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价值、目标与路径

2023-05-16杨筱曼汤先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教育

杨筱曼,汤先萍,刘 剑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共健康,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重要论断[1],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公共健康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来源广泛、高度聚集、活动频繁等特点,是突发性传染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三年新冠疫情的肆虐传播,对高校公共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已成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一、公共健康与公共健康意识

1.公共健康

关于公共健康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诸多学者观点,笔者将公共健康的定义概括为“使命说”、“组织形式说”、“对象说”和“特征说”等类型。“使命说”认为,公共健康是“通过社会有组织的努力来实现的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保护健康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健康是指导维持和改进所有人健康的科学、实际技能和信念的综合”,强调公共健康的使命是“预防疾病、延长生命、维持和改进所有人的健康”。“组织形式说”认为,“公共健康是地方、国家、民族和国际资源的组织形式,旨在强调影响各个社会的主要的健康问题”,突出公共健康的组织性。“对象说”认为,“公共健康主要关系到整个人口的健康,而不是个体的健康。”强调公共健康的对象是整体,而不是个体。“特征说”认为,“公共健康的特征包括强调健康促进以及疾病和残疾的预防;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人口的监视以及其他形式的经验性的量化评估;意识到健康决定因素的多维度性质,在提出有效干预过程中,注意到许多因素——生物、行为、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3]

尽管这些定义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公共健康的使命、组织形式、对象与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内容,但是,每类定义都仅侧重于问题的某些方面,而无法给出更具有涵盖性、普适性的定义。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健康融万策”“共建共享”等理念的提出,公共健康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使命,公共健康的概念被不断继承并创新完善。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时代特征,笔者更倾向于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公共健康就是指公众健康,亦可称之为人口的健康,是以保障公众的健康水平、维护健康公平为导向的公共事业[4]。此定义强调公共健康的公共性,而非个体性,是一种公共事业。其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享。其使命具有综合性,运用健康相关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降低和消除健康风险,改善和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4]。

公共健康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4]:

其一,公共健康的本质属性是为公众带来健康及其相关福祉的公共事业,突出政府的主导责任。其二,强调维护健康公平,包括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两个方面。其三,强调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四,公共健康的实施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全体成员,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享。其五,公共健康是一门科学,必须准确把握健康风险和规律,不断提高预防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其六,公共健康重在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反过来指导和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公共健康得以成功应用和推广的根基。其七,公共健康不是个体的健康问题,但它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以及个体的健康不无关系。

2.公共健康意识及对行为的影响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5]。意识包括认识意识、情感意识和行为意识。

公共健康意识是个体对公共健康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根据这些认识和理解采取相应的行动。其包括对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政策、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以及根据这些了解而采取的积极行动。公共健康意识是一种社会道德意识,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与准则。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反作用于意识。健康行为的改变必须依赖于公共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诸多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受教育水平与健康行为之间具有正向关系。Walque验证了高等教育能够改善居民健康行为并提高人们预期寿命的假设[6]。李翔等基于CHARLS数据库,实证分析发现教育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接受较高教育水平的老年人通常具有更强烈的健康意识,在减少吸烟等不健康行为方面表现更佳[7]。郑榕等从高等教育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等教育会提高受教育者的健康认知,接受高等教育与公共健康意识提升显著正相关,即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更易于获取、接收和理解科学的公共卫生和健康信息,表明高等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公共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8]。最新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新冠肺炎”平均确诊人数越低。因此,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9]。

实践证明,任何行动的采取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信念和意识的产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传播彰显了公共健康意识对防控重大疫情的重要性。例如,部分人群隐瞒行程和病症、拒绝居家隔离、甚至外出访友聚餐等行为,导致疫情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扩散,给全国的疫情防控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从表面上看,这是部分人群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人的公共健康意识淡漠、对公共健康的理念、价值和使命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二、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时代价值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来源广泛、高度聚集、接触密切、活动频繁等特点,是突发性传染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是青年强国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是强国兴邦的后备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践行者。然而,强国兴邦不是空想的和虚无的,中国梦不是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真才实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健康相关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降低和消除健康风险,改善和促进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引领新时代公共健康的价值追求,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学习、生活和工作全过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2.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问题与公共健康的内涵及要义是统一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之中,德是根本、智是知识、体是健康、美是综合素养、劳是不懈奋斗。既要以德为先,引领智体美劳;也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共健康的内涵及核心要义正是保障公众的健康水平、维护健康公平、降低和消除健康风险、改善和促进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比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问题和公共健康的内涵及核心要义可见,公共健康教育与五育之“体”是完全统一的。其次,新时代公共健康的价值追求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问题是完全一致的。新时代公共健康的价值追求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根本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历史使命、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的统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3.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从教育目的视角的个人本位论而言,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11]。现代教育追求的最高目的与价值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永恒归宿。由此可见,大学素质教育在体现个人本位论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本位论的地位。大学素质教育从教育目的层面实现了大学教育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全面融合。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主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并立足于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表述恰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全面融合的写照。

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既强调个人本位论,又突出社会本位论。一方面,通过公共健康意识培养,认识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掌握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缘由和预防方法,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公共健康突出公共性和大众性,强调公共健康的本质属性是公共事业,强调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中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无论从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出发,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性是基本一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目标

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公共健康认知水平,增进个人健康和公共健康责任感,促进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养成,促进其身心健康和道德健康,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树立公共健康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健康理念,明确公共健康的大众性、人民性、社会性和公平性。首先,公共健康是大众的健康,是全体人民的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其次,公共健康追求公平性,包括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两个方面。再次,公共健康是社会性公共事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2]。

2.改善对待公共健康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所采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行为倾向,它对个体的行为起直接干预作用。一个人对待公共健康的态度如何,是促使其将公共健康理念、知识转化为习惯和行为的直接动力,是养成良好的公共健康意识的基础。大学生对待公共健康的正确态度,是通过树立公共健康理念、学习公共健康知识和参与公共健康实践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必须发挥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功能,加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改善学生对待公共健康的态度。

3.增强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的责任感

公共健康不是个体的健康问题,但它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以及个体的健康不无关系。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使命,还要提高学生的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水平。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个别学生违反学校防控要求,擅自出入校园购物访友,导致校园疫情扩散等现象也并非鲜见。此等行为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的责任感不强是深层次原因。因此,培养大学生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的责任感是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

4.培养公共健康习惯和行为

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取决他的知识水平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使大学生形成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在多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击及碰撞下,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追求不健康的刺激和嗜好,如观看黄色视频和书籍、赌博等。部分学生为摆脱精神和情感困惑,常常吸烟、酗酒,甚至采取更加危险的手段——吸毒[12]。通过公共健康教育和行政干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习惯和偏激行为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健康的严重危害,自觉加以抵制和克服,养成良好的公共健康习惯和行为,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全面防治各类疾病,降低健康风险,关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四、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路径

1.构建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体系

公共健康意识培养要运用系统思维和方法,重视培养体系的构建。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体系主要由工作体系、组织体系、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构成。

首先,构建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工作体系是开展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前提。其次,构建由领导层、执行层和服务层共同组成的组织体系。领导层由学校党委、行政、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学生处和团委等共同组成,学校党委和行政负责总体领导,其它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规划。执行层由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组成。服务层包括宣传部门、信息(网络)中心、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等服务部门。完善的组织体系是有效开展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再次,构建由各级领导、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教育主体。最后,构建由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效开展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有力抓手。四个体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体系,为有效开展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提供顶层设计、组织保障和理论遵循,保证公共健康意识培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2.将公共健康意识培养与“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实践。道德健康是公共健康的重要内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既是公共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二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13]。借助“大思政课”的“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可提高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大课堂”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提供主要渠道。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公共健康理念、改善对待公共健康的态度和增强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的责任感的主要阵地,能够保证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可靠性。社会大课堂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例如,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设立的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提高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等“大平台”,承载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既为“大思政课”建设服务,也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提供重要资源。

“大师资”体系具备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既有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也有高校辅导员、党政领导和科学家等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特长,为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3.加强公共健康校园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将大量公共健康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既可陶冶大学生情操,又可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公共健康意识。电视、广播和广告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具有承载公共健康元素的重要功能,是公共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公众号、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具有可视性高、信息量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承载的信息是新时代校园文化的主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营造崇尚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公共健康理念和知识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公共健康意识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