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车 女工”田得梅:谁说女子不如男
2023-05-23阿春
●文/阿春
在大国重器舞台上,谁说女子不如男?
本文主人公
2023年2月28日晚,“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南京揭晓。大屏幕上一位身材瘦弱的天车司机,用精湛的技术,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就是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唯一的女工匠——田得梅。
多年来,“弱女子”田得梅驾驶千斤重的桥机,凭借“零失误”赢得行业认可。中专毕业的她脚踏实地,从平凡岗位一路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她究竟有何技能,在大国重器的舞台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结缘天车
90后的田得梅,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上山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性格开朗的她从小坚强、乐观。面对家里一年忙到头收入不过万的经济状况,初中毕业后,田得梅原本打算学门手艺,纠结之时,正巧赶上青海水电四局技校招生。为了能有份工作补贴家用,在大伯的建议下,她报考了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后又在老师推荐下,学习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
去学校报到的那天,几乎没出过远门的田得梅由大伯带着,第一次走出县城。报完名,大伯担心田得梅找不到教室、食堂和宿舍,特意带着她在校园里走了好几趟。毕业后,作为全班13名女生中唯一通过面试的学生,田得梅前往甘肃兰州参加培训。
顺利结束培训期之后,田得梅成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分局的一名员工,被分配到位于黄河干流上的拉西瓦水电站工作。初来乍到的田得梅发现,学校的书本知识和真正的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并且当时可供女职工选择的岗位很少,电焊和配线专业已经满员,“天车”专业是田得梅唯一的选择。彼时,田得梅甚至连“天车”是什么都不知道。
天车是桥架在高架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桥架型起重机,田得梅的岗位就是桥架型起重机驾驶员。第一次跟着师傅上桥机室,需要攀爬凌空插入的脚手架,看到这么高的脚手架,田得梅吓得心慌腿抖,眼睛都不敢往下看,生怕自己手一松就会掉下去。处于高空的天车操作室,上下一次要20分钟左右,而吊装任务又十分繁多,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展,每位上岗司机一工作就是4个小时。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大家基本都是半天不喝水,这对身体素质是个很大的考验。
田得梅面对天车班的工作环境,从来没有抱怨工作累和苦,而是想着能多挣一些钱,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刚上班那会儿工资不高,放假时我拿着攒下来的7000元钱回到老家,爷爷奶奶都高兴得哭了,夸我能干!后来领了工资,我就给妹妹交学费,还给爸妈凑钱盖房子。”
有人觉得,桥机工只是把构件从这一处挪到那一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开桥机需要精心计算吊装的角度和方向,才能完成吊装任务。田得梅很幸运,遇到了职场“贵人”——师傅杨玲玲。师傅倾囊相授,不仅让田得梅熟练学会了所有技能,也坚定了她当“空姐”的信心。
不足2平方米的天车操作空间,在田得梅眼中有数不尽的“小门道”,每发现一个驾驶小窍门,她都会用心记录下来,继续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积月累,她总结出了“眼看、耳听、鼻闻、脑想、手脚动”的“人机一体”操纵技巧。
挑起天车班大梁
2010年初,田得梅结束拉西瓦水电站的工作,被安排前往位于云南的龙江水电站。一次她在操作时,吊钩吊起重物后突然发生溜钩失控。负责检修的同事说:“小故障,咱们干活三班倒还会累呢,这天车可是一直在运转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看着“疲惫”的天车,田得梅莫名心疼,她决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会开天车,还要会对天车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大咧咧的田得梅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特意买了毛线和十字绣,用针线活来磨炼性子。慢慢地,随着穿针引线的水平不断提升,同事们发现,反应快、眼神好的小田变得更加沉稳、心细,她受到越来越多师傅的认可。
在与天车相伴的日子里,田得梅不仅技术日益精进,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2019年,中国水电四局“天车班”正式组建,当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征调各工种人员时,师傅们第一个推荐了田得梅。她听从组织安排,二话没说,将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带着行李匆匆赶到白鹤滩,成为项目“开荒者”之一,挑起“天车班”的大梁。
项目开工初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安装间场地,被土建杂物大面积占用,为尽快开展施工,项目部主动出击,承担起“清场”工作。作为项目部唯一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都落在田得梅一人身上。时间紧、任务重,为尽快完成项目吊装任务,田得梅主动加班加点,经常两个桥机换着开,每天高强度作业时长超过12个小时。只用了短短几周,她便完成了此项艰巨的任务。
被称为“大国重器”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当今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参与这样的工作任务,作为数万名建设者中的一份子,田得梅既觉得幸运又备感“压力山大”。任何一次重要部件吊装,她都坚持在现场指导或亲自操作。在白鹤滩机组安装进入冲刺阶段时,为保证桥机全天候不间断施工,“天车班”实行三班倒。发电机组安装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号机转子——直径16.198米、最大高度3.826米。要想把这个庞然大物精准吊入坑位,难度可想而知。误差必须控制在分毫之间,这也是操作司机最为艰难的时刻。
2020年8月18日,对田得梅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世界水电记录史上,她将留下值得书写的一笔。
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迎来吊装时刻。作为水轮发电机组核心部件之一,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约2100吨,已超过单个桥机的承重上限,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两台1300吨桥机并机操作。在吊装过程中,两台桥机需要保持一致步调,以每分钟7米的速度前进。面对转子和定子间隙仅有51毫米调节范围,即使出现1毫米的操作误差,都可能会让转子晃动,甚至与定子发生碰撞,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白鹤滩水电站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安装调试的复杂性和难度远大于世界上已有机组,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参照,要完成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吊装,难度不言而喻。但田得梅是充满信心的,这源于她对桥机的每一个构件、平衡梁的连接、转子起吊轴的烂熟于心。事前要对桥机的并车、起吊高度有充分的预判,每天临睡时她都像过电影般将吊装的过程在头脑中再过一遍,拿不准的地方赶紧记下来,及时请教、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直到完全了然于胸。
身为天车班班长的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环节关注项,一遍又一遍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逐一检查。吊装时,面临51毫米的吊装误差,田得梅在眼睛无法观察到的情况下,硬是凭借多年经验,拿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高度集中和极端谨慎,将转子一次性顺利吊入1号机坑就位,圆满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田得梅以她的胆大心细、稳、准、快,全面吹响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
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
田得梅结合白鹤滩左岸地下厂房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她的带领下,8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成功。她和她的桥机班也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实现由摸索试验总结,到创新推广的转变,班组创下提前65天完成8台转子吊装的优异成绩。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顺利投产发电。从举世瞩目百万千瓦机组首台转子成功吊装,到左岸8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并网投产发电,900多个日日夜夜,田得梅带领天车班全体成员不断钻研改进吊装工艺,各项部件吊装精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田得梅虽然年轻,却是团队中的“老人”了。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奋战在水电工程建设一线,通过“传帮带”,将自己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如今,田得梅已经带出来6位优秀的徒弟,田得梅也被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评为“金牌导师”。
宝剑锋从磨砺出。田得梅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16年来,靠着这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劲头,出色完成了每一次工作任务。正如她所言:自己能“脱颖而出”,最关键的就是一颗责任心。
十几年过去了,田得梅已经从那个为求学第一次走出县城、一脸懵懂的女孩,成长为不服输、不怕苦,立志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技术带头人。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田得梅,对这份工作一直心存敬畏,视天车驾驶间如自己的家。“我每次都会提前半个小时上桥机进行试车,对桥机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设施的完好情况。机身、钢丝绳需要加油保养的,一点也不能含糊。桥机也有自己的脾气,你认真对待它,它也会好好对你。”田得梅认真地说。
田得梅与丈夫是同事,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两个人常年在工地,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只能请家中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是他们潜心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在田得梅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零差错、零失误”的纪录。她个人和天车班组,也因优异表现,先后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2023年2月28日晚,“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南京揭晓。“有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在“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的现场,随着两扇屏幕大门缓缓打开,田得梅迈着坚定的步伐,手捧奖杯,走向舞台中央。“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场面,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回想当时的场景,田得梅依然激动不已。
节目播出当晚,同事们围坐在电脑和电视机前,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不少熟识的人向她发去微信祝贺。听说女儿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的父母激动得一宿没睡。消息一传开,家里的亲戚朋友打来祝贺电话,田父笑着回答:“没想到,真没想到……”
面对扑面而来的赞美,田得梅说:“其他同事更应该获得这项荣誉,我做的这些都是应该的。”谈到未来,田得梅坚定地说:“我会珍惜这份荣誉,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做好传帮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