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农场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基于江苏省生态农场市场主体案例
2023-05-19薛彩荣
■薛彩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3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新征程上,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对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具有实践示范作用,是落实到主体层面的有效抓手,目前既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也有成功的主体案例。本文在梳理生态农场实践要求、分析市场主体实践案例及有益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建设生态农场的实践要求
(一)示范引领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农场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着力打造农业绿色转型排头兵的具体体现。当前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既要采用先进绿色种植养殖技术,促进畜禽粪污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种养循环;也要善于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的规律,形成自然防疫体系,提升农作物和畜禽的自身免疫能力,从源头上找到绿色防控的方法路径;更是要在突出“粮食产能强”方面,强化生态农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保持资源匹配、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的同时,可持续地供给粮食和重要农产品。
(二)系统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设生态农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做好农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发展,形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建设生态农场,要掌握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核心方法,提升土壤自然肥力,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支撑农场生态稳定平衡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也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态农场的发展方式,建立种养循环、资源再生利用的高效生产模式,形成完整的循环生态链条,促进农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对种养生产与生态修复保护的同步推进。
(三)持续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关键是立足修复保护好的优良生态环境,生产更多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依靠市场机制,促进乡村生态价值的转化,为市场主体建设生态农场注入发展动力。新征程上建设生态农场,要树立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标杆,打造生态农场品牌,提高生态优质农产品的综合溢价收益;也要打开视野,拓展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推动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拓宽市场主体的盈利方式,保障农场可持续经营发展。
二、江苏生态农场主体的实践案例
(一)国际先进理念引领有机发展的秦邦吉品案例:以微生物菌群制作为核心技术,完全运用生物动力农法,创成国际最高标准的有机农场
秦邦吉品公司位于南京六合横梁街道,处于典型丘陵地区,占地1500 多亩。2006年开始,秦邦吉品从无到有创成“有机农业的最高标准”的德米特标准认证农场,“秦邦吉品”品牌鸡蛋5 元一枚、鸡300元一只、黑猪1.5 万元一头,溢价效应明显,高端超市和会员中心供不应求。一是拥有核心“芯片”,建成我国首家生物动力农场。秦邦以牛粪为原料制作有益菌群,作为生物动力制剂,运用于土壤、鸡舍和猪舍中,16年调节修复净化农场环境,农场有500 多种生物,鸡舍完全无异味。创建百果林、虫草药园、设定动物活动场以及播放舒缓音乐,成为有效提升鸡和猪自然免疫能力的关键办法。二是突出生态平衡,创建完全有机的农场循环体系。秦邦建立了种养完全循环的生产链条,鸡和猪吃的饲料是农场自种的有机玉米和豆类,种养循环生产所需物质全部来源于农场。农场产生的粪便、秸秆、废弃水等全部在农场中再循环利用,对外界零污染零排放,经中国环境保护部评定,被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三是适应消费需求,拓宽农场生态价值实现模式。依托有机健康、优美生态的农场环境,开展“秦邦家园”农业社区建设,组织农耕、农食、农艺等农学活动,以及自然教育、昆虫观察、牧场大学等科普旅游活动等,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基地,农场生态价值功能和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宽。
(二)以农为主、以粮为主的东林案例:摸索出“四个一”农牧循环的路子,成就了“大国粮仓”的“东林一粒”,也为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答案
东林村合作农场,位于太仓市城厢镇北部,面积2200 多亩。8年前,为改变大米口感变差、农药化肥投入不减、土壤板结酸化等困境,东林村建立了“四个一”,即“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农牧循环体系,实现了保护耕地和“鼓起腰包”的平衡。一是抓住循环农业契机,促进粮食生产生态化。东林通过引进建成的秸秆饲料厂、肥料厂,把稻麦秸秆捆包发酵后制成高质量饲料,实现“以饲代粮”,喂养生态湖羊,再将湖羊过腹消化产生的粪便、沼渣、沼液等制成有机肥料,促进种养之间互为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建成综合利用体系,恢复基础生态环境。引进太湖水循环项目,支撑恢复了东林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东林村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农田用水优于IV 类水。其关键是生物能转换技术,将发酵装置、羊舍、水稻果园、微水池有机整合,组成科学合理的农业能源综合利用体系。三是打造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循环产业链价值。有效利用本地富硒资源,立足循环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开发富硒大米和富硒农副产品。比如将具有富硒含量的农作物副产品加工成饲料,再喂食给畜禽,形成富硒农产品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循环产业链条的价值。
(三)低投资、原生态发展的陈庄案例:优先保护当地生态,选择了自然农法,发展自然有机农业,充分实践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路子
陈庄是句容茅山风景区内的一个小型自然村落,位于太湖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区,被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8年前,一个与中科院陈雯研究员团队、台湾廖美华女士的不期而遇,陈庄开始发展自然农法农业,目前既保护了当地生态,又兼顾实现了村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一是低成本,试验自然农法。简单说,就是上山采集野菜,通过发酵配制成植物营养液,喷施在蔬菜上,为蔬菜等生长提供营养,同时有驱虫的效果,取代农药化肥,完全融入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取之于它、用之于它。并且培育土著微生物,用杂草、稻壳、秸秆等发酵培养有益微生物,改良培肥土壤。二是引科技,保护自然生态。陈庄试验敏感地区自然生态保护,离不开跨学科大团队的支持,包括规划专家、水治理专家、资源化堆肥组、生物多样性调查组等。同时,实施了农村供水工程、真空分离源厕所、水土气监测体系和池塘生态化净化改造等工程。目前陈庄生态链更加完整,有金线蛙和老鹰,前者对水质要求很高,后者是食物链顶端的禽类。三是有效益,形成产业基础。陈庄村民采用自然农法种植大米和蔬菜,有比较稳定的熟人客户,有机附加值高,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南粳46 大米价格12 元/斤、青菜价格8 元/斤,是普通大米的6倍、普通青菜的4 倍左右。目前村民自然农法种植、导览与营销辅导进一步推进,陈庄的产业基础支撑持续提升。
三、江苏生态农场案例的有益启示
启示一:建设生态农场,必须注重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引进借鉴和方法探索。引入国内外先进理念,再结合实际生产条件进行研发创新,是市场实践主体开始建设生态农场支撑。无论是秦邦吉品借鉴欧洲生物动力法,还是东林引进德国高端设备、陈庄采用台湾团队自然农法,都是从无到有建设生态农场的关键。实践表明,建设生态农场,要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宝贵结晶,也要重视引入先进理念,并结合自然生态条件,探索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以此推动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启示二:建设生态农场,必须注重现代生态绿色技术的创新集成。生态绿色技术的创新集成,是市场实践主体建设产出高效生态农场的关键,也是决定能否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秦邦吉品鸡舍将核心动力制剂施用技术与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装置相集成,东林村2200 多亩生态农场目前有8 个人管理,都是现代生态绿色技术创新集成的体现。实践表明,建设生态农场,要在尊重传统农业自然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现代生态绿色技术的创新集成,实现生产技术集约高效、设施装备配套齐全,全面地、整体地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稳定发展。
启示三:建设生态农场,必须注重向三产融合、三生融合的拓展。既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有机农产品,又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场体验,是生态农场建设的发展趋势。秦邦吉品依托有机生态农场,开展有机科普、有机康养等发展项目。东林依托生态合作农场和优质生态水环境,发展文化旅游项目。陈庄三山环抱、池塘珠串,三产融合、三生融合有天然优势。实践表明,要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生态价值实现模式,为市场实践主体建设生态农场提供更多发展动力。
四、建设生态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在优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进一步强化生态农场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模式和路径,助于江苏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江苏重点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为抓手,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并且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实践层面,已有秦邦吉品有机农业企业、东林合作农场、陈庄带动小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典型模式和路径,但全省范围来看,发展较成熟的多数集中在丘陵山区,平原和圩区等地区生态循环示范,相比处于起步阶段。建议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农场和省级生态农场为契机,进一步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在多种类型的农田系统上开展生态循环。
(二)在制度和体系设计上,将长期施用有机肥产品的种粮主体,试点纳入生态农场建设范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长期来看,需要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种养结合、发展市场生态循环农业,利于调节恢复耕地生态环境,提升自然生产力。现阶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还存在一些挑战。但从秦邦吉品农场介绍来看,可以逐步实现稻米产量400 公斤,而且东林就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态农场实例。目前施用有机肥产品的种粮农场具有生态基础,所以可重点关注这一市场主体。
(三)在政策扶持和补贴上,既要针对技术创新与集成的重点环节进行补贴,又要实施差异化生态补偿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在技术模式上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比如秦邦农场累计研发投入4000 多万,东林村引进德国高端设备依靠村级集体经济,仅仅依靠市场主体会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建议支持生态农场建设,要注重对技术创新集成环节的重点补贴,也要加大对已有模式复制推广上的支持力度。另外,生态农场在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型”农田系统上的作用更为凸显,为激励市场主体和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要相应地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差异化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