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段训练(三)

2023-05-18

关键词:曼德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地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編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试图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B.从传播学角度看,人是信息传播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因为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因素均会对其记忆重建产生影响。

C.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而且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对某些古代经典文本发生集体失忆的原因之一。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B.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C.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D.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古装剧《神雕侠侣》经典台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原句是“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B.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原著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心理科学》刊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的,但实际上香蕉果实是朝上生长的。

D.电影《赌神2》演员模仿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放在額头上,但事实上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抵在下巴上。

4.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曼德拉效应”下一个定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有效避免“曼德拉效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蒯记煎包

白龙涛

(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容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

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蛙,要跳出锅外玩耍。

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

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敞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李大个说:(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他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

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

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短视频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都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亳州、永城、宿州等地。

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

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丁)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

6.下列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叙蒯良才收留李大个并传店给他的事情,为后文李大个让老三更换蒯记煎包创始人照片的情节埋下伏笔。

B.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李大个听到三儿子说出那句他常说的口头禅时“心里一热”,他相信老三一定能够把煎包铺经营好。

C.小说充分利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换下来”“重打”“一秒都不能少”等话语表现出李大个重事实、讲诚信的性格特点。

D.电视台导演来到蒯记煎包铺拍关于“传承”的纪录片,他认为摄像师在李大个到来后拍下的镜头是能够体现这个主题的。

7.对文中四处“煎包有肉不在皮上”这句话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处这句话是李大个的口头禅,这句话就是煎包铺的广告与承诺,他铺子里的煎包“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由此可证李大个所言非虚。

B.乙处是李大个从简地办了蒯良才的丧事,被邻居指责没良心时的想法,他认为真正对得起蒯良才的不是给他办个风光的葬礼,而是经营好煎包铺。

C.丙处是县里为表扬李大个施煎包鼓舞民心的做法送来牌匾时李大个的话语,表明他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才施煎包的,只是希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D.丁处是李大个对“什么是传承”的回答,他认为真正的传承就是把蒯良才做煎包的手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不容偷工减料、欺骗顾客,做人、做煎包都要如此。

8.小说第四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李大个做煎包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9.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又生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臣光曰: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 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 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迹其厉阶,肇于此矣。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不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岂非诒谋之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

B.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

C.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

D.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乾元,年号名。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而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改变年号。

B.薨,《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裨将,副将,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

D.《书》,又称《尚书》《书经》,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丽人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依从他,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兵自行废立,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B.司马光认为,如果爵禄废置、杀生予夺都不是出于皇帝本人,而是出于臣下,权力下移,就会导致动乱滋生蔓延,没有尽头。

C.司马光认为互相爱护保养是君主与臣下避免互相争斗杀害、获得互利和长久生存的有效之法,引用晋文公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D.司马光认为宋太祖制定军法深谋远虑,使军队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礼法来处事,从而四方归服、天下太平安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

(2)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

14.司马光认为唐肃宗的哪些行为导致了后面祸乱的相继发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乡。

送高三之桂林

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

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

C.前诗“流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

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

16.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写百来条鱼在潭中都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日光直照水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游鱼之态、潭水之清,笔法极妙,令人称绝。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提到,昔日英雄刘裕所住之地已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英雄业绩依然引发人们瞻慕追怀。

(3)“诗言志,歌永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对权贵的蔑视;而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明明如月,_________

_____________”,间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   ①   扑面而来。对文艺家来说,这样的景象早已   ②   ;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   ③   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不再有拾遗补阙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曲的洞彻和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种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的关乎命运、心灵、情感、民族和未来的人生哲学。“优秀的文艺批评,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②   ,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充分重视和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   ③   ,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绝不手软,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C.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D.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抽奖活动。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他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

上述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請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曼德拉
曼德拉度假别墅
百年曼德拉(大家拍世界)
曼德拉就职邀请狱卒
狱警的好意
平凡的风流
为何钦佩曼德拉
吸引曼德拉
印象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