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脉络及其热点演进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

2023-05-18郭庆宾

关键词:热点聚类群体

郭庆宾,龚 鑫

(海南大学 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一、引 言

橄榄型社会,即以“中等收入层”为主体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1]。追求“橄榄型”社会结构,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破除社会两极化,形成稳定、向上、流动的社会分层机制,是现代政权对内实现平稳发展、对外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2019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0%左右[2]。中国虽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从占比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概念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初具意义,伴随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社会结构层发生巨变,贫富差距迅速被拉大[4],引起来自不同阶层、各个维度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中国迈向新世纪、并在新世纪接续发展的时代热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研究发现,三十年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价值意义、社会功能、概念界定、测算评估、提质扩容、政策耦合六大板块上,尚缺乏来自文献计量视角的宏观系统性把握。有鉴于此,本文拟用CiteSpace和VOSviewer两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及Pajek功能软件,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归纳梳理相关研究的静态格局脉络和热点动态演化趋势,并给出未来该领域深耕的展望,以期让相关研究更有的放矢。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比较与选取

在文献计量学领域,CiteSpace和VOSviewer两款软件作为文献可视化分析最为便捷和强大的工具,建立在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科学前沿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结构洞理论、科学传播的信息觅食理论、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的深厚基础之上[5]。CiteSpace软件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以一种多元、动态、分时的可视化语言,将所要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和热点前沿集中展现在知识图谱上,使引文节点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一目了然[6]。VOSviewer以网络数据来创建网络可视化地图,实现对知识元关联的直观呈现,同时利用不同颜色的项目分簇和群集分类,向研究者清晰再现研究领域的变化波动和热点重点[7]。

在文献计量可视化领域,两者协同可以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静态格局和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规律性总结并准确挖掘出研究主题的热点前沿,其适用范围涵盖了各学科门类[8]。本文拟借助这两个工具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研究展开文献量化分析,以期全面呈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脉络及其热点变迁演进。

(二)研究数据确定与检索

要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分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类似概念:中产阶级。在中国,这两者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9]。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糅杂概念,以社会阶级分层为基础,其衡量标准包括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职业类别、受教育水平等多重要素。而中等收入群体可以被认为是以经济资源多寡来衡量的中产阶级[10]。当前,在收入差距加大、财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充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燃眉之急[11],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相对于研究“中产阶级”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中国知网(CNKI)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数据库,从时间跨度和内容广度上整合了大量的优秀文献资源。为准确获取国内有关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将文献检索主题设置为“中等收入群体”,检索关键词设置为“中等收入者”等替代词,来源期刊设置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检索时间跨度为1992年12月26日至2022年6月20日,共检索到有关文献545篇,逐一剔除了关联性不大的会议记录、书评、研究报告、国外相关文章,得到有效学术论文513篇,并将其按规范格式进行数据转化,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进行协同处理分析。

三、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文献基础分析

(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热度轨迹

从“时间-发文量”的角度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萌芽于上世纪末。1992年李强首次从“上-中-下”收入分层的角度论述了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12],但直至2002年,该领域发文增长量仍几乎为零,可以认为这段时期正处于研究的空窗期和萌芽期,原因在于政府尚未重视这一庞大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上具有的价值功能,相关的概念尚未明晰。2003年以后相关研究得到扩展和深化,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1992-2022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文献发表趋势

一是发文量随年份呈现总体上升、局部震荡波动的态势。2003-2022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20年,对中等收入群体展开相关研究符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其在20年间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些文献的增长趋势并非线性的,甚至局部年份还会出现下降,这也反映了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后会迅速得到来自社会或学界的“功利性”关注,然后热度消退,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是发文量在2003年、2017年、2021年出现了三个峰值。2003年相较于2002年,发文数量剧增了40篇,从所有统计年份来看,其增量也是最大的,可能的原因在于2002年年底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学术界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出现第二个峰值的可能原因在于“新常态”下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中央经济工作的目标方向之一,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脱贫攻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还需要持续发力。面对这一提法和要求,学界对中等收入群体展开了新一轮理论和应用性探讨。2021年出现第三个高峰值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变化、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破题的关键和维稳的要素,围绕如何精准“扩中、稳中、优中、育中”,学界出现了讨论的热潮。

(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空间分布

2021年核心期刊上登载的该领域文献达到了64篇,是30多年来的最高峰,2022年CNKI预测发文量也达到了70篇。在持续性的增长中,了解发文中坚力量、发文主体空间关联性、相关载文期刊的特征,有助于此领域的研究者更有效率地获取研究消息和研究动态。

1.高产作者图谱分析

表1 部分高产作者及其总体连线密度

图2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从作者发文量上看,该领域排名前五的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的李强(10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培林(8篇)、朱迪(6篇)和李春玲(6篇),以及山西财经大学的吴青荣(6篇),由图2亦可以看出代表这五位作者的节点也是最大的。

从作者间耦联情况来看,李强和李实的总体连线密度是最大的,均为4,表明他们与该领域其他作者间的合作交流也是最紧密的。但图2较为稀疏的连线簇显示作者间总体联系网络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仅出现了四个较大的作者聚类团体,分别是“李实-杨宜勇-何文炯-岳希明-万海远-陈宗胜”(总体合作强度为10)构成的第一作者聚类、“李强-丁辉文-赵罗英”(总体合作强度为10)构成的第二作者聚类、“李培林-朱迪-崔岩”(总体合作强度为6)构成的第三作者聚类、“王少国-常兴华-李伟”(总体合作强度为4)构成的第四作者聚类。相对于其他聚类,在这四个聚类中,以作者合作紧密度、研究接近度构成的耦合桥梁强度最大。通过对这四大作者聚类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领域高产作者间的合作大多为“知名高校间”“区域内”“校内”等合作模式,在第一聚类中,6位作者均来自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院,如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在第三聚类中,3位作者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普通院校间、省际间的合作尚嫌不足。

2.研究机构图谱分析

将513篇相关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在Institution(机构)项目中,将Threshold(发文门槛)设定为4,得到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机构的标题字体越粗、圈层越大,表明该机构的发文量越多,机构与机构的连线表明其存在合作关系[14],连线数量越多,合作关系越密切。

图3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机构网络图谱

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领域发文量不小于4篇的机构有9个,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1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1篇)、中国社会科学院(8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6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4篇)、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篇)、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4篇)、安徽大学经济学院(4篇)(1)此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1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8)篇并不冲突,后者表示除该院社会学研究所外署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其他机构发文量。。

从图3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作为发文量最多的单位,类型节点最大,标题字号最粗,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中国社科院体系作为国务院直属的社科类智库,其向外衍生的“枝干”也是所有机构中最多的,反映了其对国家大政方针保持着足够的敏感性和咨询功能,并富有人文关怀,符合社会对其定位的预期。

机构间的总体合作关系密度为0.0026,数值较小,连线密度很低,说明各机构之间还缺乏互动合作,即便有局部的合作关系,大多数也是建立在“区域内”“校内”的合作基础上,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所之间的协作、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之间的协作,而省际、校际协作仍有所不足,以地域临近为第一导向的合作特点与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很类似。当下,对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以北方的科研机构为主,其发文数量较多且合作关系较为成熟,而南方的科研机构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表现为缺乏主要发文机构、机构之间联系稀疏,如发文量≥4篇的单位中,南方机构仅为两个,即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同时南方机构间的合作网络程度也较低。

3.载文期刊类别分析

表2 部分高载文量期刊

从载文数量上看,该领域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频次还不高,最高的仅5篇,但从载文期刊的质量来看,都属于高复合影响因子的核心期刊。从载文期刊所属学科领域来看,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Ⅱ”中,这也与“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社会学、经济学概念一致。

综合来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虽起步时间较早,但2015年以后才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量有所不足。由于其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依然得到了很多“顶刊”的青睐。

四、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与演化变迁

(一)热点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章最为凝练的介绍语,是作者对该篇文章的高度概括[15]。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对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全面总结[16],为使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更加全面与科学,本文将同时使用具有自主颜色渲染、文本挖掘功能的VOSviewer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网络呈现[13,17]。通过整理与组合,得到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频次前15的高频次关键词(见表3),并按照共现频次、总体连线密度对513篇文章出现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梳理整合,利用VOSviewer软件得到了26个关键词聚类(见图4),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到了13个关键词聚类(见图5),两种聚类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内核却高度相近。高频次关键词与关键词聚类共同构成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热点主题。

表3 部分研究高频关键词

图4 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5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表3中,“共同富裕”“收入分配”“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城镇化”等频次高、总体连线密度大、中心性强的关键词具备明显的政策导向功能。同样,结合图4、图5,以“中等收入群体”“共同富裕”“收入分配”“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差距”“中产阶级”“新发展格局”“消费”“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保障”“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等词为核心构建的关键词聚类也大都与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宏观调控举措息息相关。

根据表3、图4、图5所呈现的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概况总结得到关键词聚类表(表4),其大致涵盖了三个关联面,涉及到六大热点板块。

表4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表

1.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价值意义、社会功能

这类研究涉及到共同富裕、中等收入陷阱、小康社会、消费等聚类,是本领域研究的目标和动力。从其价值意义上来看,众多学者认为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阶层主体和新型业态力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王一鸣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18]。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讲,“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对此,赵磊表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相关问题必须得到妥善细致部署,才能谈实现人和社会的现代化、民族的“强起来”[19]。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辛向阳认为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未来社会最广泛的主体力量,在防止阶级固化、畅通向上渠道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路径优势,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基础[20]。朱迪指出,当下部分城镇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正以新职业和新业态为媒介创收增收,加速了无业人群、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扩容进程,这种有益的转化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1]。

从社会功能来看,中等收入群体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消费结构、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灿利用CFPS数据分析验证了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价值功能[22]。王蕴等实证发现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潜力[23],邓龙安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理论,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稳定收入和消费需求,成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形成强大的内部市场循环体系重要一环[24]。在当前疫情散发叠加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下,陈昌盛等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外消费倾向下降局面不容乐观,中等收入群体如何提质扩容是释放社会消费潜力的关键[25]。

2.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测算评估

这类研究涉及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比重、中产阶级、社会结构等聚类,是本领域研究的基本盘和主线。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程丽香梳理了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文章,认为国内学界大致以社会学和经济学两种视角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社会学侧重以职业类别、财产多寡、教育水平、工作强度、社会认可等多种维度进行综合衡量,这种衡量方式类似于国外对于中产阶级的划分,而在经济学视域下,收入高低、分配多寡的经济标准是用来表征中等收入群体的不二选择[26]。李强等在如何界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问题上就采取了范围更广、更贴合实际的社会学评价标准,主张以涵盖收入、财产、消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生活水平”来测量和辨别中等收入群体[27]。虽然社会学视域下的评价标准较为科学并符合客观实际,但如何精确测度某些主观性因素是目前研究的一大难点,故而在当前的研究上绝大部分实证类文章在界定评估中等收入群体上仍选择了“收入高低、分配多寡”的经济学标准,例如:刘渝琳等就以CFPS调查下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情况来定义不同的收入群体[28];杨修娜等在比较不同的测度标准后,出于统计口径和可比性的角度仍建议使用客观性的收入指标来辨识中等收入群体[29]。

从测算评估方法来看,收入的一元测度、综合多元测度均有其价值意义。在以收入高低、财产多寡构成的一元测度中,翁杰等表明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引入是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测算领域的一大进步[30];李逸飞等将绝对标准年收入介于10万元~50万元的家庭定义为中等收入家庭[31];杨宜勇等以统计期内中国家庭年收入0.8分位数和0.5中位数来定义相对标准下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上下限[32];杨天宇等则摈弃了传统的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标准,采用了有限混合模型测度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33]。综合多元测度因近些年数据质量提升和分析方法的成熟,且贴合社会现实,也逐渐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如章超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标准除了收入因素还应兼顾房产、职业等因素[34]。

从测算评估的数据获取来看,类别不一,如聚焦城镇、农村、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以居民膳食、卫生服务、营养状况为主要调查对象的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则以个人、家庭、社区三者为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教育、人口迁移、健康指标为统计核心。其他诸如各地的统计年鉴等也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学者可根据研究实际合理选择。

3.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政策耦合

这类研究涉及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格局、新发展格局、个人所得税、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城镇化等聚类,是本领域研究的落脚点和着力点。针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提质扩容,李逸飞指出宏观上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优化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效率[35];杨宜勇等则从具体的政策制度着手,认为必须要支持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制定和完善收入分配、就业安置、转移支付制度,尤其在广大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充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重要举措[32]。除此之外,肖若石强调在新发展格局下,拓宽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来源,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负担,响应中等或者潜在中等收入群体的诉求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必然要求[36]。再者,当今是生产力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时代,数字技术对于提升社会生产力是关键的,张新春等在看到数字技术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提到数字技术对于社会收入分层的固化和抑制两种作用,需要对数字经济发展辅以合理的顶层设计、明晰的权责边界,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缩小社会数字鸿沟,抑制社会的再生产分层,加速传统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转变[37]。

一个社会阶层的提质扩容必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1992年以后,因中等收入群体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愈发重要,从而与国家性战略存在着高度耦合性,并表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祝福恩等探究了中等收入群体与小康社会的建构问题[38];史为磊则探讨了中等收入群体与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联系[39]。而王一鸣又将中等收入群体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融合,赋予中等收入群体以新时代新的实践意义[18]。

(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变迁

上文主要从基本脉络和热点板块等静态视角对中等收入群体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尚不能展现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的动态演进,本节将利用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和突现词表,分别呈现1992-2022年三十年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热点变迁与前沿分布。在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中,节点和字体越大表明受到的关注度越大,连线越密表示关键词间衍生和联系程度越深;突现词探测则反映了在某一阶段某一主题出现爆发式增长,强度越大表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得到的关注和提及次数也就越多。

1.阶段一:研究的萌芽阶段(1992-2002年)

在这一阶段,学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萌芽时期,整体表现为热点关键词数量少、关键词间的连线与衍生密度低(如图6所示),同时热点突现词数量不足,仅有一个突现强度为2.85的突现词——“低收入者”(见表5)。此阶段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是围绕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概念的提出及解读,例如:李强首先提出了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界定[12];厉以宁深入解读了中等收入群体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间的必然关联,为未来研究的扩展和持续深化埋下了伏笔[40]。

图6 1992-2022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

2.阶段二:研究的扩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阶段处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扩展时期,整体表现为热点关键词大量涌现、关键词间的连线和衍生密度大大加强(见图6),同时热点突现词增长迅速,从前一阶段的1个增加到4个,这些突现词的强度也普遍偏高(如表5所示)。此阶段研究的热点内容从单一理论分析向实证分析过渡,并从初步概念扩展到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涵盖中等收入群体特征定义、比重测度、扩容举措、政策耦合等四条支线上。“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城镇化”“消费”等热点关键词滥觞于这一时期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中。

在这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中国社会既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嬗变带来的红利,也囿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拔高、中间收入阶层急剧缩小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阵痛[41]。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逼近到0.5,社会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对此,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集“分配、保障、流动”于一体的民生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应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翼,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这个阶段,相关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给出了他们的看法,如谢洪起认为在中等收入群体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合理社会结构的重要一环,是衡量全面小康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对我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至关重要[42];龚志宏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要素,尤其是在以消费为核心的内需领域,是支撑国民经济韧性增长的重要驱动力[43]。

3.阶段三:研究的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这一阶段处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持续深化时期,整体表现为热点关键词继续增长、关键词间的连线和衍生密度达到最大(如图6所示),热点突现词出现最多,共6个(见表5)。在经历了1992-2012年长达二十年的理论储备后,从2013年开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热点内容持续深化和丰富并侧重于微观性和应用性分析,紧贴社会和时代性。到2022年,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点已经涵盖了税收领域、消费领域、技术领域、收入分配领域、供需领域等五大领域。

表5 1992-2022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部分突现词分布

在这一阶段的前半程(2013-2017年),囿于人力技术和生态环境,中国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转向“新常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与庞大的低收入群体相交织,经济究竟应该如何增长、怎样着力,才能有机衔接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时代展现出磅礴活力,社会分层、阶级固化等概念通过媒介传播,得以迅速发酵、放大、扩散。“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增长”“中产阶层”“收入分配”等反映社会呼声的关键词从阶段二源起后再次成为阶段三的突出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以后,“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中等收入陷阱”“个人所得税”这四个突现热点词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新变化,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前沿与热点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是这一阶段后程最为宏观的社会写实,广泛而深刻的时代背景变动,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分配机制、城乡差距、产业业态等微观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在持续深化。面对从宏观到微观、从国际到国内、已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剧烈波动,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破题的关键和维稳的要素决定了其必然要紧贴时代、紧贴应用,也就决定了当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三大热点前沿:新时代中等收入群体如何精准提质扩容、新发展格局下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意义、中等收入群体与共同富裕。具体来讲就是在双循环战略、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结合城镇化,通过税制改革、分配制度变革、消费补贴等手段来直接或间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缓解居民收入差距,进而壮大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结论和研究展望

(一)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及其延展的Pajek工具,导入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相关领域513篇核心中文文献,绘制了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对应图表,并对这些图表展现的特征、热点前沿及其演进进行了总结和说明,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热度具有典型的时间分异性和局部震荡性,发文量呈现总量上升、局部波动的趋势,特别是随国家政策变化而存在数量上的显著差异。在1992年以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居民收入差距很小,社会分层不显著[44],因此政府和学界尚未专门研究中等收入群体问题。1992-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导致了居民收入出现分层,中等收入群体问题开始得到关注。2003-2012年,伴随中国城乡、区域收入加速分层,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其中的关键要素,其研究量呈剧增态势。2013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转向高质量发展,也伴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陆续完成,建立起一个“橄榄型社会”成为迫切需求[45],相关发文量仍居高不下。

第二,发文作者和机构均呈现集聚性和疏离性相结合的空间地域表征。中等收入群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在两篇以上的作者,虽然有近一半选择了相互合作,但这种合作大多是建立在“校内”“区域内”的集聚性基础之上,尚缺乏跨校、跨地域的合作探讨,整体的疏离性较明显。发文机构也存在类似表征。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北方机构在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发文量、合作度上都是领先南方发文机构的。

第三,本研究通过梳理整合三十年间的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聚类倾向,并伴随年份推移细化深化,从单一的理论性分析向多元的应用性分析偏转,渐趋完善。从内容主题上看,三十年间“中等收入群体”“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等三个关键词是研究的绝对核心与热点。在2013年以前,该领域的研究者侧重于宏观理论的原生性研究,即解读“中等收入群体是什么”;2013年以后,该领域的主要内容开始紧密贴合时代与社会,向应用性偏转,即重点解读“中等收入群体与社会需求”“中等收入群体该怎样扩大”的话题。从内容联系度上看,2013年以前,关键词间耦合程度较弱,但在2013年以后,文章间联系加深,关键词间的联系和衍生密度达到最大,即在承接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加入了最新的变量与要素,该领域研究渐趋完善。

第四,以关键词时区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对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变迁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热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一(1992-2002年)集中在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概念提出及其解读上;阶段二(2003-2012年)开始扩展到中等收入群体特征定义、比重测度、扩容举措、政策耦合等方向上;阶段三(2013年至今)的热点内容持续深化细化,侧重于微观性和应用性分析,紧贴社会和时代性,涵盖了税收领域、消费领域、技术领域、收入分配领域、供需领域等五大领域。通过对相关文献研读与梳理,总结得到当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热点前沿在于:中等收入群体如何精准提质扩容、新发展格局下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意义、中等收入群体与共同富裕等三个方面。

(二)研究展望

在深入剖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时间分异性、主体差异性、内容趋向性、热点变迁性的基础上,研究表明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乃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中等收入群体展开更加精细的深化探究是必要的。正因为相关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长远的重要意义,未来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予以展望。

第一,从研究主体的维度来看,相关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总体仍是疏离的,合作探讨不应拘束于一处,地域隔离、学科界限不应成为现代学术交流的阻碍,为着对民族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高产作者和机构团体应多与初窥门庭的研究者互相交流,知名科研机构也同样需要同普通高校通力协作,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高度融合才能让科研真正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主体在批判吸收前人理论经验的同时应时刻保持时代的敏感性、前瞻性,高屋建瓴,不断为该领域研究引进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注入新动能,注重理论的时效性和对现实解释效能,注重对研究领域特征、演化趋势和热点前沿的把握。

第二,从研究版图的维度来看,相关研究在中等收入群体的价值意义、社会功能、概念界定、测算评估、提质扩容、政策耦合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要注意到,当前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在很大比例上仍限于定性分析,要实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的目标,来自实证定量方面的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其次,由于中等收入群体在概念内涵、衡量标准上是复杂且有争议的,如何随时代变化科学地评估界定中等收入群体也值得关注。此外,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极大的区域异质性,如何与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产生互促作用也还缺乏机制分析;同时“精准扩中”在方法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也仍处于理论探索或初步试验的阶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科技如何助力“扩中”而非“抑中”,这些也是未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接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热点聚类群体
热点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热点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结合热点做演讲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热点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