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重要节点遇上全国两会
——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创新探究

2023-05-19耿欣

中国记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八妇女节纪念日

□ 耿欣

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全国已然进入如火如荼的两会时间。全国两会是中国新闻界的年度时政报道竞技场,是各家媒体集中展示融合创新成果的检阅场。无疑,当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会议题上,当全国媒体的精兵强将、十八般武艺都倾注在两会报道上,非两会议题设置要出新出彩,同样考验媒体的真本领、硬实力。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哪些媒体表现惊艳,哪些报道直击人心,哪些融媒体产品刷屏出圈?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探讨在重大战役性报道面前如何创新重要节点报道,使两者能够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一、在新时代背景中解读先进典型人物精神,创新话语体系,把握时代内涵,弘扬社会正能量

新闻界每年都有回忆雷锋生平、歌颂巾帼英雄的报道。要把老话题做成新热点,避免陷入空洞的口号宣传和古板说教,必须把雷锋精神、巾帼榜样作用放到新时代来解读,创新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深挖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使受众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打造精品力作,构筑精神坐标。实践证明,在重要历史时刻,文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无可取代,文字的力量振聋发聩。今年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播发长篇述评《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以富有韵律感的文字,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对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代代传承进行深入解读,非常有感染力,传递了崇德向善的力量,诠释了雷锋精神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激扬奋进力量的新时代意义。讲清楚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也就回答了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所在。这篇文字稿被全国1130家媒体采用,客户端总阅读量近3.5亿,成为新华社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报道的扛鼎之作。

《中国青年报》也在头版刊发长篇评论员文章《新时代我们如何学雷锋》,以时间为轴深入阐释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批驳了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的质疑,对雷锋精神给出新时代的注解,并再次向中国青年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

巧做时政微视频,记录永恒精神。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时政微视频以丰富的叙事、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解说、优美的配乐、艺术的享受,得到受众的喜爱,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传播形态。新华社《微视频|多彩芳华》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基层考察串联起来,以“深海一号”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侯静、西宁社区党委书记刘翠青、江苏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奋斗不息、芳华绽放的真实故事为主线,点面结合,生动感人,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激发情感共鸣。央视新闻《时政微纪录|像“她”一样》以总书记对妇女工作重要讲话原声为主线,集纳了不同领域的巾帼楷模,回顾了从第一届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从147名女代表到790名女代表,从12名女委员到487名女委员,点点星光,汇聚成炬,展示了国家的每一步前行,都有中国妇女的参与和贡献。

此外,在学雷锋纪念日报道中,新华社推出《微视频|穿越时空的榜样力量》《微视频|永恒的名字》,央视新闻推出《时政微视频|永恒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用一个个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阐明雷锋精神历久弥新。

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传递中国好声音。雷锋深刻影响了中国,雷锋精神所代表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奋不顾身等品德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雷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雷锋精神的对外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社制作推出中英双语微视频《全球连线|特别节目:Hi,雷锋!》,由孟加拉国留学生吴迪走进抚顺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探访“当代雷锋”郭明义,从世界和中国双向解读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赢得超越文化的尊敬与中外民众的认同。《中国故事|“学雷锋”:60年来薪火相传与时偕行》《特写:离雷锋最近的人》等对外报道,小切口、巧叙事,借嘴说话,讲述“雷锋班”传承雷锋精神、参与海外维和任务等事迹,为外国人打开认识中国的另一扇窗户。

新华社英文报道《微视频|新时代的“她力量”》,通过讲述女航天员王亚平、“燃灯校长”张桂梅、高寒高铁“00后”女子机械师的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理想、勇气、担当和作为。

二、还原典型人物,汇聚凡人微光,人性化表达增强报道贴近性和感染力

距离感和千篇一律是典型报道的常见误区。好的报道应当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不但要以人性化视角拉近受众与先进典型人物的距离,增强报道亲切感,也要善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平凡群体的不凡之举,通过凡人微光照亮前行道路。

还原真实的典型人物,让报道可感可亲。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以雷锋报道为例,所谓真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那个耳熟能详的雷锋更人性化、更生活化、更贴近化,人们对精神偶像有了亲切感,也就有了向其学习的热情。央视新闻《“雷锋像对亲弟弟一样对我,我非常想念他”》专访《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原型乔安山,回忆雷锋有“三爱”:爱学习、爱写诗、爱写日记,一有时间就学习、有任务抢着干、帮战友缝补衣服;在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其实有点“潮”》《做英雄是可以很帅的!》等报道中,雷锋不但是个好人,也是个“潮”人,爱照相,购买流行的皮夹克、毛料裤和皮鞋,虽然不常穿。这些报道从小切口入手、往细微处挖掘,还原“你所不知道的雷锋”,让雷锋离普通人更近。

□ 新华社播发长篇述评《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捕捉凡人微光,汇集星火成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时代楷模、先进人物最容易成为媒体报道对象,而各行各业的平凡人也有自己的贡献和力量。溪流万千,汇成大海;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千千万万平凡人汇集起来,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新华网《他离开很多年了,可我们依然在想念他……》收集网民留言和视频动图,讲述了30多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这些身边的雷锋故事令不少读者热泪盈眶;新华社《百姓雷锋》刻画了抚顺市从2006年开始评选出的“百姓雷锋”群像,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力量,不断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社会风尚;《她与她,都是“主角”!》为北京新发地大葱经销商、公交女乘务员、女代驾司机等普通女性拍摄影像海报,通过素颜和化妆、工作和生活的对比,绽放女性的自信和风采;央视新闻《致敬!每个闪闪发光的她》展现当代女性可“盐”可“甜”,很柔也很强,扮红妆也着戎装,不被现实打败,不被年龄定义,传递温暖力量。

深挖人物故事,展现普通人的获得感。《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发《学雷锋60年,七旬老人贾潮江和他的77把推子》,讲述73岁铁路退休工人贾潮江60年来义务理发的故事。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十几个省份,行程累计80多万公里,义务理发累计约40万人次,用坏77把推子和40把剃刀,其间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义务理发长达30年。怀揣一颗赤诚滚烫的心,贾潮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毕生追求。央视新闻制作妇女节短片《“牛指挥”韩艮叶:指挥出自己热热闹闹的人生!》,养羊、打理苹果园的农民大姐韩艮叶,凭借来自生活的指挥动作,成了十里八村“最牛指挥”。面对随之而来的质疑声,韩艮叶一度想放弃,随后释然了。“我就是我!”“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老牛没志气,干!”她指挥着姐妹们奏出热闹的音乐,指挥出不一样的美好人生。这些报道呈现给受众的不是只有人生中的付出和辛劳,还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报道形式和产品形态,强化互动传播,提高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

作为老话题,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以往更多出现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老话题也要有新包装,实现“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新渠道占领网络新媒体舆论阵地。

人工智能赋能,创新新闻报道。在人工智能强势来袭的“智媒”时代,新技术新应用持续为内容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新华社融合人工智能与H5、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持续引领媒体技术创新。比如,新华社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的“揭榜挂帅”产品《众里寻“她”,原来是她!》,通过多模态数据汇聚和AI人脸识别,从新华社全媒体数据库数万条报道中提取了上千张女性脸谱,形成十幅光栅立体画,创意新颖,互动性强;H5产品《送你一张专属CD,传递“她”力量》是新华社联合网易,通过网易区块链技术和伏羲AI,送给女性受众一份专属AI数字音乐专辑。人民日报《他一直在!AI修复雷锋生前影像》将雷锋生前黑白照片变成彩色,使人物动起来,有了面部表情变化。央广军事《AI修复新中国首批女飞驾机飞过天安门画面71年前的今天,激动人心!》让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在1952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驾驶飞机接受检阅的视频重新焕发光彩。

创新年轻化表达,转换语态积极互动。青年群体是最主要、最敏锐、最前沿的新媒体用户,媒体在吸引青年受众上有很多创新性尝试。一是加入青年元素,贴近青年话语方式。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这封无字书,给她!》用歌曲的名字串成祝福语,带有浓浓的“00后”风格,在妇女节送给所有女同胞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网民积极留言,致敬小编“走心了”“有创意”“最棒的文案”。共青团中央“青听”栏目《“其实真遇上了,是不会想那么多的……”》以广播形式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从青年人亲身经历的视角讲述雷锋精神贯穿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展现当代青年最真实的情感。二是玩穿越,开脑洞。南方日报《泪目!当你穿越60年与雷锋同框》把雷锋旧照片和传承雷锋精神的画面放在一起,为雷锋精神找到当下注解。人民日报《微动画|木兰新传》让花木兰穿越到今天,见证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维护女性权益提供哪些法律保障。三是设置话题,加强互动。共青团中央《这些问题,雷锋会怎么回答?赶紧来听听吧!》用丰富多样的H5互动形式,讲述雷锋故事,解读雷锋精神,颂扬当代雷锋,最后生成可转发的用户个人定制海报。人民日报《夜读·今晚,收集100个送给她的祝福》、央视新闻《38个祝福,送给最好的她!》采用留言区互动的形式,由网民讲述身边女性的故事,带着温柔的力量直抵人心,被赞很有妇女节的“仪式感”,适合转发送祝福。

做好传统报道的新媒体传播,壮大报道声势。好酒也怕巷子深,高品质的报道也要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新华网制作推出《今天,一起诵读“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邀请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要演员、雷锋纪念馆宣讲员、高校大学生等人,共同诵读新华社述评《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并设置话题邀请网民一起阅读。这一创新是对优秀传统报道在网络新媒体落地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华社《今天,寻找声音里的雷锋》,用海报链接音频的形式,倾听雷锋真人原声,让雷锋直述自己的心声。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用不同形式展示雷锋生前珍贵原声音频。央视新闻《这些文字记录雷锋短暂而深刻的一生》用漫画的形式摘录雷锋日记。这些报道将文字、图片、漫画、音频等传统报道形式打造成新媒体产品,利用两微一端,把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平台。

□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新华社记者张扬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

四、主动设置议题融入全国两会报道,会内会外有机联动,提升报道视野和政治站位

全国两会是年度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掌握着“流量密码”。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融合两会话题,既能达到高站位、高声音、高流量的效果,又能丰富两会报道。

结合受众关心议题,倾听代表委员声音。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新华社《两会现场速递|女代表履职“三人谈”》讲述来自四川的三位女代表关心带动家乡发展、致力研究大熊猫保护的故事,展现她们会上履职尽责、会下热烈交流的生动场景。在全国两会新华社访谈间,新华社记者张扬面对面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倾听她对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信心,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与“一程多站”的期待,以及对女性同胞的节日祝福。

捕捉会场靓丽风景,借势而为形成热点。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陆军首批自主培养的女飞行员徐枫灿同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们身着戎装一同接受采访,展现新时代女军人的风采。央视军事妇女节报道《徐枫灿见到刘洋秒变小迷妹》冲上热搜,获网民点赞“最美同框!”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人民日报《女飞行员遇上女航天员,网友:最美同框!》《巾帼不让须眉!驾驶大国重器的陆航女飞》、央视新闻《开直-20的小姐姐遇刘洋秒变迷妹》《主播说联播|女飞行员遇上女航天员,“最美同框”美在哪?》《徐枫灿见到刘洋,她吐露了一个“秘密”!》等报道可谓两会报道“一鱼多吃”、碎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连接两会场内场外,用心记录真情实感。南方日报《记录闪光的日子,广东代表委员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邀请数位来自广东的代表委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天工作生活点滴中的感恩感动和那些可亲可爱的平凡好人,共同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这类报道打通会内会外,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视野,是地方媒体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尝试。

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遇上全国两会报道,媒体要提前策划选题,把握时代内涵,找准受众需求,抓住发稿窗口,提高报道时效,打造精品力作,实现内容、技术、渠道融合创新。同时,要避免同质化现象,比如报道雷锋精神,习惯罗列堆砌好人好事;报道妇女话题,标题频频出现“巾帼英雄”“闪闪发光”等。总之,学雷锋纪念日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既要出新出彩、刷屏出圈,又要与全国两会报道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三八妇女节纪念日
妇女节
纪念日
三国漫——妇女节
直销她魅力——妇女节特别策划
妇女节的由来
新中国第一个民兵“三八”女炮班
香格里拉市总工会:开展第四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