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3个概念,才能做好性别教育
2023-05-19白璐
白璐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性心理&性教育专家。
如果世界上存在绝对正确的性别教育,那一定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意愿、性格与爱好,而不是让他们在固有观念的枷锁下痛苦选择。
当今的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多元,人们对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也更加包容。亲爱的家长朋友,关于性别,您是怎么理解的?只是教孩子怎么成为男孩女孩这么简单吗?其实,关于性别有3个细分概念,分别是: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要想针对孩子做好性别教育,就要先理解这3个概念的区别。
生理性别是指男女性生理特征的差异,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在出生时已经是既成事实:有阴茎的是男孩,没有的是女孩;携带XX染色体的是女孩,携带XY染色体的是男孩。
心理性别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主观感觉。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是一致的,即生理性别为男的孩子同时认为自己是男孩,生理性别为女的孩子同时认为自己是女孩。但的确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别是不一致的,需要父母格外注意。
社会性别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大家普遍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角色、行为、行动和其他属性(比如外表、衣着)。通过构建社会性别,社会创造出了许多对男性或女性的期望,比如思维模式、行为特点、生存方式等。社会性别特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差异,并随时间而改变。比如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侍奉长辈、顺从丈夫、抚育孩子;随着社会进步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现代女性有更多机会提升自己并获得广泛从业的资格与能力。社会性别的概念更复杂且有争议性,我们会在接下来的专栏中具体探讨。
在辨明这3个概念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性别发展的历程。
孩子出生时,生理性别就已经确定了,但他自己对性别还没有概念。直到两岁左右,孩子才开始了解这个世界上有男和女两种性别的人,之后开始能判断什么样的人是男人,什么样的人是女人,判断标准仅限于外在特征。比如他会觉得,长头发的是女孩,短头发的是男孩;穿裙子的是女孩,穿裤子的是男孩。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一边接收来自父母和外界的信息,一边不断学习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男孩或女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在这样的信息作用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三四岁后,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男性和女性最核心的区别就是生殖器官的不同。他会开始了解男女身体的不同,并对异性产生好奇。但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能混沌地感觉到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及心理性别。
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够完全了解生理性别的恒常性,即一个人的生理性别不会随着年龄、衣着和场景而发生变化。他们开始非常明确地知道,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或唯一)区别就是生殖器官。所以关于生理性别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孩子进入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开始对两性身体特征感到好奇时,教给孩子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他的困惑。
心理性别则是不需要教育的,因为它既是一个自发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主观感觉。少部分孩子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致,目前并没有有效途径进行干预,父母也不应过度干预。
凡是全身心参与到育儿过程中的父母都知道:我们很难改变孩子的主观感受,因为那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自我认知。家庭是性别教育的主战场,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要给孩子以支持和帮助,让他感觉到,无论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让他记住,哪怕在外面遭受了再多压力、委屈、歧视,回到家里,父母都是理解并接纳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