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2023-05-17陈清华
陈清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必须积极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机遇,聚焦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和未来趋势,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于江苏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重大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就迫切需要找到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技术应用性、较广的产业协同带动性和较大的消费需求引领性,推动优势资源和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双升级”,为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稳定经济大盘的作用不断凸显,已经成为抵御风险挑战、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力量。2022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40.8%,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6%。4个产业跨入万亿级“俱乐部”,3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万家,相关领域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00余家,生物医药、光伏、物联网等产业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锻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但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总体处于中低端,领军型企业偏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率先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和前沿产业布局,能够更好适应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重塑,持续提升江苏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征、服务支撑全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苏为积极推动战略性新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围绕“产业融合更加深入、集群效应更加凸显、产业能级大幅提升”发展目标,着力构建“51010”(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抢抓风口、抢占先机,加快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
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产业跨界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渗透性、融合性强,正朝着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与实体加快融合、制造与服务全面融合的态势发展。要推动产业间互动相长,加快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鼓励集群间以集群组织为枢纽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推进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面向重点集群的两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新型示范载体和标杆企业,鼓励相关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加快与城市建设耦合联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演进规律和创新规律,统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力布局,引导各地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度。
做好集群文章,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组织方式,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的有机融合。要抢抓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契机,不断提升江苏三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积极争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纳入国家级集群建设工程。有序开展省级战略性新兴集群培育认定,加快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和产业集群垂直管理机构,支持核心承载区设立产业集群运营机构,构建“主管部门—产业集群—运营机构”的上下协同机制。
强化协同创新,加速各类资源要素融汇。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不同方式推动高端制造“回归”和圈层化贸易,产业转移、技术壁垒和高端要素竞争都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小制约。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强度位居全国前列,但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要聚焦“51010”集群建设重大需求,加大前沿性、引导性技术研发投入,主动适应量子科学、类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多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大科学计划,探索“政府+高校+企业”长期合作开展基础研究新模式。聚力实施重大工程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鼓励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积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加快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以及未来网络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科技和产业攻关任务。
聚焦培育融通,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队。对标国内兄弟省份,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体量普遍偏小,缺少具有知名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引领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要围绕增强产业集群主体竞争力,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根植江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引航企业,涌现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积极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持续塑造企业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支持集群内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不断挖掘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
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全要素融合支撑的现代产业生态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探索产业及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规则制度,让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推广“拨投结合”,培育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加强对风险较高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项目支持。强化产业政策供给,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方向的项目,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等支持保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两高”项目,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