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地域影像探索共同体叙事新范式

2023-05-18顾亚奇

综艺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津门纪录片中华民族

顾亚奇

一方面,一地一景、五彩缤纷的地理人文,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影像奇观内蕴的思想观念、价值谱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纽带

中国之为中国,山川风物、民族风俗、历史遗迹、人物轶事,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为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标识。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既世代沿袭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近期,《南阳史话》《津门往事》《大运河》《大泰山》等纪实作品接续播出,展现了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以影像叙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文明之光穿越时空照耀当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名言,朱光潜曾如此阐释:“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不管多么年深月久,当历史再次被表达时,实际上是又一次与当下对话。笔者参与策划并担任总撰稿的四集纪录片《南阳史话》,选取张仲景心怀苍生、范仲淹忧乐天下、诸葛亮鞠躬尽瘁等名人故事,意在以史为镜,以古圣先贤为范,启发今天的党员干部如何践行“忠诚、干净、担当”。《津门往事》以一个城市的历史折射百年中国,让冰冷的历史文物有了生命的温度。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抗日救亡、天津解放,作品以大量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连接历史与当下,打开近代中国风雨兼程、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长卷,观众的“历史自觉”与“道路自信”油然而生。对于当下的纪录片工作者而言,历史题材创作绝非机械地再现历史原貌,简单地复刻历史现场,而是要立足当下,重新审视、解读并表达历史。

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历史由“人”构成,也由“人”书写,被书写的既有“英雄”,也有“人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都有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国家发展的“先锋”人物。《津门往事》中出现105位历史人物,包括严复、梁启超、周恩来等。导演祖光特别强调,在茫茫历史中去发现、挖掘具有当下性的价值、意义,才能打通历史与现实融通的壁障,“英雄叙事”回归人性化、个性化才有生命力。《津门往事》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从现实故事和人物出发推动叙事,历史人物因为细节得以具象化、立体化。对于“历史”的理解,法国年鉴学派提供了另一条途径,即历史不只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全面的历史”。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所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均是纪录片当仁不让的主角。无论是《这里是香港》《巴扎》《阿尔泰山》中对生长于斯、情系于斯的普通人故事的抒写,还是《大运河》这类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纪录片中“人”的登场、京杭运河与沿线人民的关联,皆见证了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生命历程,成就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地域的,更是中国的。幅员辽阔的中国,地区之间文化形态存在差异,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汉文化、关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在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看来,地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关系,“多元”指众多民族、地方和民间文化小传统,涉及特定地域的历史遗迹、生产生活方式、民风俚俗、文艺形态等,“一体”则是指“大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大传统”,简言之,“一体”即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方面,一地一景、五彩缤纷的地理人文,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大片”视听体验令观众美不胜收、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影像奇观内蕴的思想观念、价值谱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西泠印社》缓缓道出因金石篆刻闻名的“天下第一名社”的君子之风;《大河之北》描摹浓缩的“国家地理读本”,将35亿年的沧海桑田化为传奇;《大泰山》则再一次提示人们,在恢宏磅礴的景、物、人、事之下,泰山早已化为“国泰民安”的文化标识与精神图腾,引领观众一起进行文化身份的集体指认。

大国之大,有赖于地域文化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竞放异彩的地域文化,像一把把钥匙渐次破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地域纪实影像以高质量视听语言彰显历史、地理、人文特色,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地域文化的广度,焕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光芒,不断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影像美学新范式。

猜你喜欢

津门纪录片中华民族
名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春华秋实出津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推进生态治理 清水畅流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