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智慧、 担当 : 小人物的成长与蜕变
2023-05-18王倩
【摘要】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作为红色曲目,以小说《骡子和金子》故事内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想象、合理创作。在融入诸多要素的基础上,以歌舞剧的形式将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苏区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是继“红色三部曲”后赣南红色文化的又一经典力作。
【关键词】《一个人的长征》;小人物;冲突;升华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7
在赣南这片红色大地上,导演张曼君用赣南采茶歌舞艺术为观众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红色故事。《一个人的长征》是张曼君导演继“红色三部曲”后执导的又一部红色题材大戏。它取材于赣南,由全国著名剧作家盛和煜先生根据小说《骡子和金子》改编,主人公骡子由“梅花奖”得主、著名赣南采茶戏演员杨俊老师扮演。
《一个人的长征》以赣南烽火连绵的革命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为核心人物展开叙述。剧中以《湘江突围》《骡子回家》《马夫救美》《黎平篝火》 《遵义遇险》《泸定行乞》和《草地红星》七个篇章为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再现了赣南大地上辉煌的革命历史,歌颂了革命年代中伟大的军民情谊。该剧通过对骡子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塑造,讴歌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剧中,杨俊扮演的是一位讲信用、重情义的赣南客家人物形象。他所塑造的骡子是一个马夫,他和他的大黑骡子被苏区中央银行的马队雇佣。在为红军护送金子的过程中,他心爱的大黑骡子被炸死。面对巨额黄金,骡子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斗争,毅然踏上追赶红军部队的路程。他克服重重困难与阻碍,用行动诠释信誉,用生命践行信仰,完成了从信守诺言到追寻信仰的蜕变,从一个普通百姓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最终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完成了个人的超越与升华。
一、思想碰撞出成长
这是一个关于小人物成长的故事,其中主人公骡子和花姑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現了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在新旧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得以实现的。剧中代表传统和革命的两类人物不断交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碰撞,代表传统的小人物意识开始发生转变,最终实现成长与蜕变。
(一)蕴含在人物对话中的思想触碰
剧中的两位女性形象,一位是骡子的未婚妻花姑,另外一位是湘军古团长之女古玉洁。两位女性形象成了那个革命时代的两类典型女性人物的代表。以花姑为代表的是赣南这片土地上朴实的客家女性,她们内柔外刚、淳朴善良、贤惠持家、孝顺公婆,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自己的丈夫;而团长之女古玉洁则是革命年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热血女青年的代表,她们有信仰、有追求,渴望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她们与骡子的对话中,可以分别看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特点。花姑与骡子的对话,很多都是以家常琐事为主。比如在第二个篇章《骡子回家》中,当骡子回来,花姑看着骡子脏掉的棉袍子,讲到“要看郎的妻,先看郎的衣,你脏成这样,人家以为我是个邋遢婆”。很平凡的一个生活情景,却将客家女性贤惠淳朴的一面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当花姑看到骡子藏在衣服里的金子时,第一反应就是骡子的爹爹有救了。这里花姑与骡子并未成亲,但是她已然把自己当作了骡子的媳妇,把骡子的爹爹当作了自己的公公。骡子外出运盐时,她帮骡子挑起生活的重担,孝顺自己未来的公婆,这正是客家女性朴实善良的体现。而古玉洁与骡子的对话则不同,她身为团长之女,从小养尊处优,在大学接触到共产党之后,认定它是美好而浪漫的,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道路中。因此,古玉洁更多的是向骡子谈理想和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向往。她误把骡子当作红军的师长,把骡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与追求的寄托,向其诉说自己的向往和憧憬,并渴望得到回应。这正是那个年代进步的热血女青所具有的普遍特质,热情而又浪漫。除了对话的内容有所不同,二人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区别。花姑是客家传统女性的代表,因此她的语言念白很多都带有客家方言的韵味,并且带有小人物独有的语言风格;而古玉洁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其语言则更加文雅与书面化。两个女性角色截然不同的形象,其实也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代表。骡子与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交锋,其实是新旧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碰撞中,花姑由一个只知道结婚、丈夫和家庭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与骡子并肩战斗的合作者,最终成了帮助骡子信守诺言的坚实后盾。
(二)隐藏在阶级差异下的革命初衷
剧中的主要正面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玉洁和邱排长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者;另一类是以骡子和花姑为主要代表的民间小人物。两类人物的革命初衷完全不同,前者是出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且这一初衷矢志不渝、历久弥坚;而后者最初仅仅是出于客家人骨子里的忠诚与守信,且最初的骡子并不具备革命意识,甚至对于革命毫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花姑更是如此,这与小人物的小农意识是分不开的。骡子为了二十块大洋走进革命队伍,二人的心里更多的是关于生存和生活的考虑,即如何在那个年代生存下来。如何能够更好地生活,是当时赣南大地上无数个“骡子”与“花姑”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共产主义”“革命情操”相比,“娶个老婆,生个娃娃,过好日子”显然是更加现实且接地气的。
剧中的主要男性角色是骡子和红军排长邱明亮,这两位男性形象同样也是两类男性人物的典型代表。以骡子为代表的是革命时期的青年农民,邱明亮则是无数进步的革命战士的典型代表,坚毅从容,与群众密切相连。在剧中,骡子和邱明亮有大量的对手戏,从一开始的“不对付”到后来的相互扶持,再到最后邱排长为骡子而牺牲,骡子正是在邱排长的影响下一步一步发生了转变。在最后一个篇章《草地红星》中,邱排长与骡子有关于赣南采茶调的一个争辩,同样是传统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睄妹子》,邱排长唱的是改编后的,跟着“红军干革命”,而骡子则纠正他应该是“睄妹子”,最终骡子妥协说:“干革命就干革命嘛,你比老子还犟……”两人在这里的争辩,也暗示着骡子的思想已经受到邱排长的影响,思想意识在逐渐升华。在邱排长陷入沼泽牺牲后,这个升华达到高潮,此时骡子完成了由遵守诺言到坚守信仰的转变,由一个追求温饱的青年农民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
二、戏剧冲突中完成蜕变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赖于戏剧冲突。戏剧的冲突有外部的,也有内在的,二者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是共同为艺术作品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都使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性。骡子是千千万万个民间小人物的代表,他们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组建自己的家庭、传宗接代、过日子。可是与其他民间小人物群体不同的是,骡子有了特殊的经历,促使他发生转变,开始走向了不同于其他小人物的道路。
(一)精彩的内部冲突
缘于偶然的事件,为了做工抵账,骡子作为马夫走进了革命的队伍。在与红军战士一起护送金子的过程中,红军弟兄们为保护骡子而牺牲。这是骡子第一次真正作为参与者接触到革命,也是他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的开端。此时骡子的内心和思想已经开始有了变化,产生了第一次思想升华,但他自己还未察觉。尔后,大黑骡子受惊挣脱缰绳,却被炸弹炸死。骡子发现运送的铁皮箱里的金条,此时开始有了意识上的自我思想对抗,通过一段唱段来展现了骡子内心的复杂纠结。一方面是自己的大黑骡子在帮红军运送物资时被炸死,无人赔偿,自己的工钱也还没有拿到,拿走金子,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这些金条是红军的,炸死黑骡子的是国民党”,客家人崇尚忠义、朴实忠诚的意识不允许他把红军的金条占为己有,最终决定继续信守承诺。“桥归桥来路归路 两码事情要分开”,继续保护金条,还给红军,此时骡子再次升华。这是其内心冲突的具体体现。
(二)丰富的外部冲突
此外,在内部冲突以外,他还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影响。面对爹爹被捕,骡子选择自首来换回爹爹;在遵义,遇到花姑喜欢的银簪子,身为“结婚狂”的骡子即使冒着惹花姑生气的风险,也拒绝用金子来买;被王火彪捉住时,面对花姑和金子的抉择,他机智支走花姑,成功保卫金子;在泸定,面对生死抉择,他仍然选择守护金子。此时的骡子对于革命仍然是处于懵懂阶段,这时候的骡子与其说具有“革命精神”,倒不如说是具有“契约精神”,面对亲情、爱情和生死考验时的抉择,更多的是出于对诺言的信守。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外部冲突成为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重要力量。
在层层冲突中,骡子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最终走向了寻找革命、追求革命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邱排长所代表的革命力量潜移默化地促使骡子一步步认识革命、走进革命,在帮助他实现个人成长、完成自我超越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最后邱排长为了他而牺牲时,骡子的革命意识得到最终觉醒,完成了由遵守诺言到坚守信仰的转变。此刻他所实现的思想超越,完成了人物加入革命道路的最终升华。
三、艺术手法的烘托
本剧中小人物的自我超越与升华,艺术手法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新腔和传统曲牌的交织,赋予不同角色以不同的特性。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唱,实则为采茶戏与新音乐所代表的新旧思想与势力之间的碰撞。其中的小人物在碰撞中不断呼应信仰,实现自我的超越和灵魂的升华。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唱融合
采茶歌是采茶戏的胚胎,歌唱性是采茶戲声腔的一大特点。张曼君主张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不能丢掉歌唱性,不能走古典戏曲那种声腔路子。[1]这一点在张曼君导演的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她大胆地融合歌剧、音乐剧的唱法和特点,使赣南采茶戏焕发出新的时代特点。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更多的是歌剧中吸收和融合戏曲的元素,而《一个人的长征》反其道而行。例如,代表新生势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古玉洁和革命战士邱排长的唱腔,采用了新腔的唱法;而作为传统女性代表的花姑,其演唱方式则以大余山歌为主。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还加入了山歌伴唱,烘托氛围;赣南本土草根代表人物骡子的唱腔以传统赣南采茶戏的曲牌为主,整部戏更是以曲牌《喂是喂》为线,将情感串联起来。《喂是喂》原是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睄妹子》中的经典曲牌,是米童在去妹子家路上所演唱的,所展现的是米童要与妹子共度元宵佳节的兴奋与期待。这里将原曲牌“两步走来喂是喂,往前走呀哟衣哟”改为“大步走来喂是喂,朝前走呀哟衣哟”[2],这里延续了《喂是喂》原本情感的表达作用,有骡子对花姑的思念。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革命豪情,每一次的唱响,都是骡子对于革命的靠拢。在一次次《喂是喂》中,骡子完成了由一个信守“一诺千金”的诺言到坚守革命信仰的转变;在一次次的事件与冲突中,骡子终于走进了革命队伍,完成了从小人物的“小农思想”到革命者家国情怀的蜕变,实现了最终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二)人偶同台的舞美设计
革命题材作品在中国歌剧独立创作的几十年中始终繁荣,除精彩的故事内容和生动的舞台表演外,也离不开独特的舞美设计。久而久之,这一类型作品的舞美创作在视觉层面就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即大气恢宏、写实具象。[3]《一个人的长征》的舞美设计,同样也吸收和借鉴了歌剧的写实性特点。如骡子的大黑骡子和古玉洁的红鬃马,不再以传统戏曲中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动物的存在。采用人偶同台的方式,用演员来扮演动物角色,用皮影道具表现传统戏曲中的马鞭,并且还为这两个角色设计了精彩的舞蹈和形体动作。[4]立体感更加强烈,更具写实性。此外,该剧在呈现夜晚效果时,使用了月亮、星星、小树这样的道具,梦幻浪漫,引人遐想。该剧将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戏剧的写实性充分结合,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舞美效果,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别致新颖的舞台视觉效果。
(三)身份认同心理完成小人物形象构建
拉康早在1936年就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婴儿在问世时,是一种没有主客之分和物我之分的“理念我”,婴儿与自己镜像的认同,让其从“无自我”到“自我”形成的阶段,同时“理念我”通过镜像阶段过渡到“镜像我”,形成了“想象界”。之后在俄狄浦斯情结阶段,随着“自我”主体牺牲欲望,完成“二次同化”。此时,主体开始形成“超我”,进入“象征界”。在这个阶段,“镜像我”也开始向“社会我”过渡,最终形成“理念我”“镜像我”和“社会我”的统一。[5]605-618
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剧中的骡子、花姑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客家百姓,但是在那个战争年代,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毫不起眼的平凡百姓支撑起了我军的大后方,他们出人、出物,共赴国难,为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在战火中,牺牲自我欲望,完成“超我”,最终达到“理念我”“镜像我”和“社会我”的统一。而对于观众来讲,正是因为这些小人物足够平凡和普通,他们“接地气”,有着每个普通人都有的欲望,所以觀众能够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找到情感共振,获得心理认同。因此,即使这样的时代背景距离观众较远,观众仍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找到“镜像我”。这个时候,舞台上的骡子、花姑就不再只是戏中的人物,而是观众“理念我”的镜像。那么当舞台上的“镜像我”与作为观众的“理念我”达成统一后,观众的身份认同心理就会发挥作用,小人物的形象构建由此完成。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谈道:“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6]15写词如此,写戏剧也是如此。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要看它的境界达到了什么高度,有了境界,作品自然显得格调高。艺术作品也是如此,艺术作品的创作如果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达成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思想内涵,达到相当的境界。《一个人的长征》以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映射了以骡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赣南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蜕变。以小见大,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军民情谊,讴歌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可以说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谢礼.革故鼎新 传承发展——浅谈张曼君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革新[J].影剧新作,2018,(04):193-197.
[2]刘飞.行走的信仰—— 《一个人的长征》观感之三:退一进二的守创之智[EB/OL].https://mp.weixin.qq.com/s/BiP1jTySIReBIFh4iuK3lQ,2021-04-27.
[3]安冉.致敬伟大的牺牲:原创歌剧《沂蒙山》剧评[J].四川戏剧,2020,(08):147-149.
[4]林莉.一诺重千金!著名导演张曼君倾情讲述红色寓言故事[EB/OL].https://mp.weixin.qq.com/s/a0NHY9y09cjD-6FxkA1HrQ,2021-05-06.
[5]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05-618.
[6]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倩,女,汉族,山东泰安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曲专业,研究方向:戏曲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