家的画面立刻就浮现在眼前了。
优良的家风熏陶浸染着每个家庭成员,又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一个火种,缓缓地发光发热,最终燃成漫天星火。而我,愿意做这火种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