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3-05-16司彤

《学习方法报》历史八年级 2023年48期
关键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工业化

司彤

核心要点 纵横联系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2)法律建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①1953—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开端:中共八大。

(2)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启示):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一五”计划期间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五”计划的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其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一五”计划重点体现在工业,侧重于工业交通等的产量技术创新;三大改造包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更侧重于对体制的变革,目的是促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易错易混 查漏补缺

1.“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中的“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2.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不是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并不是完成了工业化。即“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基本政治制度。

5.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确立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农民来说,使农民从土地的所有者变为土地的使用者,确立的是土地的公有制。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猜你喜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工业化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推迟召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