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血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观察
2023-05-24邢海南
邢海南
(宁津县中医院超声科 山东 德州 253400)
人体的肾脏位置出现损害,在检查中病理、血、尿等有异常情况,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肾脏病[1]。当前,在临床统计中,我国的相关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持续增高,已经超过了10%,其中,部分患者则面临终末期肾病,引发尿毒症等严重情况[2]。因此,在治疗中需要借助血液透析,帮助患者治疗的同时,延长生命。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必不可少,不仅对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随着此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增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长期性血管通路治疗过程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首选方式,但是在使用中会出现较多问题,患者在进行透析中会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出现并发症[3]。临床数据表明,该类患者中,发生此类问题人数超过15%,因此称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定期血管通路检测以及相关干预方法的利用可有效避免此类症状。其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的引进,对此类患者效果明显,创伤较小,能够保留血管资源,还能够规避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等相关风险[5]。本文旨在探索对于血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的具体效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宁津县中医院收治的血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60例,以接受手术修补治疗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者30例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对治疗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首次接受该治疗方法;②两组患者治疗均由本院同一组的医护小组实施完成。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精神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 患者对研究依从性低,后续不能及时随访和复诊;③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手术修补治疗,对患者进行消毒,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应用利多卡因药物,浓度为1%,剂量为2 mL。在患者的近心端位置扎止血带,依照手术瘢痕的痕迹切开,将手术位置的动静脉暴露后,切断吻合口,远端位置结扎。对游离血管长度进行判定,长度足够时,对于动脉进店进行夹闭,在吻合口前壁位置切开,清理缝线,并拿出血栓,等血管夹松开后,确认是否呈畅通状态。准备肝素生理盐水,对静脉端进行冲洗,冲洗后关闭,处理、缝合吻合口切开位置,确定其止血并且畅通后,完成手术,切口关闭。
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术前应用超声仪(飞利浦彩色多普勒EPIQ7C),借助高频探头,频率设置为(7~18)MHz。对患者进行检查,对于内瘘吻合口类型、狭窄程度依据内径、血液流量等进行记录。为患者调整体位为仰卧位,将手术一侧的肢体展开暴露。对患者手术位置进行消毒,准备无菌探头套套在超声探头位置。在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上方进行麻醉,距离为3 cm,应用浓度为2%的利卡多因,剂量为5 mL,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L。借助超声引导,采取穿刺针,在目标血管位置刺入,在其中放入导丝后,将穿刺针拔出。放入扩张器,对皮肤进行扩张,将扩皮管后置,放入血管鞘,混合肝素钠与生理盐水,剂量分别为20 mg以及10 mL进行静脉推注。等导丝插入静脉后,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观察,通过超声对狭窄处进行监测。依据监测结果,选择适合的球囊套管,沿导丝放入管腔内,逐渐放在狭窄位置。对压力泵进行连接,并缓慢加压,直到管腔得到扩张,时间保持在30 s,将压力泵回抽,重复进行,频次为3,将血管的狭窄程度不断扩大到正常标准。如果患者血管中存在多处狭窄问题,则需要分批次进行,如果狭窄血管较长,要由远及近,直到全部狭窄问题解决,再将导丝、球囊等退出。检查无误后,对穿刺的皮肤位置等进行缝合包扎,注意选择无菌敷料,避免其出现血肿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内瘘通畅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治疗后,观察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 ± 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 ± s,分)
组别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70.15±7.1586.63±9.4571.53±5.1287.52±4.64对照组(n=30)70.62±7.2675.62±8.3670.56±4.8680.41±3.67 t 0.252 2.174 0.752 6.582 P 0.801 0.033 0.454 <0.001
表2 (续)
2.2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1),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AVF狭窄处内径、肱动脉通过血流量、透析血流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 s)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 s)
组别肱动脉通过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VF狭窄处内径mm观察组(n=30)1.23±0.153.15±0.36 257.14±37.21532.48±30.41对照组(n=30)1.22±0.452.05±0.24 257.56±37.43308.62±30.36 χ2 0.115 13.925 0.043 28.534 P 0.908 <0.001 0.965 <0.001组别透析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148.51±20.53 304.68±26.51对照组(n=30) 148.85±20.47 247.63±20.36 χ2 0.064 9.348 P 0.949 <0.001
2.4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1),见表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n(%)]
2.5 对比两组患者内瘘通畅率
观察组术后内瘘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对比两组患者内瘘通畅率[n(%)]
3 讨论
临床依据不同的症状以及疾病类型等,慢性肾脏病也有不同的分期,对于肾小球滤过率较高或正常,肾损伤情况为1期;对于肾出现损伤,肾小球滤过率有所下降情况,则为2期[6];肾小球滤过率出现中度下降情况为3期;4期患者则是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W极为严重;5 期患者则存在肾衰竭情况。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疾病差异,在治疗中也有所差异,对于情况较为严重患者,要采取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干预[7]。
对于肾脏疾病的终末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十分必要,是最为重要的血管通路,能够帮助患者维系生命,使用时间越长,患者治疗效果、身体情况、生存质量越好[8]。但是,该方式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导致其功能丧失,其中血管狭窄最为常见。人体在此情况下,静脉动脉化、蛋白多糖等细胞物质堆积,同时还存在血管损伤,受到刺激后出现感染情况,进而在反复受到损伤且修复过程中,出现狭窄情况[6]。对于该情况,以往的治疗主要应用内膜剥离、内瘘再造等方式,但是会浪费血管资源,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使能够进行造瘘的血管减少,因此在治疗中要尽可能节约血管资源,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帮助患者做到最优治疗。
许多患者由于自身身体存在一定问题,会增加操作难度,部分患者本身存在基础身体疾病,自身血液条件较差,存在凝血功能下降等情况,血管壁也不利于治疗,因此在术后可能出现血管收缩、血肿、周边组织渗血等情况。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的引进,操作简便,对患者血管内定位精准,造成创伤较小,并且成功率较高,能够规避相关并发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对患者血流情况、是否形成血栓等进行随时观察,在实时操作中,对于导丝、球囊情况都能够清晰探查,避免操作失误、进入到侧支血管等情况,避免引发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后果,这不仅可以节约血管资源,还能够做到反复多次治疗后使血管保持完整[9]。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治疗后相关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内瘘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对于血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的介入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血管功能,规避不良风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