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信行现状分析
2023-05-23王云云杨寒莉苏姗姗常微微
杨 蓓,王云云,杨寒莉,苏姗姗,常 鑫,常微微
(1. 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3. 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和最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1],且发病趋于年轻化、城市化[2-3]。2020 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 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4]。乳腺癌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5-6],中国抗癌协会也已将乳腺癌高危人群的起始筛查年龄提前到20 周岁[7],但目前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行为、态度现状不容乐观[8]。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后期开展乳腺癌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护理学4 个专业大一至大四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323份,有效回收率94.5%。
1.2 调查工具 根据调查目的,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年级、专业、乳腺癌基本知识、乳腺癌相关行为及乳腺癌相关态度等。(1)知识:共7 个条目,均为单选题,回答正确计1 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 分;(2)行为:共6 个条目,回答“是”计1 分,回答“否”计0 分;(3)态度:共2 个条目:是否担心自己患乳腺癌、学校有乳腺癌相关活动是否会积极参加,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 分。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700,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
1.3 调查方法 调查取得被调查班级辅导员同意之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学生当场填写问卷,并由调查员进行审核后收回。所有学生知情本次调查目的并同意填写问卷。
1.4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建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女大学生乳腺癌认知、行为、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 323 名女大学生,年龄16~25 岁,平均(19.54±1.321)岁;其中大一373 人(占比28.2%)、大二371 人(占比28.0%)、大三374人(占比28.3%)、大四205 人(占比15.5%);独生子女373 人(占比28.2%);预防医学215 人(占比16.3%),临床医学433 人(占比32.7%),护理学424人(占比32.0%),医学影像学251人(占比19.0%)。
2.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基本知识知晓率情况 女大学生乳腺癌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20.9%~92.0%。有92.0%的女医学生认为定期的乳腺癌筛查可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总体知晓率最高;仅有29%的女医学生认为1 个月进行1 次乳房自检比较合适,总体知晓率最低。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知晓率比较/n(%)
2.3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行为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发现自己的乳房异常,会及时就医总体占比最高,为88.7%;参加过乳腺癌相关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总体占比最低为24.8%;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房自检率均偏低,总体乳房自检率仅有25.2%,其中大一女大学生乳房自检率最低仅有6.7%。经χ2趋势分析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乳房变化关注率、乳房自检率均逐渐增高,另外随着年级升高,参加过乳腺癌相关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及主动了解过乳腺癌相关知识的女大学生比例也逐渐增高,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行为比较/n(%)
关于乳腺癌了解途径分析结果显示,76.3%的女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58.3%通过宣传单,55.7%通过医护人员,52.4%通过电视广播,39.0%通过亲戚朋友,38.0%通过座谈会。
2.4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态度 调查对象中有64.1%的人担心自己患乳腺癌,71.1%的人表示如果学校有乳腺癌相关活动会积极参加。在最想了解的乳腺癌知识中预防措施占比最高为65.9%,治疗方法占比最低为5.5%,有16.3%的人最想了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12.2%的人最想了解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态度比较/n(%)
2.5 女学生乳腺癌知信行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调查对象知信行总分为(7.68±2.90)分,其中知识得分最高为(3.58±1.47)分;其次为行为得分为(2.74±1.72)分;态度得分最低为(1.35±0.72)分。将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行为、态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亲学历、专业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ter法),定性变量设置哑变量。结果显示,大二至大四相对于大一年级、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相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父亲最高学历大学及以上相对于小学及以下乳腺癌知识得分高;大二至大四相对于大一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相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乳腺癌行为得分高;医学影像学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乳腺癌态度得分低,见表4。
表4 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信行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研究表明,乳腺癌等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相关行为具有指导作用[6,9]。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显示,该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得分为(3.58±1.47)分,态度得分为(1.35±0.72)分,行为得分为(2.74±1.72)分。另外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的高发年龄、首发症状、好发部位以及乳房自检的时间、频率总体知晓率均比较低。所以在开展提高乳腺癌相关认知水平活动时,应着重进行乳腺癌相关行为的内容普及,以提高其自检等乳腺癌相关行为的频率。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二至大四女大学生相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乳腺癌知识和行为得分较高,与黄淑敏等[10]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单因素分析有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知晓率相对来说最高,大四知晓率略低于大三,大二次于大四,大一最低。可能主要原因是大三年级开设了包含乳腺相关知识的内科、外科、妇产科课程,大四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过后经过一年略有遗忘,所以知晓率略低于大三,大二学生进行了医学有关课程的学习,大一新生入学不久以适应环境学习公共课为主,所以乳腺癌基本知识知晓率最低。以上可以看出,通过对医学课程的进一步系统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乳腺癌的认知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所以定期的、规律的乳腺癌相关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提高女大学生对乳腺癌认识的同时,对提高其对乳腺癌的预防意识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尽管该校女大学生对乳腺癌危险因素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性别这一危险因素认知却严重不足。研究表明,在美国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病例约占乳腺癌病例的1%[11],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一认知障碍需及时改善。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女大学生乳腺癌认知得分高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这可能与各专业对于临床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有关。护理学与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医学基础知识要求充实、扎实且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均围绕医学方面,故而其相较于主要从事非临床行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对乳腺癌相关知识方面有着更准确的认知;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态度得分低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针对这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多专业联合的有奖知识竞答、相关知识交流会、预防乳腺癌嘉年华活动等方式在娱乐中提高各专业学生们的认知、提高学生对相关活动的积极性;父亲最高学历对乳腺癌态度得分有一定影响,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女大学生其态度得分高,可能是由于父亲学历越高,了解的信息面越广,自身获得的信息会潜移默化地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从而影响孩子行为。
乳房自我检查是指采用正确的手法,系统地对乳房、腋窝进行自我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异常改变的一种方法,一般每月1 次。乳房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12]。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该校女大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乳房异常时会及时就医的人数占比较高,但关注乳房变化的学生仅占57.1%,主动了解过乳腺癌相关知识的比例不到50.0%,做过乳房自检行为、参加过乳房相关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在体检时会特别做一下女性乳腺检查的人数比例均低于30%,女大学生自检意识薄弱,这与付宝月等[13]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乳房自我检查是乳腺癌早期诊断采取的3种主要办法之一,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无创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普查方法[14]。在此呼吁学校以及政府加大乳腺癌健康教育力度,可以采用讲座、座谈会、板报或宣传手册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女大学生乳腺癌自检行为、自检意识,达到预防乳腺癌以及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徐天青等[15]发现,同伴教育对在校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相关行为的转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乳房自检率。数据显示,64.1%的人担心自己患乳腺癌,以及关于乳腺癌最想了解的知识方面占比最高的是预防措施,所以在对女大学生开展乳腺癌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着重该方面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该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不高。学校应积极开展乳腺癌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女大学生乳腺癌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加强乳腺癌自检行为,普及乳腺癌预防措施,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同时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