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直播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3-05-21秦希娜杨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应用

秦希娜 杨琦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基调,其可以帮助各行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应用于新闻媒体领域中,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稳定性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如今,信息传播类的技术手段除传统信息传输渠道以外,还建立了一种实时信息交互模式,即直播,新媒体技术与直播形式的有效融合也成了业内人员的重点研究话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其应用渠道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业内人员提供参考,尽快构建与之对应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直播领域;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08.011

近年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致使其对信息方面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若想有效应对,需要利用现代技术优势,配合传统工作理念,其中直播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信息传输模式,自然也需要合理融合新媒体技术,发挥二者优势,应对未来多变的信息需求。但考虑到其二者技術性较高,故而相关人员需要深入探讨其技术原理,制定对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全面发挥技术优势。

1. 新媒体技术概述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显著提升,带动了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新型技术的研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社会需求变得多样,在物质生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便体现在了信息服务方面。后续在信息服务需求的驱动下,新型技术的研发开始侧重信息服务方面,针对现有的网络结构和资源储备,并发了许多新型技术,目的在于提升信息传输稳定性,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由此衍生出的信息化手段便统称为新媒体技术。

目前,已知的新媒体技术较多,其并没有过多的共通性,但结合现有的系统职能完成优化,便能发挥出协同作用,从而保障节目播出质量。例如增强信息存储稳定性的云端技术,稳定画面传输质量的信号增幅技术和许多保护仪器设备稳定运行的实体防护技术,其各自的性能相对单一,应用渠道较为局限,可一旦做到协同处理,其优势便会彼此叠加。简而言之,云端技术的作用只能是支持数据的实时转移和存储,但当其与新媒体信息处理设备相连时,可以构建稳定的信息共享平台,现场工作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借助专属渠道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后续需要进行节目调制时,借助云端数据库可以实现快速检索,还可借助公共网络完成快速的信息打包及发送,其性能在彼此的支撑下发生了质变。

2. 新媒体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优势

2.1 提升画面传输稳定性

直播一词在我国并非首次出现,自新闻媒体行业执行多次技术优化后,其便发现未来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时,唯有融合各项新型技术手段并形成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才能发挥出其真正效用,从而满足各类需求。后续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和技术整合后发现,现有工作模式中信息的滞后性是群众主要为之诟病的内容,后续相关人员便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将画面信息实时传输,在技术手段尚不发达的年代,相关人员只能通过多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传输稳定性或选择分段传输组合多重碎片,但效果始终不够稳定。

现如今,随着各类新型媒体技术的研发,直播问题正式被攻克,从实体硬件设施来看,工作人员在妥善的信息采集及获取体系下,能够实时分析仪器设备的运行数据波动,从而在其中了解到故障的存在位置并加以及时调整,保障信息传输稳定性。另外,云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群众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保障后续信号传输过程中能够及时留有备份,即使受突发情况影响,备用线路也能迅速启动保障直播画面传输稳定性。

2.2 提升直播互动性

对于以往我国所尝试过的直播模式,虽说效果并不稳定,而且受外部因素影响,甚至连基本的画面传输清晰度都无法自由控制,但其终归是开创了先河。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直播原理已经被攻克,过程的画面传输准确性和实时性也能得到保障,所以群众需求便开始向其性能转移。一直以来,群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都是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许多心中所想无法实时提出,电视节目也无法实时回答群众的问题。

对此,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其主要利用了自身软件开发领域的优势,完善信息传输网络,提升画面稳定性的同时,也为现有的直播工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载体,相关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画面转播。除此之外,相比传统工作模式而言,变化最大的便是新媒体平台,可以帮助群众借助操作指令完成画面的停止、保存和倍速播放,即使群众时间上存在冲突,也可暂停滞后观看,并且借助软件平台可以发送弹幕,实时互动,只要直播终端开放权限,主持人也可以看到弹幕,后续可以完成信息互动,从而提升群众体验。

2.3 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新媒体技术在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后,可以将其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对接线上网络,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同时其也能够借助复杂的终端获取更多的群众反馈,从而确保后续的优化更加贴合民生。其次,在各类高精尖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信号传输,精确度还是后续设备的调试区间,都会变得更加详细客观因素,对直播画面质量的影响将越来越低,对应的直播平台软件性能也会变得更加多样,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3. 新媒体技术在直播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3.1 视频云技术

自移动直播问世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关联产业,据其职能做出体系优化,并加入到新媒体技术的研发阵营中,媒体行业也受益于此,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视频云技术便是重要的研发成果之一,其能够将传统视频制作体系的IP细化,并与信息传播体系相融合,从而支撑未来多样的信息需求,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实现高清视频转换,还能分化服务,利用多样构件融合设计理念,并借助云端架构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有效建立直播业务流程,并细致完成内容管控与互动。但视频云技术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后续资源管理分配、联动运营和多屏稳定转播皆需要利用现有数据及资源予以持续优化。

3.1.1 客户端混合云

其总体结构为总媒体信息集成平台与移动直播系统客户端的云融合服务体系,其能够实现各类直播内容的实时播放与管理,并对已有资源予以分配,促使工作体系更具灵活性和集约型。该平台能够综合视频生产及发布能力,促使直播管理系统能覆盖整个工作流程,并在后台实现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指标,既能规范现有的工作体系运行性,还能为后续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减低风险问题滋生的概率。

3.1.2 渠道分发

伴随着群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现有的工作系统运行压力会逐渐递增,若仍使用传统体制将面临效率下降的风险。对此,相关人员需要实现系统的多样化转变,优化终端信息上传渠道,制定备份数据库,并将直播信息与其他信息平台相连通,借助多重渠道予以发布。而渠道分发便是基于上述需求而出现的新型工作模式,其能够利用云技术特性,满足直播需求,并配合其对应的云转码、云加密、云存储等手段,保障直播稳定性和可看性,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3.2 模块管理技术

其本质上也是基于群众需求而衍生出的应用方式,利用模块化服务体系能更有效的满足细小服务需求,并将原有的技术应用细化,发挥新型技术的全部优势。

3.2.1 需求云分析

新媒体直播过程中,技术人员需根据云端技术原理,将各类模型、算法予以全方位分析,并将其用户画像予以分析,配合后续的行为归集,获取足量的信息数据,再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群众的观看偏好,并形成模块化的功能框架,后续逐步完成填充优化。上述工作模式也被业内人员戏称为“云监工”,后续随着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又相继融入了全息影像和全景拍摄等,致使直播品质和群众需求调研效果均有了质的飞跃,其不仅为新媒体直播提供了全新思路,更拓展了受众群体,促使直播效果提升形成稳定循环。

3.2.2 沉浸式用户体验

沉浸式用户体验是基于实际功能模组所组成的一种集成性服务模式,其能在为群众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满足其情境与环境需求,利用平面拍摄方式获取立体效果,即:首先,其原有的固定拍摄机位会变为全移动用户可定制机位,同时配合虚拟现实技术等,能为群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利用现有的功能模块还能实现多个平台的联动工作,画面、声道共享。

3.3 手机直播推拉流

收集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频繁的智能终端,几乎人手一个,所以其也是新媒体直播的主要载体,故而相关人员可通过安装直播软件,为直播推拉流提供实时稳定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基于新媒体特性支撑工艺框架运行。另外,收集直播推拉流还需使用双路供电模式,保障其运行稳定性,并使用指定规格的中央处理器,后续尽可能简化硬件结构,尽可能研制出可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设备。

另外,基于上述需求,其直播硬件的编码信号需要基于上述需求,调整数据模拟需求,做好采样率差异数值获取,结合已知的硬件结构完成对应处理,进而实现格式转换,满足未来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兼容其他设备。

4. 新媒体技术在直播领域的发展趋势

4.1 摄像机+卫星工作模式

摄像机+卫星理念早在新媒体直播体系初期便已提出设想的概念,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体系无法稳定实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致使业内人员重新燃起希望。

首先,工作人员开始尝试利用摄像机完成视频信号收集,并借助现有信息共享网络完成信息传输,并将其导入云端数据库中,后续将其集中在统一机房中,采取H.264编码形成mp4格式,再使用數据包完成推动,进而实现手机端和PC端的实况信息转运。

其次,稳定的技术升级,将新型工作模式予以转化,打破直播平台的限制,确保其能够在各类不同的智能终端中实现稳定的信息传输需求,并支持实时的信息回溯,但由于设备成本过高,所以未来仍需不断创新优化,尽量减少卫星运行及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转化成本。

最后,需尝试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完成系统优化,届时各地的信息基站串联,形成稳定的信息共享平台,后续将理想状态下的卫星互联网系统逐步实现,并在过程中加固基站,最终考虑成本问题,选择可替代材料,并减少技术应用及研发成本,逐渐形成稳定体系。

4.2 网络回传技术

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能够在4G、5G网络普及后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搭建更稳固的信息传播渠道,而后提升新媒体直播效率。但为了实现根源上的体系创新,除技术数据产出及应用外,还需实现稳定的信息回传,将原有的信息风险加以处理。

4.2.1 以智能手机为载体

智能手机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但其实际效用并非简单的信息呈现,还可利用自身高效的处理装置,完成信息的应用与效果调研,后续还能形成稳定的信息回传。对专业领域而言,以手机为载体的工作模式被称为智能手机+4G/5G网络回传技术,目的在于提升信息回传效率,缩小硬件差距的影响,适应各类受众群体,保障其基本的信息获取权利,后续再结合人性化需求,完成传播体系的创新。

4.2.2 发挥载体性能优势

该方向可视为上一点的优化,借助智能手持终端的性能优势可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但其后续人性化的落实若完全依靠主控设备性能,将造成系统的过量负载,成本会上升不说,信息传输质量也无法达标,故而现代新媒体直播体系需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性能优势,即:首先,工作人员需基于各个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视频信息处理能力,伴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多,建立对应的阶梯式管理,降低成本损耗,也能为不同网络环境提供对应服务,避免手机运行过载。其次,需利用智能手持终端本身的摄像等基础功能完成信息收录和云端技术普及,借助新媒体完成信息传播,实现系统的时效性和可移动性。

4.3 直播反馈

无论科学技术的探究再深入,相关人员都需明确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仍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其优化方向也应与群众需求挂钩。而实现上述需求的唯一渠道便是在直播后获取群众的反馈信息,以此为基础再度优化。

4.3.1 量化指标

无论是群众喜好还是评价都无法用客观参数代表,所以技术人员需对影响工作指标的各项因素予以调整,并针对各项指标予以客观评价,生成直观参数,为后续的优化提供参考。基于此,首先,需将用户群体总数视为1,后续的群众占比以此为基础获取各自数值,后续的直播优化问题便从重到轻逐步处理。其次,需收集用户信息,为量化指标提供数据支撑。

4.3.2 建立专属渠道

首先,工作人员需在系统落地应用后,搭建信息上传渠道,并设置专属数据库,后续逐步优化,保障信息完整度,从而获取更多客观信息。其次,需设立端口,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群众常见的端口完成信息收集,并适当放送优惠,提升群众的积极性。最后,需要建立标准化体系,从数据流向、采集等领域完成系统集成,后续实现动态直播信息的调取,满足各类用户体验。

5. 结束语

现代媒体网络的优化发展对直播领域而言,为其提供了全新的优化思路,后续配合完善的信息收集,可實现与电商、媒体和远程等多项性能的集成,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但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水平仍存在短板,即使能保障信息传输稳定性,但完全的人性化转变仍任重道远,故而相关人员除基本的技术研发外,还需注意各项技术间的配合,形成相对更高效的工作模式,进而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静.双摄像头手机在新媒体直播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8,42(08):133-137.

[2]王兰兰,李瑶,肖倩.新媒体信息技术在我国医学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2):1481-1484.

[3]牛荭.融媒时代电视直播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J].电视技术,2021,45(03):1-4,9.

[4]李骁,李国龙.新媒体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32.

[5]耿俊.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创新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8(04):111-112.

[6]张殷希.新媒体直播系统的升级改造[J].现代电视技术,2017(08):110-113.

[7]杨杰.论新媒体技术在视频广告中的应用[J].传媒论坛,2019,2(17):118-119.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应用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