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
2023-05-21江镕
江镕
多年来,湛江不但十分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蓝碳探索开发的道路上也是一直先行先试,勇于探索。
2023年4月4日,以湛江所编制的《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为基础蓝本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印发,标志着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也拓宽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渠道,是以降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及助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对促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学》出炉类似“股票上市”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了地球上碳总量的93%,在海洋中被红树林等滨海湿地长期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则称为蓝碳。
湛江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发展蓝碳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021年6月,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在青岛签署。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作出积极尝试。
对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评价说:“在蓝碳交易上,湛江红树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对蓝碳交易、碳中和具有示范性意义,有利于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并延伸到滩涂湿地和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上。相比陆地碳汇,红树林是固碳最有效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高效固碳的同时,湛江红树林还能‘卖出去,这是非常难得的,意义非凡。”
2021年12月,湛江启动建设“红树林之城”,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的制定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2022年4月6日,廣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重新编制的《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碳普惠方法学是指用于确定碳普惠基准线、额外性,计算减排量的方法指南。鼓励将具有广泛公众基础和数据支撑、充分体现生态公益价值的低碳领域行为开发形成碳普惠方法学,重点鼓励适用于我省地理气候条件下林业和海洋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申报。”
针对湛江的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湛江市政协副主席、生态环境局局长关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广东海洋碳汇核算体系,打造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的‘湛江标准,助力‘红树林之城建设和‘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2022年4月,湛江成立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和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湛江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海洋蓝碳开发交易等工作;同时湛江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启动相关调研监测和《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编制工作,该文件于当年年底通过初审。
2023年,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将《红树林碳汇碳普惠方法学》上报至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并申报为省级碳普惠方法学。此举得到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
2023年4月4日,《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以下管称《方法学》)正式印发,其中规定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
关卉说:“碳普惠,指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是对非官方减碳行为的一种鼓励。近几年,大家都很关注蓝碳,但是对蓝碳的认识不够深入,此前没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学进行计算测量,这意味着蓝碳不能进入官方认可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是影响蓝碳交易开发的一大瓶颈。”
所以在关卉看来,《方法学》的出炉有点像“股票上市”,从此红树林蓝碳就加入了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可以参与碳排放交易。
“通过《方法学》,我们更能认识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碳汇价值,不断推动生态保护,让湛江红树林成为绿美广东的新亮点。”
蓝碳交易助力多方共赢
《方法学》界定,红树林碳普惠行为包括植树造林和营林,针对低质红树林实施补植、封育、更替、综合改造等提升红树林碳汇水平的措施。
据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法学》具有适用性、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种红树林生态修复(包括造林和营林)过程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规定了申报主体为投入非财政资金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企业、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且非财政资金比例占比为50%及以上。
业界专家评价说:《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经济价值转化两大难题,将红树林碳汇正式纳入广东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市场交易,为广东碳普惠深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拓宽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渠道,是以降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及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
“将卖碳减排量的资金反哺红树林后期管护、社区公共建设等,形成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广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大胆探索、先行一步。”
关卉告诉笔者,此次《方法学》能够率先在湛江编制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首先我们组建了全国顶尖的院士和教授团队,确保项目科学有序推进,产出成果具有权威性。”
2022年5月,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科研单位数十位教授和博士启动相关调研监测。
其次,湛江积累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包括专家们进行了一年多的野外原位监测、遥感图像解译,同时开展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多部门资料收集以及多次专家集中研讨工作。
科研人员兼顾东西海岸,确定了10个调查样区,设置了33个样方(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研究植被类型包括桐花树、白骨壤、秋茄、无瓣海桑、红海榄、白骨壤等红树物种及其混合群落。
经过调查取样共获得300多个样方、2000多个样品、10000多组数据,专家们精准计算了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碳汇量,同时测定了13种贝类、藻类水产养殖品种的含碳量。
“三是我们经过省市三轮评审和两次专题论证,使项目成果得到最大程度优化完善,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2023年2月,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进行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方法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操性,为红树林碳普惠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意通过评审,并推荐上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备案发布。
此次湛江依托红树林“碳汇”功能,开发蓝碳交易项目,使红树林变成“金树林”。借助碳普惠机制,由企业出资修复和营造红树林,实现“政府+市场”模式下的多方共赢。
企业作为购买方,降低企业的碳减排成本,实现预期的碳排放目标,同时通过参与节能减排等活动,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价值。
红树林经营部门作为销售方,借助碳交易市场获得一定收益,有助于促进其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进而激发经营主体抚育红树林、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性。
政府作为监管方和制度供给方,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质量提升,同时也为生态良好地区有效盘活“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推动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可推广借鉴的模式。
蓝碳开发是一片“蓝海”
当前,我国海洋事業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配额成交量市场。我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若能组织整合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率先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必将有利于我国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家角度,有利于在国际气候谈判和碳交易中形成有利局面,提升国际话语权;从科学角度,覆盖多类型碳汇,为未来海洋碳汇研究预留更多空间;从产业角度,有利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稳健地实现产业转型,提高经济效益。
2022年1月1日,福建省连江县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2023年1月1日,《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正式实施。这套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历时5年编制,是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
2023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浙江宁波成交。今年以来,蓝碳交易、蓝碳经济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
“每吨106元,成交!”拍卖师手起槌落,中国首次以拍卖形式进行的蓝碳交易顺利达成。
当天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经过全国各地20多家企业、机构的70余轮竞价,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成功拍得宁波象山西沪港一年碳汇量,成交价较起拍价(30元/吨)溢价逾2倍。
笔者了解到,达成此次交易的象山县拥有浙江省内最长的海岸线和省内第二大海域面积,蓝碳资源储量丰富。在2022年7月起,象山便启动了蓝碳拍卖交易工作,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进行碳汇量核算。
据估算,象山县盐沼生态系统碳汇量每年约为10.28万吨,以坛紫菜、海带为主的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每年约为2.17万吨/年,以牡蛎为主的贝类养殖碳汇量每年约为3.22万吨。
此次现场拍卖的蓝碳,来自象山西沪港包括海带、紫菜以及浒苔在内的“西沪三宝”,它们均属于藻类。作为拍卖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荣以其养殖的浒苔作解释:“1公斤的浒苔苗,可以长成1000公斤的浒苔,其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和空气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的作用。”
而在拍卖中,企业卖的不是浒苔本身,而是2022年浒苔碳汇量246.1吨,即浒苔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储存的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
针对此次拍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大海表示,象山以拍卖形式对蓝碳交易进行探索,是为渔业碳汇交易的“中国方案”探路,对中国蓝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蓝碳开发是一个既有前瞻性也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已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开展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蓝碳的开发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对于提高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我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打赢碳达峰与碳中和这场“硬仗”,需要将陆地与海洋、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综合运用行政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的不同理论,实现开发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蓝碳的开发是一片“蓝海”,还需要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等多方共同参与,从政策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试点等维度,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地区合作等各方多赢。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探索出一条既环保又有市场价值的海洋碳汇发展之路,共同开发好这片蓝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