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三重维度解析

2023-05-16廖思敏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系统论视域爱国

廖思敏,周 菲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三个角度探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特质, 明确了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所具有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以及实践价值,最后从主体系统、介体系统以及环体系统着手提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1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维度

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由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从这一观点出发, 要想认识某一事物最本质的特征与属性, 就必须充分考虑事物的系统性,并把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1]。

1.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性质。 ”[2]系统的各部分一旦构成了一个整体, 这个系统就具有整体性, 从而具有单个部分或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并且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不等于各部分或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 而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统一性上, 即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以及部分与部分的统一性。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看,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研究处理对象看成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涉及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如果将这三个学段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割裂开,就不能实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发展。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上看,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部分与部分的统一,即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强调强化爱国认知,“情” 强调涵育爱国情感,“意” 强调坚定爱国信念,“行”强调践行爱国实践。“知”是“情”和“意”的基础,“行”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情”的推动下强化。只有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才能发挥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动效应。

1.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系统的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整个系统组织在结构与功能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性, 从而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 而这种差异性也包含着不同质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得系统处于不同层次的普遍联系之中,处在某种普遍的层次包含和交叠之中。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上。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具有差异性的。在低年级,高校要着重增强学生的爱国认知,引导其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奠定基础。在中年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主要定位在涵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上。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高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需要引导其增强爱国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高校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从表面上看虽然具有差异性,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性。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承担爱国责任的前提,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密不可分。

1.3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系统的开放性

党和国家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视系统性思维,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实现中国梦的全局中加以考察,并且随时做好应对外部环境的准备,这表明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的。 系统的开放性指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以使整个系统得以稳定存在。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具有开放性的理论特质。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具有两个条件。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环境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将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必须具备开放包容性。 这意味着高校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和力量,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 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内环境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目标。为此,党和国家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培养成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奋斗者。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个随时保持新鲜血液的、处于良性运转中的系统。

2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维度

在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即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以及实践价值。 在认知价值上, 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在情感价值上,有助于多层次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2.1 认知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

全面系统地认识事物是做好事情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和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就是系统观念的充分体现。全面系统地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能够推动高校进一步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开展祖国历史文化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系统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素之一, 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 将祖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贯穿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各环节,从价值取向、教育功能等方面对历史文化的教育进行系统性推进, 能够全面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从而实现资源整合, 帮助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与了解。因此,在高校贯穿系统论的观念对于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国家的历史文化、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价值。

2.2 情感价值:有助于多层次厚植学生爱国情感

“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孤立的、 无序存在的,而是有序的、分层次的。 ”[5]“系统的层次性也反映了它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6]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及国家责任感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 其认同感是在归属感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豪感是认同感的更高层次,大学生只有认同自己的祖国, 才会对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而责任感则是爱国情感的最高层次。 可见,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多层次的统一体, 其爱国情感的培育也是一个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多层次、系统化涵育学生爱国情感,不断强化学生国家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国家责任感,不仅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 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2.3 实践价值:有助于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体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贯通性与衔接性。“贯通性是指在横向维度上,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要前后一致,概念、观点、理论要逻辑严谨,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7]高校基于系统论安排教学内容,促使各年级、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理念等是横向贯通的,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衔接性则强调在纵向维度上,不同年级在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从着重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论的理解到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再到鼓励学生践行爱国实践,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一体化。此外,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高校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精准设置教学内容,使得内容层层递进,有利于实现高校四个年级教材内容的一体化。

3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维度

在系统论视域下,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着重从主体系统、 介体系统及环体系统入手, 致力于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合理选择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内容、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环境的耦合性,从而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贡献强大的力量。

3.1 主体系统:形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在系统论视域下,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将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社会的依托作用统一起来,形成聚合效应。

第一,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良好家风和家教的养成是发挥家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环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日益融为一体。 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将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切实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作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梁启超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爱国救亡的运动中。 爱国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用身体力行为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家教环境,培养其浓厚的爱国精神,引导子女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作贡献。可见,良好的家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第二, 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 思政教师要通过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内国外局势,并且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促进思想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从而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另一方面,思政课堂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中,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思政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 还要引导学生强化行为学习,“将思政小课堂的抽象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具体结合起来, 实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统一。 ”[8]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社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高校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 烘托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良好氛围。 ”[9]先进人物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最有效的资源。 教师要将社会中的先进人物引入思政小课堂,以先进楷模的优良品质熏陶学生,实现以德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对爱国产生最直观的感受。高校要充分与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在重大节庆日和特殊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燃起学生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3.2 介体系统:合理运用和选择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内容

介体的合理选择和利用对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介体是联系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因素,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巧妙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又要合理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实现“双管齐下”。

第一,巧妙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10]高校要巧妙地运用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新手段和新阵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国观。 具体而言,在爱国主义的资源上,教师要将新媒体所提供的多元化信息与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融通。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上,教师要将新媒体元素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中, 从而拓宽教育渠道。 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直接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的共鸣。

第二, 打造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国家基本情况教育。 在纵向维度上,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横向维度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祖国的地域疆界、山川河流等基本地理概况。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开展“四史”教育。 “‘四史’是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11]教师要通过专业化解读引导学生知晓国史,从历史中领会先辈的爱国精神,为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提供历史依据。此外,高校要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弘扬爱国主义提供滋养,指引方向。

3.3 环体系统: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环境的耦合

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制约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环境体系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优化网络环境,整合网络资源;另一方面要打造校园环境,营造教育氛围。

第一,优化网络环境,整合网络资源。 高校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网络环境育人的浸润力。 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爱国主义专题网站。 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设计充满新时代元素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页面, 使网站所传达的信息更加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学校官方微博、抖音等打造校园虚拟社区交流圈。 高校可以在虚拟社区交流圈中分享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信息, 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环境, 树立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风向标”。

第二,打造校园环境,营造教育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举行爱国仪式,营造爱国氛围。爱国仪式能够使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的直观感知。例如,大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 能从慷慨激昂的国歌和鲜艳的五星红旗中感受到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念, 有利于振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标语、 雕塑等构造爱国主义教育阵营。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熏陶,从而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4 结语

高校肩负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围绕理论维度、 价值维度以及实践维度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探讨, 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对策。然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所以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在今后值得更细致广泛的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灵活选择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时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求得切实可行的效果,是今后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系统论视域爱国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