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发电技术要点及改进对策
2023-05-17国家电投集团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石耀中
国家电投集团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 石耀中
1 引言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选择可再生的太阳能进行发电,不会消耗化石能源,也不会排放其他污染物,对于生态环境较为友好。光伏并网发电有别于离网光伏发电,可以精简储能环节,基于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系统,更加高效利用太阳能能源,并联合使用集中管控技术、逆变器并联技术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资源,起到补偿无功、削峰、接收调度指令等功能优势。因此,大力推行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应用实施是必然选择。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并非一成不变的,正处于持续升级优化的状态,可以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优势
2.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一项新生产物,极大地缓解了电力系统运行负荷,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对生态环境较为友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通过在建筑屋顶、荒漠或戈壁等环境设置发电系统,收集太阳能资源,保证太阳能资源充足下,实现光伏电池储能[1]。DC/DC 是功率跟踪器,能够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实现光伏发电项目有效调度。DC/AC是逆变器,主要是为了保证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稳定、顺利并网,与电网可靠连接。基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有助于减少电网运行负荷和传统发电能耗、污染,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升太阳能资源利用率,实现电网智能化发展目标。
2.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优势
一是合理化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资源,此类资源清洁可再生,不会消耗化石能源,而且也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同生态环境较为友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是分布式安装,供电就地分散方式安装,增强电网的进退灵活性,并且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的灾害防控能力,实现系统负荷均衡,减少线路损耗,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是系统发电量和电网并入连接,基于电能储存能源,相较于独立光伏系统而言,成本投资减少大概约35%~45%,有效减少系统总体改造成本。另外,不需要设置蓄电池组,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和二次污染时间[2]。
四是具有调峰作用,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当前时代的前沿技术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发电方式,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技术要点分析
3.1 功率点电路跟踪控制技术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一个重要技术要点即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受到外界温度和光照强度因素干扰影响。即便光照强度、温度条件一致,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电压、功率仍然会存在差异。基于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能够在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下,结合光照强度促使太阳能电池输出电能最大化,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跟踪控制最大功率点电路方法多样化,其中当属扰动观察、固定电压以及增量电导等方法最为常见,根据现有研究成果,采用模糊和滑膜控制方法用于跟踪控制最大功率点,实际成果较为理想[3]。该方法即便可以跟踪调节光伏器件输出功率,但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和不足,增强光伏器件稳定性和便捷性、输出最大功率,则是目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重点研究的内容。
3.2 光伏并网分布式技术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分布式技术占据重要地位,可以实现电能合理分配,如果电力供应不足,通过大电网调节和交换,以此解决这个问题。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包括了电路、保护装置、太阳能电池组、电网接口以及集便器等元件。作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核心装置,太阳能电池组可以将太阳能资源收集、转化为电能。逆变器装置的功能是转换直流电。在具体应用中,逆变器承载着形成交流负载功能,为电网系统提供电能支持。
3.3 逆变器技术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灵活应用能够满足项目多样化功能需求,促使太阳能高效收集、转换和利用。逆变器通过直接或是间接方式控制系统电流,促进两种控制技术融合应用,有助于提升系统控制效果。就逆变器的集群特性与控制来看,具体如下。
一是逆变器集群运行特性。逆变器并联组合形式多样,彰显出独特的集群特性,具体表现为谐波特性与系统效率特性。并联逆变器的谐波特性,有多个三相逆变器并联,同时加入LC滤波,重点考量电网阻抗因素。如果三相对称,则选择单向等值电路分析,通过建立单台逆变器模型能够综合分析逆变器并联情况,发现异常动态修改电网阻抗参数,确保逆变器并联情况符合要求。随着并联台数增加,谐波问题将会有所下降[4]。
二是逆变器集群并联运行控制。并联逆变器集群控制方式,有助于降低发电成本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逆变器集群并联运行控制方式集合了多个并联逆变器,直流母线为共用,并且保证各集群直流母线保持相互独立的状态。从可靠性角度来看,系统运行中即便出现局部故障问题,其他部分仍然可以保持正常运行状态,不会干扰到电站整体运行。如果出现通信故障问题,不需要立即停机,借助各单元特性动态化协调,支持系统正常运行。此时允许系统出现一定性能损失,不在最佳运行状态。实际上,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靠性和系统性能之间的矛盾冲突,要求做好二者协调处理。结合光伏系统特性优化设计控制系统,光伏电站控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确保系统性能符合要求。控制系统有4 层,电站控制层是负责电网和电网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集群控制层用于各逆变器运行状态调节控制,实现集群优化运行;单元控制层的功能室用于单台逆变器电压、电流控制,同时也可以结合系统运行要求分散控制;时钟同步层是用于各个逆变器内生成开关频率同步时钟,满足PWM同步功能需要。
图1 光伏电站控制系统架构
时钟同步,在各控制器上设置专用通信端口,实现各逆变器选择同一个时钟信号。有观点认为,可以基于普通串行通信协议,各控制器上维护同步信号,以此避免增加通信端口。但此种方法对通信的依赖性较强,消耗的通信资源较多,而且一旦发生通信故障则会导致控制器信号快速脱离同步。选择并网逆变器集群同步时钟信号产生方法,基于锁相环锁相电网电压信号,遏制输入信号噪声大小,最终获得输入信号频率。传输锁相环输出信号到锁相倍频器,获得高频时钟信号输出,触发PEM信号生成,最后使用串行总线校准,保证控制器时钟信号相同。此种方式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通信资源,即可实现时钟信号同步的目标。
下垂控制是在缺少通信条件下使用,逆变器不是用于控制交流电压,而是控制直流电压和交流电流,所以要在直流侧构造下垂特性。
3.4 准确判断并网发电功率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运行中,预测系统的发电功率,分析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具体的预测方式有直接预测和间接预测方式,有助于及时剖析影响产生的因素,精准预测并网发电功率,在提升系统转换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预测系统功能时,要注重相关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减少数据偏差,支持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5 系统安保技术
安保技术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应用,其本质目标是为了避免信息孤岛情况出现而编制防护员,这样在出现异常问题时及时主动保护系统运行。安保技术在应用前,组织仿真试验来收集电网运行中的负载数据,预测判断电网后期运行中出现故障的概率,有效控制逆变器,保障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运行稳定性。
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实践
某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项目总峰值功率3360Wp,同企业电网并接,如果电网断电,该系统即可独立为企业供电。通过研究计算,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正向朝南,倾斜角度在25°~30°最佳,可以吸收到最大的太阳能辐射,发电量也最大。
一是电气设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项目实践中,其主要构成包括蓄电池组、太阳能电池、双向及并网逆变器等设备。
二是系统运行原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6 块光伏电池串联起来,借助二极管集线并联12组串联电池成为一组逆变器,直接将交流电并入到电网中,中间环节同蓄电池组、双向逆变器连接。如果市电出现故障,及时切换蓄电池组来供电。太阳能电池正常发电时,可以同时为蓄电池组、双向逆变器充电。蓄电池组充满电后,太阳能电池发电电量直接逆变电网。另外,市电断电,双向逆变器会接收到失压脱扣器脱扣信号,自动化启动逆变器,借助蓄电池组为电气设备供电服务[5]。
三是数显监控系统。在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项目中,建立数显监控系统,其中有调速器、温度与风速计、照度仪、数据线缆、终端控制设备以及控制器等设备。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实时显示相关信息,并通过程序转换界面来自由转换电视或电脑终端界面。也可以直观展现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系统温度、日发电量、气象数据以及总发电量等信息,便于客观、全面反映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运行情况。
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5.1 光伏并网发电技术优化升级
科技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各项技术也需要持续优化升级,其中电池储备系统是未来技术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应该优先选择电能储存时间长的太阳能系统,通过光伏发电模块连接在一起,为后续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设和完善奠定基础。通过长期使用,借助光照电流驱动各类设备运行,并借助逆变器转换直流电为交流电。
5.2 提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水平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式多样,具体有双环、滞环以及空间矢量PWM 几种。双环控制方法是基于电流、电压等控制,合理化调节并网电流值,此种控制方法设计简单,开关频率相较于固定,如果开关频率偏低,则会降低电流动态响应速度。滞环控制方法,快速响应电流,功率期间开关频率波动大,输出没有特殊谐波,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统设计难度。PWM 控制阀,是基于逆变器空间电压转换实现控制,属于新型控制方式,在提升直流电压使用效率方面优势鲜明。
伴随着我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优化升级,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其中,在提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运行效率同时,合理化解决系统切换问题,扩大应用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结语
基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可以实现太阳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电网安全连接,在满足电力需求同时,有效减少电网运行负荷,支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