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让仿写有章可循
2023-05-23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周 静
模仿,是创作之始,人类的很多发明皆由模仿而来,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模仿海豚发明了声呐。写作学习也是如此,朱熹在《朱子语卷》中指出“皆效他底”,这里的“效”是模仿之意。仿写,不仅可以仿词句、仿段篇,也可以仿结构、仿语言、仿风格。教师要开展系统化的仿写训练,将看、思、说、写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仿写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的仿写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明确目标,让仿写有章可循
学生借助范文获得直观的感受,有针对性地学习写作知识,能促进仿写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留有选择的空间,不能将他们限于条条框框中,让他们自主选择材料、表达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仿写时要把握重点,这样才能突破“如何写”的障碍,才能仿有所得,促进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学生可以仿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详略安排、文体特点、语言特点等内容,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景物特殊描写的方法与写景的层次,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是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并将色、态、光一一呈现,写山上的矮松、山尖与蓝天的色彩、山坡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山腰写光和色。可以仿写这篇文章的语言,用“没有风声”来细细品味,这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呼啸的北风,体现用词的准确性;用“晒”“睡”“醒”等一连串的拟人手法,将济南写得有温情,从而形成一个暖和安适的境界,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如《中国石拓桥》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可以仿写说明文的语言,有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将桥写成了“虹”“弓”,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的基本特征;有举例子,为阐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具有代表性;有分类别,在阐述赵州桥的特点时,分类说明、条理清晰,能完整地呈现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引资料,引用《水经注》、张嘉贞等人的话,增加了说服力;有列数字,赵州桥的全长、宽等数据时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有作比较,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其十分坚固;有摹状貌,惟妙惟肖地写出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
学生仿写的目标越具体越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不至于陷入迷茫之中。教师要善于化大为小,为学生提供较小、易于实现的目标,这样有可操作性。如在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不知抓住哪个特点,写出的内容也难以“深入人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将大的目标分解,化大为小,如抓住人物的衣着、外貌、年龄、身份等特点描写;或抓住行为习惯描写,或抓住语气、语速描写,这样具有可操作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在描述时要避免使用笼统、抽象的词语,这样的陈述会比较含糊。教师要运用简述、描述、详述、概括、介绍、说明、描写等方式对篇幅、对象等方面提出要求,要引导学生将仿写的内容与原文比照、分析,或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以具体明确的要求为学生的仿写指明方向,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二、搭建范文资源,开发写作资源
教师要从教材的选文中选择读写结合的融合点,以读促学、以读促写,帮助学生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寻找写作中的知识,在由点到面的突破中,能建立科学的仿写系统。教师要精心选择恰当的仿写之处,引学生替换词语、借用主题,再逐步加大难度,依据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调整。很多学生对写作存在恐惧之心,教师要给他们传递正面的情绪,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仿写点,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学习《学会记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名家取经,让他们阅读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仿写选材立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中的动人一面,将事情清晰地叙述出来。学生交流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如刚入学的陌生新奇,参加运动会的青春飞扬,刚学会骑车时的开心。教师引领学生仿写文章结构,能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地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行文思路,并标注详略安排。
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的“趣点”出发,选择与写作相关联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出彩的、富有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句型,引导学生仿写;或发掘媒体中印象深刻的文案,或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签名,让学生仿写。教师要引领学生投入生活并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让学生能借鉴《苏州园林》的写法,描写周边的街道小区或村庄。学生在活动中能准确地把握写作顺序,能学会观察、体验,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仿写的内容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匹配,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引发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能让真实情感得到自然流露。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有相似经历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模仿,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如《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在外求学时写的,学生能从“父亲买橘”的情节中找到相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与爸爸或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就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助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达情感;也可抓住动词精确地表现人物,表达情感。在父亲攀爬月台时,由于他很胖,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写出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能体现父亲与“我”分别时内心的不舍,能写出内心五味杂陈的感受。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父亲的体态、动作以及语言都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头脑中,能让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学生只有理解范文的写法,才能仿写,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三、搭建概念支架,遴选仿写内容
教师要依据所在年级学生特点确定仿写内容,每次只模仿范文的一两个点,或句式,或开头结构,或描写人物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由点仿到全仿,通过由简单仿写到段、篇章的仿写,促进学生仿写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写作体验。
教师要立足于整体的视角去审视单元内容,并以导读为“引子”,开展针对性的综合活动,引领学生参与仿写。如在部编本七下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导读要求,科学地设计仿写的训练点,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搭建“写出人物的精神”的概念支架。在《邓稼先》一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表现其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能以《我崇拜的科学家》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演讲稿,要有事例,有抒情、有议论。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中,带领学生品味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观察和自己较为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师也可以针对所学内容,开展仿写的随文练习,如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的句式描写景物,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以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针对一些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行仿写。学生也可以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阐明一个道理。写作教学要贴近学情,这样才能让仿写的训练更加适切。教师要为学生精心筛选可供模仿的资源,为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仿写内容、不同侧重点的训练方向。
人物刻画的方法多样,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感受不同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呈现人物的动态,提升学生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
四、搭建策略支架,体验仿写实践
在仿写训练中,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替换词义,能做到结构准确、语义较为接近,这样能促进他们语句的积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他们仿写表达生动的词语,并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的注释、工具书,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对比中学会换词。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仿写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语义贴合、替换合理即可;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力求贴近准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要把握词语的情感,能使用贴近、准确到位的词语仿写。仿写训练,既贴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又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受,能减少他们对写作的抵触情绪。
句段的仿写是训练的重点内容,要求做到结构准确、表达合理。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教师呈现“傍晚时候……”语段,让学生从中找出关键的三个词语,在了解这些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用它们组成一个句子。教师构建生活情境,让他们结合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将这几个词语代入并写一段话。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口述再写,这样能降低写作难度;一般学生借助于范文支架,运用相似词语进行仿写;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尽情表达感受。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语序颠倒、语义脱节等情况,教师要立足词语与语言环境契合度的角度审视搭配是否恰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点评、修改,能使语句变得更加通顺。
教师引领学生仿写复杂句式,学会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为语句增色。教师要选择文质优美的文章,引领学生开展高阶的仿写训练,能提升学生提取、概括、表达的能力,能帮助他们获得语言的积淀,语言素养的提升。
五、逐步拆除支架,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寻找现有水平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写作所必需的支架,引发他们的思维攀爬,让他们借助范文等材料开展写作活动,能顺利地跨越“鸿沟”,从而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支架”,他们学会写作后就不再需要凭借外力而能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拆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创作。在学生的表达遇到障碍、难以下笔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在他们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后,教师要减少范本的指导,让他们自主理解、感悟,在不需要支架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创作。如在刻画人物的形象时,有学生仿照《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以“攀”“缩”“倾”等一连串的动作刻画“背影图”,教师品读文本,引导学生聚焦父爱画面,体会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背影中感悟到深深的父爱。在仿写活动中,学生运用精彩的动词写出了运动员比赛的片段,掌握了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