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研究

2023-05-18金瑞华孙继伟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宁夏

金瑞华 孙继伟

【摘要】民间文学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民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它真实地展现了民众的生活面貌、思维情感和理想愿望。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的50篇地方传说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点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展现了其作为宁夏各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蕴含着当地民众真实的历史文化观念和精神意志。宁夏地方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当地各民族民众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还宣扬教化人们要内心向善,富含着“做好事得好报”的朴素道德标准,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宁夏;民间地方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4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6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研究——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749002)。

一、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的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包含50篇地方传说,这50篇地方传说以“水——山——城市——建筑景观——树木”的顺序展开,涉水的传说14篇,涉山的传说7篇,涉城市的传说10篇,涉建筑景观的传说16篇,涉树木的传说3篇。这些传说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宁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塞上之水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共有14篇涉水的传说,包括《十二仙女富宁夏》《黄河的传说》《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黄河改道》《白马拉缰唐徕渠》《红河》《昊王渠》《余丁渠的传说》《甜水泉》《七十二连湖的传说》《黑马泉》《红井子和苦生湾的传说》《马踏井》《陕西庙的小井》。

内容上主要是讲述宁夏水的由来和宁夏人民改造自然。第一部分以神话中的人物用神力为宁夏地区开辟水源为书写内容,比如在《十二仙女富寧夏》中因为宁夏地区的干涸,十二仙女向王母求情,“王母用手从西往东划了一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河,就是现在的黄河”并派遣三位神仙到西夏发水;在《七十二连湖的传说》《马踏井》中仙女、神马都以经天纬地的神通为宁夏带来了珍惜宝贵的水源。

宁夏地方传说中关于水的第二部分亦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描写宁夏人民对抗神灵、自然,为了水源和生存奋斗不息。在《黄河的传说》中尔德老汉以黄瓜和宝剑将黄河改道,开辟了宁夏平原,使得黄河两岸的百姓有了安定富饶的栖身之所;而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张秀才只身上告京城,请来张天师斩龙王,最终使得黄河改道,灵州再度复兴;《红河》中的王财东无意中破坏了泾河老龙之子的尸体,使得红河一改干涸的情状;《甜水泉》中红城水的百姓在王母残忍抛弃后没有屈服于命运的不公,而是重整旗鼓再开水源;《黄河改道》《白马拉缰唐徕渠》《昊王渠》中唐王、李元昊、康熙三位君主带领百姓对抗自然带来的灾难,以集中的皇权发动庞大的人力开渠挖道,多次平定了宁夏水患;《余丁渠的传说》中的余老汉如同移山的愚公一般,子子孙孙倾心于引黄开渠,最终成功开辟了余丁渠,解决了余丁地区百姓缺水的状态。这些传说都表现了宁夏人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没有屈服,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勇抗争。

由于宁夏山区缺水,而银川平原水源充足的地域性特征,宁夏地区的人口大都聚集在银川平原。受认知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里的百姓将水源的来历赋予了神话色彩,在神话加工之下凸显了宁夏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英勇对抗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而这些经过神话加工的传说也在不断鼓舞着后来者团结协作、共甘共苦,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世世代代人民的披荆斩棘之下打造出了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

(二)巍峨之山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共有涉山的传说7篇,包括《贺兰山的传说》《贺兰山大金库的传说》《六盘山》《鹿攀山》《须弥山的传说》《石嘴山的由来》《青铜峡和牛头山》。这7篇作品以山脉的由来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宁夏地区山脉隔断水患的基本作用。《贺兰山的传说》中被牧民养大的赫勒为了向破坏草原的魔神复仇,在搏斗之后化身为巍峨的贺兰山,阻挡住了北方的灾害;《六盘山》中人族英雄天胆斩杀恶龙,将恶龙尸体化为六盘山截断了泛滥的黄河,消除了水灾;《青铜峡和牛头山》中大禹制服了洪水并以金牛镇压水患;《鹿攀山》中杨四郎跟随梅花鹿走出了一条通途,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宁夏的山为宁夏抵挡住了北方的风沙,截断了水患,为山脚下带来了充足的降水、草场,这些山脉巍峨雄壮,气势磅礴,塑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特色地域,在地域内的原住民与历代王朝的外来开发者不断融合,不断制造着民族的新鲜血液。最终在慢慢壮大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之下,山脉的开发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同时打通了与外界的交流通道,促进了地区之间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三)沧海之城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共有涉城市的传说10篇,包括《汝箕沟》《银川凤凰城》《挖城开渠》《固原城的传说》《古雁城》《青铜峡和牛头山》《穷八站的来历》《永不冻的青马圈》《沙坡头与桂王城》《昊王城的传说》。这些传说内容上多为宁夏地区城市的由来为主,在《银川凤凰城》中凤凰姐妹七人引水建城,打造出了塞上江南;《固原城的传说》中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向世人展现了其神机妙算;《古雁城》中大雁衔旗为百姓寻得以安身之所;《穷八站的来历》《永不冻的青马圈》中康熙、霜神爷感叹时艰为地方排忧解难。

宁夏的古城极具历史厚重感,宁夏的开发最早要追溯到秦朝。沧海桑田,两千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人来人往花开花落,唯留古城屹立依旧见证着无数王朝更迭、病木生春,李世民、李元昊、杨家将、康熙等等在历史上留下过重彩一笔的人杰为这些古城平添许多传奇,在岁月的发酵下愈发醇厚,这些古城就如同一座座丰碑,向世人颂唱着文明的赞歌。

(四)存世之景

建筑是文明的写实,文明是建筑的写意,建筑是生活的显照,建筑是时代的剪影。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共有涉建筑景观的传说16篇,包括《戏凤井》《聚宝盆》《威武的须弥二佛》《白马庙原》《西塔的传说》《铁牛与海宝塔》《镇河塔的传说》《一百零八塔》《固原大寺飞云南》 《羚羊打角》《清真寺的宝窗》《昊王坟的传说》《和尚坟与拱北》《北塔的拱北》《玉皇阁》《丰收碑》。这些传说在内容上比较丰富,主题众多,既有《西塔的传说》《铁牛与海宝塔》《镇河塔的传说》《一百零八塔》这类用于治水功能为主的建筑;也有《固原大寺飞云南》《羚羊打角》《清真寺的宝窗》《和尚坟与拱北》《北塔的拱北》这类民族特色的建筑;也有《昊王坟的传说》 《玉皇阁》《丰收碑》这类极具神话特色的建筑景观。

这些建筑功能各具特色,又颇具人文气息。因宁夏独特的战略位置,宁夏自古便是民族交融的桥头堡。这里曾是秦汉对抗匈奴的最前沿,这里曾是宋夏互通有无的商业集市,这里曾是清末国家版图稳定的关键,这里曾经风云汇聚,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善之木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共有涉树木的传说3篇,包括《焦树》《四棵树的传说》《两片松林》。这3篇传说主要体现的是教育功能,即借树木来传达向真、向善、向美的社会美德,《焦树》中的善良姑娘、《四棵树的传说》中的黑心财主、《两片松林》中的来宝,他们有的是纯朴善良的百姓,因善而美;有的是恶事做尽的财主,因恶而丑。这三篇传说以正反两种视角来告诫人们应多行善事,不可心生恶念。

二、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的特点

宁夏地方传说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自秦以来便是重要的王朝版图,宁夏地区的开发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的兴盛,所以宁夏地方传说独具特色,其主要特点共有三个方面:地域性、抗争性、教育性。

(一)此方只应塞上有的地域性

宁夏地方传说深深根植于宁夏地方的地域特点,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但在局部——银川平原却因黄河的流经而水源充足,土地富饶。银川平原依水建城、依水聚居,又因为地处黄土高原交通不便,且物产匮乏,所以水是宁夏人民唯一的依靠。对于水,宁夏人一方面感激它带来的活力与生命,另一方面又恐惧着水带来的灾害,这种感情充分表现在14篇涉水的传说中。而这种感情根源于宁夏地区独特的干旱气候、稀少降水而又落差较大的地势、河流易汇集且流速快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色造就了大漠水乡并存的塞上江南,也导致了矛盾的情感。

宁夏的黄河九曲十八弯,这是由于地势落差大而山脉连绵共同导致的。巍峨的贺兰山与六盘山截断了水患,创造九曲十八弯的同时削弱了黄河水流的流速,在削弱黄河水患威力的同时为宁夏人带来了大量的冲积平原,并且由于山脉的存在形成了地形雨,在山脉两边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沙漠草原对比。宁夏人民对于山脉是感激的,山水相依为宁夏带来了聚居的客观条件,也孕育了这方文明,成了宁夏地方传说的素材宝库。

而宁夏的城市、建筑也以山水为基调,城依水而建,城依山而建,即符合聚居的条件,也符合战略防卫的要求。這些古城、建筑历史悠久,兼具自然、人文双重景观特色,在传说中这些古城、建筑被赋予了神话、传奇色彩,极具魅力。

同时,由于宁夏处于文化交流的中心,宁夏的民间故事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的熏陶渐染,使其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争性

宁夏自古便是边防苦寒之地,春秋时便有北狄之说,自封建王朝起这里都是边军驻扎和流放之所,唐朝诗人刘长卿《平蕃曲(其二)》有言:“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环境恶劣可见一般。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地势落差大,黄河流速快,虽有山脉阻挡削弱,但灾害仍然频发,且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造成了宁夏旱涝灾害无规律、伤害大的特点,而这些灾害在人民祈求神灵后依然肆虐,使得宁夏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奋起抗争。《黄河的传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改道》等传说都表达了人民对抗自然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余丁渠的传说》《甜水泉》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缺水的困境之中发挥聪明才智,引流、挖井、开渠,在黄河水系自然河道的基础上逐步打造出福泽千里的平原灌溉体系。塞上江南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人民的劳动结晶,是宁夏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抗和与命运对赌的成果。

(三)但见丹诚赤如血的教育性

宁夏地方传说多传递“真、善、美”,具有教育人积极向善的功能,在有关树的三篇传说中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劝诫人们要生善心、行善事。

《和尚坟与拱北》中两个民族交流过程中体现的友谊引人长叹,在宣扬诚实守信美德的同时告诫人们要尊重民族习俗、以和为贵;宁夏地方少数民族领袖马化龙抢救失火的汉人寺庙也是在体现,无论什么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都同饮一河水,都是一家人的中华民族大同精神。宁夏地方传说中为非作歹的财主、土匪、恶霸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以反例警示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标准,与之相对的便是“善小亦为之”的劳动人民,他们朴素低调却也十分幸福,往往可以化险为夷,因祸得福。

三、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的价值

宁夏民间地方传说是了解宁夏民间文化,探寻民族共同记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宝贵材料,深层探索和挖掘传说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有着巨大意义。

(一)文化价值

宁夏民间地方传说展现了宁夏历史渊源,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传说具有传奇性、趣味性和流传性,例如,凤凰城(银川)、古雁城(固原)等城市的传说为宁夏增加了文化底蕴与神话色彩。宁夏民间地方传说记载了当地的民族风情,展现了宁夏历史文化的变迁,民众将身边的山水建筑赋予神秘幻想,并把自己对脚下土地的爱注于传说中,将其流传并演变于民间,为宁夏当地文化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传奇感。

对于相关传说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本地文化面貌,发扬本地文化特色,提高了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宁夏文化的弘扬。

(二)文学意义

民间文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色。推动宁夏民间传说的流传,可以让民间传说进入更多民众的视野,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传承宁夏民间传说,使其注入活力与生命力,进而促进宁夏民间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宁夏民间地方传说涉及了多民族的共同奋斗和各民族的深厚友谊,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与民族交融,作为人类共同的口承文学,传说的流传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创造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文旅发展

以宁夏为基点,以宁夏民间地方传说为切口,探索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新发展。通过民间传说对各景点进行精神上的濡染,促使游客对各景点文化内涵的好奇与挖掘,再配合历史史实的宣传,可以提升人们对各景点的认知。将民间故事和旅游结合起来,讲好宁夏民间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宁夏民间故事的影响力,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四、结语

传说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和熟悉的审美方式,也是最为便利的文学活动形式。宁夏世代延续下来的传说为当地人耳熟能详,这些传说释放出了强大的感化能量。宁夏民间地方传说里劳动人民的斗争与反抗,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呈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向往、道德准则和價值取向。

宁夏地方传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学宝库,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地方文化的土壤。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宁夏民间地方传说中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民族血脉还有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姜彬.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9.

[4]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

金瑞华,宁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孙继伟,宁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宁夏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宁夏
宁夏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塞上江南”宁夏川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