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三:党内第一位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家

2023-05-19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东山延安

1939年,毛泽东与萧三久别重逢分别时,毛泽东突然把两手并放在膝前,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萧三连忙以同样的动作还礼。这是他们学生时代告别的礼节

萧三(1896-1983),湖南湘乡人。毛泽东湘乡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一本介绍英雄豪杰的书在他们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互为知己,相约共进;到长沙求学后,政治风云变幻,风华正茂的他们始终站在同辈的前列。延安艰苦岁月里,他们一个运筹帷幄,一个投身文化建设,在不懈的战斗中推心置腹。毛泽东和萧三相交几十年,两人深情厚谊,生死不易。

“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

萧三生于湘乡县萧家冲桃坞塘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岳英开办私塾学馆,萧三从小勤奋好学,不满四岁即入私塾读书。1907年,萧岳英到湘乡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简称东山高小)教授物理和数学,萧三与二哥萧子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该校。

1910年,毛泽东考入东山高小。他冲破了封建私塾的牢笼来到这里读书,心情格外舒畅。东山高小的学生大多家境富裕,而毛泽东是穿着一身旧衣裤,自己挑着行李步行几十里入学的。当毛泽东说明来意时,连门卫都不相信他居然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进入东山高小,有钱人家的子弟大多把毛泽东看作“乡巴佬”。但打破地域、门户观念的萧三与毛泽东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此时,毛泽东17岁,萧三14岁。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保安的窑洞里第一次对斯诺谈起了自己的身世,并深情回忆早年在东山高小读书的往事:“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毛泽东这里提到的作家,就是萧三。

在东山高小,毛泽东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新书,开阔了知识领域。他和萧三尤其喜欢漫步在幽静的校园,谈论诗文,评述时事……

毛泽东和萧三还有个共同的爱好:喜欢看“闲书”。得知萧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后,毛泽东十分高兴,立马去借阅。看到毛泽东急切的表情,萧三故意开玩笑:“书倒是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的。”顿了顿后,萧三笑着说:“我的书,有三种人不能借。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泽东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读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

萧三见毛泽东似乎胸有成竹,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萧兄,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你。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毛泽东双手接过书,连声道谢,二人相视握手大笑。

毛泽东很喜欢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还书时,他抱歉地对萧三说:“对不住你,我把你的书弄脏了!”萧三打开书一看,书里面密密麻麻地用墨笔加了许多圈点,而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越南古称)、高丽(朝鲜历史上的王朝)、印度的覆辙。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萧三深以为然,称赞不已。

从此,毛泽东与萧三无话不谈,诚挚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

新民学会成立的头天晚上,毛泽东到他的住所交谈

毛泽东在东山高小上了半年学,这半年对他的意义非同寻常,他曾说:“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1911年春,毛泽东经过东山高小的老师介绍,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这年夏,萧三也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

到了省城,毛泽东和萧三的眼界顿时开阔许多。时值辛亥革命前夕,二人很快就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他们第一次读到了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接触到了许多革命言论,对政治更加关切,也为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所激励和鼓舞。

1913年春,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和萧三又成了同校同学,交往愈加密切。

1918年初,毛泽东集合同志创建新民学会,萧三也是重要发起人之一,曾参与修改毛泽东起草的学会简章。新民学会成立的头天晚上,毛泽东曾到他的住所交谈。在成立会议上,大家讨论会员守则时,根据他的提议增加了“不懒惰”这一条。

那年8月,毛泽东、萧三等一起乘火车到北京准备组织学生赴法留学事宜。在北京时,他们聚居在很小的房子里,过着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艰苦生活,据毛泽东回忆:“大家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當时,大家自己做饭吃,买了一个大脸盆当锅,轮流值日做饭。萧三的哥哥萧子升值日时,把面粉倒入盆内放水搅成糊糊,然后放在炉火上煮,结果煮成一盆没法吃的浆糊,受到大家的攻击和惩罚,最后不得不请客。

轮到毛泽东值日时,他问萧三做什么饭能既省事又保证不出笑话。萧三告诉他,最好买几斤现成的切面放在水里一煮就行。毛泽东感觉言之有理,便依萧三所说,买来切面煮,结果把面条煮成了面粉坨。

1918年冬,毛泽东约萧三等人一起去天津大沽口观海。来到海岸后发现,北方隆冬季节的海岸没有万里波涛,只有一望无际的雪和冰。他们决定各自在冰面上走一会儿。萧三回到岸上后等了许久不见毛泽东,正在着急时,发现毛泽东在茫茫白雾中出现了。萧三问毛泽东:“到哪里去了?让我等了许久,手脚都冻麻木了。”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说:“我有意想找蓬莱仙岛哩,谁知什么也没找到。”

那天返回时已是夜间,大家冻得手脚麻木、直打哆嗦,他们想了一个办法,面对面坐在车厢长椅上,各自脱掉鞋子把脚伸到对方裤筒里取暖。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见到萧三时,还回忆说:“那个时候我还真相信旧小说里写的蓬莱仙岛是可能的,希望能找到这个仙岛。谁知道什么也没找到。”

1920年5月,黄浦江边,相识相交十载的毛泽东和萧三挥手依依惜别。毛泽东留在国内搞革命,萧三远赴法国留学。

其间,两人联系不断,萧三沿途不断将信和照片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对萧三也是一如既往地真挚坦诚。11月间,他致信萧三,恳切地建议:“我意你在法宜研究一门学问,择你性之所宜者至少一门,这一门便要将它研究透彻。我近觉得仅仅常识是靠不住的,深慨自己学问无专精,两年来为事所扰,学问未能用功,实深抱恨,望你有以教我。”

在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宏大命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的先进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最终都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萧三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党内第一位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家

1924年,萧三奉调回国,出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5年2月,他专程赶到韶山,与正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畅谈农民运动问题。1927年,他又在上海与参加中央会议的毛泽东相聚,久别重逢,分外高兴,他们多次彻夜长谈,仿佛又回到了上学时激情燃烧的岁月。萧三认真听取了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革命政权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的论述,深深为他的独到见解所折服。

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萧三毅然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一边。在这次大会上,萧三因突然患病辞去被提名的中央委员一职,随后常驻莫斯科,一边疗养一边工作。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他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驻苏联代表,主编了中文版《国际文学》,并从事写作,宣传中国革命。而毛泽东回到湖南先后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中央苏区,率领红军长征,两人一别又是12年。

1939年4月29日,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前,秘密回国的萧三,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友毛泽东,两人的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谈话结束时,毛泽东把他送出门外,又陪他走到下山的坪口。在朦胧夜色下告别时,毛泽东突然把两手并放在膝前,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萧三连忙以同样的动作,深深地鞠躬还礼。这是他们学生时代告别的礼节。

由于萧三是秘密回国的,他的俄籍妻子叶华和未满周岁的孩子未能同行,为此,毛泽东特别批示同意叶华母子来延安。萧三多次带妻儿到枣园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每次都请吃饭,还不忘给喜欢吸烟的萧三点上香烟。当时的延安,香烟很珍稀,一根烟毛泽东还要分成几截抽,好不容易积攒了一条烟,因为舍不得抽,上面布满了灰尘,萧三来了,毛泽东就把香烟拿出来,抹掉灰尘,送给萧三。

回到延安后,萧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常委等职,还主编了《大众文艺》《新诗歌》等杂志。萧三喜欢写诗写文章,到延安后新作频出。

每当他将自己的作品送毛泽东时,毛泽东都认真阅读,还常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曾对他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毛泽东还经常给萧三写信,对他的工作和创作予以鼓励和支持。

1939年6月17日,萧三收到了他寄给毛泽东的一本手抄诗稿和毛泽东的附信:“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

萧三以饱满昂扬的斗志投入延安的文化建设,发起创建新诗歌会和延安诗社,开展诗朗诵运动,创办了杂志《新诗歌》,撰写了《关于高尔基》《朱总司令在延安》《贺龙将军》等文章,还翻译了剧本《列宁论文化》及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等外国文学作品。经过几年锻炼,萧三的创作水平大大提高,还成为中共党内第一位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家。

早在莫斯科期间,萧三就写过毛泽东的传记,到了延安想再增补修改,为此特意征询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并不反对他“无事翻翻古”,但要求他要研究调查一些历史事实才能写东西,毛泽东还答应萧三有空闲再和他详谈。加之任弼时郑重嘱咐萧三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他的五十大寿,为毛泽东写传记这个历史性的话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萧三为此采访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等人。因毛泽东坚持不肯做寿,传记未能如期完成,但萧三还是用这些素材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毛泽东革命活动的文章。這些文章一发表便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多次传话要萧三停止写他个人,多写群众。萧三坚持认为写毛泽东和写党的斗争二者不可分,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1944年,边区召开劳模大会,萧三组织一批作家采访劳模并撰写文章。随后他又写了《第一步》总结此事,毛泽东看后给他写了封信,赞扬道:“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你的态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几年了,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当然,从前你的文章也是好的,但是现在更好了,我读这些文章,很得益处……”

1949年8月,萧三撰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本毛泽东传记,很快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听到毛泽东去世的噩耗,萧三肝肠寸断

新中国成立后,萧三成了著名的国际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主要从事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工作。他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出席过多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访问了许多国家,这期间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仍然多次亲切接见萧三。

1975年6月14日,萧三夫妇分别就专案组给他们定所谓“苏修特务分子”的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当时身体不佳,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写东西十分困难。他让人读萧三夫妇的信。信念到半途,他说:“我与萧三很熟,又是老乡,又是同学,萧三的毛笔字写得是很漂亮的。”当工作人员念到有关单位让萧三去湖南时,毛泽东激动地表示:“这么老了,还有谁要回什么湖南的?有事都不应该让回湖南了!”听完叶华的信后,毛泽东赞扬:“她很坚强!”虽然写字困难,但毛泽东坚持要来纸和笔,他批示:“如无确证,只是嫌疑,则应释放,免予追究,以观后效。从实践中证明。”

1976年,听到毛泽东去世的噩耗,萧三肝肠寸断,却不能前往悼念。粉碎“四人帮”后,萧三得以彻底平反,此时他已经80岁高龄。他不顾年高体弱,疾病缠身,仍然顽强工作,修改了1954年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

1983年2月,萧三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他与毛泽东的深厚情谊传唱后世,为人所崇。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李丽著,团结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王立华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东山延安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东山由义井
福建东山关帝庙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