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画的物证鉴定
2023-05-23□邓斌
□ 邓 斌
一、书画鉴定的传统依据
张珩在《怎样鉴定书画》中,列举了书画鉴定的要素有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其中,主要依据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最常涉及的是:题跋、印章、纸绢、装裱、著录等。
史树青在《鉴别书画应注意的几点》中小结到:“此外,对书画内容的衣冠制度、家具器物、作者身世、社会背景,以及纸张绢素、墨色浓淡、题款格式、文字称呼、图章印色、裱工新旧、收藏印章、流传著录,在鉴别书画时,都要仔细研究。”
徐邦达在《谈古书画鉴别》中写道:“鉴别书画应注意哪些‘点’,一是书画本身的基本组织(包括:笔法、墨和色、结构和裁剪);二是书法中的文字考订;三是绘画中的建筑物和服饰用品形制考订。”在《再谈古书画鉴别》中:“书画中作者本人的名款、题记、印章和他人的观款、题跋、收藏印鉴,对于我们鉴别古代书画真伪是非,其作用是仅次于书画本身中的笔法等的。”
薛永年在《书画鉴定与鉴定名家》中:“任何一件书画作品,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派别的作者所作,都使用了相应的工具和材料,有着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往往还有同代人和后代人的诗文题跋,钤有鉴藏家的印记或者记载在历代书画著录书籍之中。所以鉴定书画所需要的知识,也就涉及了题材与技法、书画与诗文、材料与工具、装裱与修复、印鉴与著录、收藏与流传、历史与文化、传记与师承、书画理论与书画源流等诸多方面。”
以上诸种,都是书画鉴定前辈们,在科技发展的客观历史中,在社会文化的特定背景下,以古代书画为对象,凭借个人经验对中国书画鉴定依据的总结和罗列。
二、物证概述
物证是指以物质属性、物品形象特征、所载字迹特征、符号图像特征、声纹特征等客观存在,来证明案事件的事实的各种物质性客体。这是《物证技术学》中的学术定义(李学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物证是依法收集的,以物的外形特征、物质属性或物的反映形象及所载信息等证明案事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质、物品和痕迹(国家标准《文件鉴定通用规范》(GB∕T 37234-2018)3.4中的术语)。物证是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
以上定义,可以说明物证是客观存在的实物;物证是依照程序收集的;物证与案事件存在关联;物证可以证明案事件的事实情况。
根据物证的具体特点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将物证分为:物品、物质、痕迹、文书、声像资料与电子证据等。依照物证来源可分为:人体的物证、物体的物证(即物体实物、物体物质、物体印痕等)、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物证、与环境有关的物证。根据检测鉴定物证的技术方法可分为:物理物证、化学物证和生物物证。
作为法定证据之一的物证,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物证共有特性。如物证的客体性,物证以物质属性、其外形特征、所载字迹特征、声纹特征等客观存在证明案事件的事实作为证据,无疑均具有证明性,即其能够证明某一待证事项是否存在。
作为特殊的证据形式,物证更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更充分地发挥物证的证明效力。物证具有双联性,即物证既与案事件的人、事、物、时、空存在联系,又与受审查的人、事、物、时、空存在联系。双联性是物证的最本质特点。正是基于该特点,物证才得以将案事件的人、事、物等与受审查的人、事、物等关联在一起,进而发挥其独有的证明作用。物证的科学性,以物品类物证为主,除少数物证可经自然人的辨认而发挥证明作用外,多数物证是以细微形象特征、理化或生物属性、字迹特征、声音特质等方式发挥证明作用。这些物证特征要么过于专业、不为常人所认识,要么过于细微或内在、不易被常人直接观察并理解,所以需要借助依仗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来揭示、解释、说明、“翻译”,即需要物证鉴定才能发挥证明作用。
物证与言词证据相比,客观性较高、证明力较强。物证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物证能提供线索和依据、验证其他证据;是认定案事件事实的专业化科学性证据。物证的作用最早是在刑事诉讼中得到显露并受到高度重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法治的发展,物证的作用已由刑事诉讼扩展并延伸到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争议仲裁等广泛领域,得到了充分发展、应用和认可。
[北宋]赵佶 腊梅山禽图 83.3×53.3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中国书画的物证系统
以物证学的视野解读,中国书画是以图画、文字、印文为表现形式,以纸、绢等为主要载体,以表达美学、文学等文化艺术信息的整体材料。千百年来,中国书画经典作品不断地被学习、欣赏、鉴定、收藏,在流传历史中,历朝历代的中国古书画,被装裱、被钤印、被题跋、被著录。
运用物证学的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理解认识中国书画的物证系统,将科学赋能中国书画鉴定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全面增强中国书画鉴定工作的证据系统。
1.书画本身的物证系统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为例。看到这幅作品第一眼感觉,就是漂亮、精美等等,这就是书画最本质的特性—艺术、美学。现从物证学角度,来详细解读这幅作品:
(1)绘画图像
首先,我们看画面,两只白头翁相依落在梅花盛放的枝头,显得安逸轻松,一派和平景象。其次,我们要研究画法用笔,这是一幅工笔画,讲究的就是工整、细致,每一笔、每一线条都非常严谨考究,这是画面给我们的整体感觉。
(2)笔迹签名
我们再继续深入研究,这幅作品上还有题画诗及款识,这些文字是所有鉴定人都非常重视的笔迹。同时,这里还有四个字“天下一人”,这是赵佶的签名。这些笔迹风格,称之为是瘦金体,赵佶独创的。
(3)印章印文
作品的右下角有一个为“御书”的赵佶本人印章,上部还有三枚印章,是历代皇宫御府在收藏此幅作品后所钤的印文。
(4)诗文内容
除了笔迹、印章之外,作品上的文字内容是一首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诗作中的“禽”“丹青约”“千秋”“白头”与画作中的“白头翁”相互呼应,描述对约定的坚持与坚守,整幅作品呈现出作者对忠贞不渝这种品质的赞赏与追求,特别是对在艰难环境中对信义坚持的肯定。这首诗也隐含着宋徽宗的政治理想与对臣民拥有信义这种高尚品质的期许,以及宋徽宗对自身统治的一种赞美和嘉许。书画作品中的诗文内容既包涵了作者的文化思想背景,也记录了社会时代的内容特征。
在北宋及之前,中国画只有绘画,没有款识,也没有作者钤印,宋徽宗赵佶是把“诗、书、画、印”在作品中和谐统一的集大成者。自宋徽宗创新之后,经历了南宋、元朝和明朝初期,这种“四位一体”的艺术风格逐渐成为创作典范和艺术传统。至此,中国书画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系统基本完整定型。由此可知,我们现在鉴定明清以后的书画作品,尤其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时,应该包含着“诗、书、画、印”等四个物证系统。这四个物证系统就为我们的书画鉴定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的客观依据。
2.书画鉴藏的物证系统
中国书画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在历朝历代都被皇家贵族、文人墨客视如珍宝,被学习欣赏、被收藏鉴赏。流传千百年的经典作品,常常被后人不断地装裱、题跋、钤印、著录。
以故宫博物院藏《中秋帖》为例,其在被学习、欣赏、收藏、鉴赏的历史过程中,手卷形式上不断地被装裱,内容上不断地被题跋和钤印,形成丰富的物证系统。
(1)书画心。《中秋帖》是我们常说的“书画心”(书法或者书画本身叫做书画心)。
(2)引首。在书画心的前端有“至宝”两个大字(笔迹),乾隆题写的,这是我们常说的“引首”。
(3)前题。在书画心的右面,我们也常叫它的前面,这有乾隆皇帝题的一段文字(笔迹),一般我们称之谓“前题”,就是作品的前面部分,作品的鉴藏人题写的内容。
(4)后跋。在书画心的后面,也就是作品的左面部分,一般都叫做“后跋”,后跋上的内容是历朝历代的收藏者、鉴藏人书写的笔迹和钤盖的印章印文。随着作品流传的延长,后跋会很长,故又称之“拖尾”。
以物证学来解析中国书画:不仅有由“诗、书、画、印”等有机融合的书画本身物证系统,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历代题跋、鉴藏印、装裱、著录等书画鉴藏物证系统,这两个物证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书画物证系统,是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机的整体系统,也为书画鉴定提供了更多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依据。
四、中国书画的物证形式
以物证的表现形式来解读中国书画,中国书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包含了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等表现形式;是以墨料、颜料、印泥等为表现物,以纸张或丝绢为主要承载物;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以表达文学、美学以及人文精神等文化艺术信息。中国书画的物证形式为:
1.物品物证
中国书画画心的大小尺寸、不同款制,以及中国书画经过装裱后,形成的不同的装裱式样都是中国书画的物品物证。中国书画的物品物证,常规可见、常识可辨,其中常见的装裱式样有:
(1)手卷,亦称长卷、横卷、卷轴、图卷等,简称卷,是古代书籍简牍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最初的装裱款式。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只能展开和卷收,不能悬挂。从秦到五代末期,所有手书墨迹的装裱方法,均用手卷。手卷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装裱背面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部为书画心(作品本身),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等;传世时间较长的书画拖尾部分比较长,有历朝历代的品赏者、收藏者、鉴定者题写的赞语或鉴定意见。
(2)立轴,主要用于竖式构图的书画,装裱后便于悬挂欣赏,也称挂轴。中堂、对联、条幅、条屏等,都属于立轴范畴。一般来说,立轴的中间部分是书画心,书画心上部有“诗塘”“天头”,最上部分装天杆;下称“地脚”,最下部分装地杆,加轴头。
(3)对联,即书法对联的装裱款式,也称楹联、对子。属于立轴范畴,一般与中堂书画配挂,也可单独悬挂。
常见的书画装裱形式还有中堂、条幅、条屏、册页、镜心、横披、扇面等传统式样。
2.痕迹物证
(1)绘写痕迹
中国书画的图画是手工绘画形成的痕迹,文字大多数是手工自然书写形成的痕迹,还有少量的添描、双钩廓填等痕迹物证。
(2)钤印痕迹
中国书画上的印章印文大多数由红色印泥钤印形成,还有少量是黑色墨料钤印形成。
(3)印刷痕迹
现代作伪的书画,不仅有手写作品的书写痕迹物证,还有大量的印刷品、复制品的印制痕迹物证。
(4)变造痕迹
书画上各类擦刮、添写、挖补、拼接等痕迹物证,以及装裱、重裱及修复等痕迹特征。
3.物质物证
中国书画主要有纸、绢、墨、印泥、颜料等书画材料,这些材料物质的制作工艺、物理属性、化学特 性都是中国书画的物质物证。
(1)书画用纸
中国书画使用最为常见的是宣纸。宣纸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熟宣、半生熟宣。生宣渍水渗化,宜书宜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小字;半生熟宣介乎生、熟宣之间。
近些年来,出现了书画家自己定制的纸,这些私人订制的纸张或是添加水印图案,或是添加特殊材料(金属线)。这些定制纸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但也容易被仿制。
(2)墨料墨汁
古代的墨料主要有松烟墨和油烟墨,现代则用墨汁。
[北宋]赵佶 芙蓉锦鸡图 81.5×53.6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烧烟,再配以胶料、香料加工而成,墨色浓而无光,入水易化。油烟墨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或猪油等),再加入胶料、香料等制成,墨色乌黑 有光泽。
现代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以提炼石油后的重油烧成的工业用油烟为最多)、胶料(植物胶、阿拉伯胶或各种合成胶、聚醇树脂等)、添加剂(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古代墨料与现代墨汁在原料成分存在明显差别。
(3)颜料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分为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矿物颜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白粉、金粉、银粉等,古代画家用颜色十分讲究,常多自己动手制作,原料要地道的,通过研、炼、沉、汰等制作过程,分出深、浅、精、粗,然后选用。古画矿质颜料多,且制作精良,其显著特点是不易褪色、色彩鲜艳,历久弥新,虽千年以后仍不变色,如敦煌壁画以及汉墓壁画,至今仍保持鲜艳的色彩。
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如花青、藤黄、胭脂、洋红等。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
现代的中国画颜料,大多为化工合成颜料,现代颜料在调制过程中,大多数使用了胶类等配料。
(4)印泥
历史上,传统印泥分蜜印、水印和油印,宋代及以前印泥主要是是蜜印和水印,元以后主要是油印。现在说的传统印泥是指油印,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蜜印和水印色淡而模糊,与油印区别很大。现代印泥有些是以轻质的有机颜料或化工颜料等代替了传统的朱砂。现代还出现了专供印台用的油质液体印油。
4.笔迹物证
书法作品本身、书画作者的款识及鉴藏者的题跋等都是中国书画的笔迹物证,这些笔迹物证经过比对检验,进行同一性鉴定,确定笔迹的作者,判断笔迹内容的真实与否,成为中国书画真伪的书证。
5.印文物证
中国书画上不仅有作者印,还有流传过程中钤印的御府印和鉴藏印,这些印章印文经过比对检验,进行同一性鉴定,确定印章的使用者,判断印章印文内容的真实与否,成为中国书画真伪的书证。
中国书画是由丰富物证形式构成的物证系统,是中国书画物证鉴定的基本内容、客观基础和科学依据。
五、物证鉴定
物证鉴定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及成果,对物品、物质、痕迹、文书等物质性客体所反映出的外部特征、物质属性等,进行同一认定、种属认定或其他技术问题的检验鉴定,发挥该物证的证明作用。
物证鉴定是物证发挥证明作用的重要路径之一,大多数物证,唯有通过鉴定,才能有效、可靠解决与物证有关的同一认定问题、种属认定问题或其他技术问题,才能把物证与受审査的人、事、物、时、空的联系确定下来。物证鉴定的科学原理主要包括: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同一认定原理和种类鉴别原理。
1.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
物质交换是指物质在两个客体之间相互交换的过程。两客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接触、摩擦、碰撞会引起两者接触面的物质成分和痕迹的相互交换。物质转移是指物质由一客体转移到另一客体上的运动过程。转移过程中,一客体的物质成分或痕迹转移到另一客体上,并不发生物质交换。
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的意义在于,在客观活动中,很多的物质都会转移和交换,这些物质都有可能经过法定程序被发现、提取、检验和鉴定,使之成为物证,为侦查破案等司法活动提供各类证据。因此从物证鉴定的角度上说,只要有客观活动,就必然会产生物证。
2.种属认定理论
种属认定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经验的人,通过对物证进行检验,对物证和留下物证的人或物的种类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种属认定的方法包括确定特征、比较鉴定和综合判断。它的理论依据是事物种属关系的客观性、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事物种类的差别性、事物种类特征的稳定性、事物种类特征的反映性和事物种类特征的可认识性。它包括人的种属认定、物的种属认定、痕迹的种属认定和其他事实的种属认定。
在中国书画的物证鉴定中,既可以对纸张、墨料、颜料和印泥等物证进行物品物质类的种属认定,还可以对印刷痕迹、添改痕迹、擦刮痕迹、拼接痕迹等痕迹物证进行种属认定。
3.同一认定理论
同一认定是依据客体特征来判断两次或多次出现的客体是否为同一个客体的认识活动。同一认定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基于客体的特定性、客体特征的稳定性和反映性以及可认识性,解决客体是否同一的科学方法体系。
在物证鉴定中,是指由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对与案事件的事实有关的客体是否自身同一的问题做出的专业判断。
同一认定的模式包括整体同一认定模式、分离体同一认定模式和特征反映体同一认定模式。同一认定的方法包括分别检验、比对检验和综合评判,其中比对检验是同一认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检验方法。
4.比对检验
比对检验就是采用比较、对照和核对等方法进行检验。没有比对检验就没有鉴定。比对检验是在对检材和样本进行分别检验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各类特征进行互相比较、对照,分析鉴别特征异同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综合判断确定检材和样本的本质属性是否同一的检验方法。在书画物证鉴定中常见的有书画痕迹比对检验、书画笔迹比对检验和书画印章比对检验等。
5.系统检验
系统鉴定是从案事件的具体情况出发,把物证作为与案事件情况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综合物证系统内部要素和与鉴定有关的外部要素,分析判断物证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与鉴定相关的外部要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对物证与案事件的事实的关系进行综合检验和鉴别的专门技术。
六、书画物证的系统鉴定
中国书画的物证鉴定主要包括痕迹检验、笔迹鉴定、印章鉴定和材料鉴定等。其中,痕迹检验和材料检验需要使用仪器设备进行。
1.痕迹检验
(1)书画形成方式的痕迹检验
利用仪器设备,检测检验书画上图画、字迹等是否为手工描绘、书写形成;印文是否为印泥钤印形成。
(2)书画印制工艺的痕迹检验
利用仪器设备,显微检验书画上图画、字迹、印文等印制痕迹的显微特征。
(3)书画篡改变造的痕迹检验
利用仪器设备,检验书画上是否存在添加改写、擦刮涂改、粘贴拼凑、掩盖消退及伪老化等微观痕迹。
书画心是直接证据,书画心的痕迹检验,确定书画的形成方式及是否有篡改变造,可以直接鉴定书画的真伪。
书画引首、题签、前题和后跋等是间接证据,这些间接证据的痕迹检验,综合判断鉴藏过程的真伪,进而间接鉴定书画真伪。
2.笔迹鉴定
鉴定书画物证系统中笔迹的真伪,即对书画中作者笔迹、书画收藏者的题跋笔迹等进行同一性鉴定。
书画作者笔迹是直接证据,鉴定书画作者笔迹的真伪,可以直接鉴定书画心整体的真伪。
书画收藏者的题跋笔迹是间接证据,鉴定书画收藏者的题跋笔迹的真伪,综合判断鉴藏过程的真伪,进而间接鉴定书画真伪。
3.印章鉴定
鉴定书画物证系统中印章的真伪,即对书画中作者印、御府印、鉴藏印等进行同一性鉴定。
书画作者印章是直接证据,鉴定书画作者印章的真伪,可以直接鉴定书画整体的真伪。
书画收藏者印章(御府印、鉴藏印)是间接证据,鉴定书画收藏者印章(御府印、鉴藏印)的真伪,综合判断鉴藏过程的真伪,进而间接鉴定书画真伪。
4.材料检验
利用各种物证鉴定科学仪器,采用无损(微损)检验技术,对书画物证系统中的纸、绢、墨、颜料、印泥等书画材料的理化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书画材料检验明确了各类书画材料的生产制造、使用流通的时间和地区范围,综合分析、系统判断,可以间接鉴定书画的形成年代,进而鉴定书画真伪。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书画都有作者笔迹和作者印章,这些作者笔迹和作者印章是直接证据,可以直接鉴定书画心的真伪。宋及之前的古书画,绝大多数没有作者笔迹和作者印章,因此,书画收藏者的题跋笔迹和鉴藏印章就非常重要,鉴定这些间接证据的真伪,可以进而间接鉴定书画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