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舞岭窑陶瓷装饰艺术特色与价值
2023-05-18江华
【摘要】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地处长江下游洞庭湖区域,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址群。羊舞岭窑受湖湘文化、本地诗社文化、民俗文化等影响,出土的瓷器在装饰上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对羊舞岭窑所处地理环境、烧制瓷器种类、器形等进行简要概述,从装饰纹饰中归纳的植物、吉语、文字三种最具特色的纹饰对羊舞岭窑陶瓷装饰艺术特色进行阐述,最后从文化、艺术、商业、传承等视角对羊舞岭窑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羊舞岭窑;陶瓷装饰;特色;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课题《羊舞岭窑陶瓷装饰艺术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SP22YBC148 )阶段性成果。
一、羊舞岭窑概述
羊舞岭窑地处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石笋乡与羊舞岭乡毗邻的丘陵地带,窑址范围涉及龙光桥镇的排楼、杨泗、早禾、高岭及沧水铺的蜈蚣塘、水井坳等地。窑址北距益阳资水约两公里,周边树林、竹林茂密,盛产制瓷所需的高岭土及釉料。同时,窑址区原有一条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得天独厚的水运为陶瓷的输出提供了便利的先天条件,加之丰富的制瓷资源使羊舞岭窑陶瓷得到了长期的繁荣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受景德镇民用青花瓷大量烧造的冲击及河道上游长年泥沙沉淀淤积对下游古河道水运造成的堵塞等方面的影响,始烧于宋代的羊舞岭窑陶瓷在清乾隆年间进入衰落期。
有关“羊舞岭窑”名称的由来学术界存有两种争议,第一种由来为“因地得名”。因羊舞岭窑的主窑场所在地为羊舞岭乡,故学术界用地名来命名。第二种是“因器得名”。有學者在研究羊舞岭窑陶瓷器物纹饰时,发现卷草纹纹饰造型酷似汉字的“羊”字,故将此窑址命名为“羊舞岭窑”。
从现有资料看:羊舞岭窑烧制瓷器有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褐釉瓷,以青白瓷为主,其瓷器的用途基本以日用瓷为主并生产部分外销瓷。羊舞岭窑制瓷的泥土出自本地的高岭土,泥质偏硬,黏性较弱,颜色呈浅白色。从瓷器的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分析,羊舞岭窑有机地融合了南方与北方瓷器的特征,塑造出造型规则、形态多样、装饰丰富、圆形器居多且较少进行雕琢的瓷器。通过已出土的器物特征可看出:早期,器物的制法极其精良,同时坯体比较轻薄,瓷质洁净且较为细致,中后期的器形较为粗犷,采取了极厚实的坯体。器形有盖碗、碟、杯、盘、罐、壶、香炉,器物造型古朴,纹饰粗犷,装饰内容以本土文化及民俗文化为主题,装饰纹饰有植物、文字、山水、花鸟等,技法以抽象与写意表现为主。从烧制方式看,羊舞岭窑与大多数其他窑口类似,窑口多数临山而构建,具备简洁的结构,窑身较短且窄,窑床处铺有沙,自下至上,其坡度较为迟缓,这对控制窑内温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羊舞岭窑的烧制方法包括覆烧和仰烧与支烧以及垒烧四种类型。从瓷器成型制作来看,羊舞岭窑生产的瓷器主要以轮制与模制为主体,拉坯轮制为最多,琢器大多采取分段衔接方式制作而成,衔接处有明显的接痕,这些所采取的成型工艺为各大窑口一般采取的技艺,但羊舞岭窑在其基础之上有所突破。从文化内涵来看,羊舞岭窑陶瓷前期受南宋景德镇窑制瓷工匠南迁影响,其制瓷工艺带有明显的景德镇窑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羊舞岭窑中后期受湖湘文化、诗社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等影响,并将这些本地文化融入陶瓷创作之中。
二、羊舞岭窑陶瓷装饰特色
“装饰”一词在《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也,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指的是对器物表面加以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是文化外化的真实写照。益阳羊舞岭窑地处长江下游洞庭湖区域,历史文化悠久,“其陶瓷装饰深受湖湘文化,益阳本地诗社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及外来景德镇制瓷文化等影响”[1],他们之间相互碰撞、融合为羊舞岭窑制瓷匠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养料,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羊舞岭窑陶瓷装饰风格。
从目前出土的羊舞岭窑陶瓷来看,其装饰纹饰包括如诗歌、姓氏、童谣、福、禄、寿、山水、花鸟、卷草、梅、兰、竹、菊等等,这些纹样即受传统陶瓷装饰纹饰的影响,同时更蕴含着湖湘文化背景下浓浓的地域风及民俗风。具体而言羊舞岭窑陶瓷装饰可划分为植物纹饰、吉语纹饰、文字纹饰等几大类别。
(一)植物纹饰
羊舞岭窑陶瓷纹饰上的植物元素十分丰富,如卷草纹、莲瓣纹、梅、兰、竹、菊等,其中卷草纹是羊舞岭窑陶瓷植物纹饰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纹饰。卷草纹其纹饰来自兰花、荷花、忍冬、牡丹等花草,经艺术处理后外形似“S”形,造型多圆润卷曲,是中国传统植物纹饰之一。与中国传统陶瓷卷草纹饰相比,羊舞岭窑陶瓷上的卷草纹饰堪称“另类”,其卷草纹饰写意概括、洒脱飘逸,看似随意的几笔却蕴含着卷草纹的精髓,同时还将纹饰的外型描绘成近似“羊”字的图案(图1),其造型大气生动,是羊舞岭窑陶瓷装饰中的经典纹饰。
(二)吉语纹饰
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称其为“讨吉利”“讨口彩”,吉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应用,它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未来前途的孜孜追求。吉语纹饰在陶瓷器物之上的运用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常见的吉语纹饰有“福”“禄”“寿”等字样,民间预示着添福添寿之意。与其他窑口传统的书写方式不同的是,羊舞岭窑陶瓷上的“福”“禄”“寿”吉语纹饰书写简洁大气,且每个文字外面被圆环围住,这种看似随性的圆环却给简单的文字带来了极强的设计感及装饰性,同时符号化特征也极为明显,如福寿双全罐(图2)。其次,羊舞岭窑陶瓷吉语纹饰增添了许多民俗味,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如清早期青花添丁进“筷笼”(图3)。添丁进“筷笼”与其他窑口设计的“筷笼”器形及装饰极为不同,此“筷笼”为香炉口,口沿下向外凸起形似香炉的腹部,从整个器型来看如同一个香炉放置于一个圆柱之上,两者结合巧妙不突兀。纹饰上在器型中部用青花料书写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添丁进”三字,其寓意与器型上部的香炉造型相呼应,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保佑家中人丁兴旺,添儿添女。
(三)文字纹饰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它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字作为纹饰与陶瓷相结合由来已久,如唐代长沙窑及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等窑口均有使用文字在陶瓷上进行装饰。常见的文字纹饰有诗、词、曲、赋、歌等,它与陶瓷的结合为陶瓷赋予了浓厚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为陶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新的视角。受湖湘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等影响的羊舞岭窑,用文字在陶瓷上进行装饰与其他窑口有着相似的地方,如与长沙铜官窑相比,羊舞岭窑与长沙窑都喜爱将诗歌作为装饰元素抒写于陶瓷器物之上。但与其他窑口不同的是,羊舞岭窑除了用诗、词、歌等装饰陶瓷外,还运用了童谣、姓氏以及反映民俗文化的打油诗等来装点陶瓷,如打油诗“兹坛内中好放花,几多小姐都爱他,年纪只有十七八,要吃果子自己拿”,而这种用童谣、姓氏、打油诗等来作为陶瓷装饰元素在其他窑口烧制的瓷器装饰中是十分罕见的。
三、羊舞岭窑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 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2]。湖南益阳羊舞岭窑是一处颇具规模的民间窑址群,它极具特色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首先作为湖南地区主流文化的湖湘文化,在奔流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它不仅孕育了湖南人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湖湘精神,同时这种文化也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湖湘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之中,其中也包括陶瓷制瓷业,如长沙的铜官窑、岳阳的岳州窑等等,而地处长江下游洞庭湖区域的羊舞岭窑也无例外。羊舞岭窑的陶瓷工匠们深受湖湘文化精神的洗礼及影响,他们将诗歌、书法等融入陶瓷装饰之中,这些都是对湖湘文化内涵的有力展现。其次,从宋代开始湖南地区零星出现了一些诗社,经过不断的发展,益阳地区成为诗社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聚集之地,而羊舞岭窑陶工们擅于借用格言诗词、歌谣等来对陶瓷表面进行装饰,这对益阳诗社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第三,羊舞岭窑陶瓷器物上也擅于用打油诗来进行装饰,如“一阵好风何处起,广寒吹送桂香来”等等,这些对益阳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了非凡的价值。最后,羊舞岭窑以烧制供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日用瓷为主,如罐、壶、香爐、盘、杯、盏以及形态各异的碗等等,这些瓷器深受老百姓喜爱,这对研究当时老百姓的饮食文化及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价值
羊舞岭窑始烧于宋代,止于清代早期,历时600余年。“根据羊舞岭窑烧制瓷器的工艺特点,可将其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年代大致在宋元之间,烧制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晚期的年代大致在明至清初,以烧制青花瓷为主”[3]。从目前羊舞岭窑所出土的瓷器看,“羊舞岭窑早期陶瓷在产品形态、装烧方法、装饰纹样等与景德镇窑青白瓷极其相似”[4],部分青瓷有仿龙泉窑及官窑痕迹,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羊舞岭窑在晚期逐渐将地方文化融入瓷器制作中,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从纹饰内容看,羊舞岭窑与其他窑口不同,它不以传统山水景色为主,而是将赋有地方民俗文化且喜闻乐见的打油诗、童谣、姓氏等内容融入瓷器的装饰之中,这些大胆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极具艺术价值;从瓷器的制作看,羊舞岭窑部分陶瓷产品的制作方式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如壶分两次拉胚,采用上下分段式制作,瓷器表面呈现接胚痕迹,虽瓷器表面略显粗糙,但造型与瓷器质地却饱含古朴自然之风;从纹饰的绘画风格看,羊舞岭窑工匠们将纹饰高度概括,化繁为简,呈现出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灵动飘逸的陶瓷绘画之风。
(三)商业价值
羊舞岭窑是长江中下游湖南地区一个重要窑口,其商业价值不言而喻,但因诸多方面的原因使羊舞岭窑的商业价值并未有效凸显。目前来看,益阳羊舞岭窑与同处于洞庭湖畔的长沙铜官窑相比,在开发力度、政府支持、媒体推广、资金注入等方面却相差甚远,但同时也庆幸的是我们可从铜官窑的商业推广模式中吸取成功经验并合理运用于羊舞岭窑的推广之中,并以此带动其商业价值。具体而言,以羊舞岭窑遗址为核心,建设文化旅游度假区及文化体验区。政府牵头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建立各类博物馆、艺术馆、民俗馆、陶艺馆、陶艺街等,同时加大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省内外陶艺家、工艺美术师、小型陶瓷生产企业、手工艺人、民宿老板等进驻此区域,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陶艺创作、陶瓷生产、实践教学等融为一体,“逐步形成陶瓷文化教育、陶瓷工艺观光、古窑遗址探访、民俗风情体验、陶瓷手工艺品购物等旅游亮点”[5],极力打造羊舞岭窑陶瓷文化旅游品牌,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传承价值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羊舞岭窑作为湖南省内已知最大的古窑场,其陶瓷工艺的独特性、纹饰的装饰性、纹饰内容的民俗性及地域性等,其背后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巨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并进行有效传承。传承不能只有“传”,而忽略了“承”,“传”和“承”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传承并非是指原封不动的模仿、复制,而是站在前人的基础将传统之元素、精神等进行提炼并通过某种媒介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点滴之中,而这种有效的活态传承才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及人们的需求。如利用羊舞岭窑陶瓷文创产品来进行活态传承,具体可从羊舞岭窑器型元素中提取陶瓷外造型,或者将羊舞岭窑陶瓷装饰元素中的植物元素如卷草纹、莲瓣纹、梅花纹、花卉纹等纹饰进行提取,将提取的图形通过简化、变形等方式设计成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书签样式;可将羊舞岭窑装饰纹饰中极具代表性的形似“羊”字的图案,通过强化、旋转、变形等方式运用于文化袋、笔记本、签字笔、笔筒等文创产品中;还可将羊舞岭窑陶瓷装饰元素中的吉语元素作为切入点,在保留字样原貌的同时通过拆分、重组等形式将重构元素运用于手机壳、首饰、胶带、手帕、扑克牌等方面。
四、结语
羊舞岭窑陶瓷纹饰种类较多,其中部分纹饰受中国传统陶瓷纹饰的影响,如传统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这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及传统审美的继承;同时,也有蕴含着湖湘文化背景下浓浓地域风及民俗风的陶瓷纹饰,如童谣、姓氏、打油诗等,而这些是本地文化在陶瓷装饰上的一种外化与创新。羊舞岭窑陶瓷历经千年窑火淬炼,背后的文化、艺术、商业、传承等价值不可估量,如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如何有效的传承好属于湖湘人民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需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拓展。
参考文献:
[1]江华.益阳羊舞岭窑陶瓷装饰元素文化内涵探析[J].大观,2021.
[2]李巍,任晨.文化产业的功能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2010,(14).
[3]周世荣.湖湘陶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66-276.
[4]杨宁波.景德镇窑业工匠入湘的新证据——湖南益阳羊舞岭窑的考古发掘及收获[N].中国文物报,2014-8-29.
[5]文卫民,吴琪,童献文.“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沙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湖南包装,2017,(32).
作者简介:
江华,男,汉族,博士,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雕塑与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