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以人格素养为基
2023-05-21成尚荣
成尚荣
我曾多次到过伟大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的母校—江苏太仓明德学校,每次去必定要瞻仰她的墓园。墓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安静、庄重,让人步入后顿生崇高感;坟墓是球体形的,墓前有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溪水中竖起两根杆子,杆上有两只铜球轻轻转动。这一设计映射的是一个著名实验—在β衰变中宇称不守恒,它直接推翻了此前统治整个物理学界的关于宇称守恒的基本假定。吴健雄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每每伫立墓前,想到里面安息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她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最终魂归故土,我就不由地充满敬仰。
1956年12月24日,风雪交加。吴健雄在结束了一场持续整个夏秋季节的物理实验后,从美国首都华盛顿搭乘末班火车前往纽约,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者李政道和杨振宁带去了她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李、杨二人的观点,为他们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那个实验被物理天才费曼先生称之为“一个疯狂的实验”,曾被认为“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上面”。在我的阅读记忆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杨振宁给吴健雄打电话,请她帮助完成这个实验,以证明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吴健雄和丈夫袁家骝先生原本已经买了回国的机票,可她还是让丈夫先回去,自己坚定地留下来并且在质疑的声浪中进行实验。在回忆录中,她这样写道:“我怎么能放弃这个机会呢……虽然我感到宇称守恒定律是错误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迫切要做一个明确的测试。”12月中旬,吴健雄得到了她要的实验结果,可还是和同伴们不舍昼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检验了所有可能推翻实验结果的因素,最终确认了结论的正确。
无疑,吴健雄是伟大的科学家,是杰出的科学研究领导人才。她的实验和一生,为今天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深刻启示。她首先告诉我们,拔尖创新人才是有灵魂的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并悦纳多元文化的今天,青少年要有深沉执着的爱国情、坚定远大的强国志、勇挑重任的报国行。当下有个命题很重要:从优秀走向卓越。我想给这个命题补充一句:失去灵魂的人肯定不会是卓越的。吴健雄的卓越首先在于有灵魂:做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积健为雄—我不知道吴健雄的名字是不是从这个成语衍生出来的,但是我坚信,她的名字生动而深刻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古训。拔尖创新人才固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极强的创新能力,但不能忽略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精诚团结的合作品格、敢于突破超越的探索精神,当然还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乐观的情感,等等。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拔尖创新人才是由创新精神支撑和引导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最终积淀为创造性人格。吴健雄积健为雄的文化精神和品格为我们树立了永远的榜样,指引着人才成长的方向。
按照吴健雄的贡献,她也应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但她竟然与这一奖项失之交臂。对此,物理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吴健雄在告之李政道初步的实验结果后不久,李政道就将这个消息分享给了其他科学家。彼时正在进行另一项实验的利昂?莱德曼听说这一消息后,意识到只要对自己的实验稍加修改也能验证宇称不守恒,于是很快完成实验,与吴健雄团队同时寄送报告给《物理评论》期刊,并同时获得发表机会。虽然利昂?莱德曼在论文中承认,他是在听说吴健雄的实验结果后才开始自己的验证,但这一因素很有可能會影响到诺贝尔奖评委会对吴健雄成果的评定。另一种说法是,吴健雄实验小组发表的论文作者数目超过了评奖的限定人数,因此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评委会的评定(参见《天才女友已逝,世界还欠她一个说法》,“南风窗”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作者尧七)。
尽管上述说法都只是推测,但我想它至少说明,拔尖创新人才(包括科学家、领军人才等)培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在人的知识、思维、能力、胆量等方面,更要从整体人格上去培养,包括拥有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虚怀若谷的美德。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应为学生打好素养基础,既不能片面,更不能发生偏向与偏差。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道阻且长,但有众多吴健雄这样的榜样引领,未来可期!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