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23-05-16

关键词:商品经济时代化经济体制

刘 盼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6+16。作为对国家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具有绝对决策权和领导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体现。它打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传统,承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性成果,是中国同时创造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两大奇迹”的理论基础,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持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的认识中形成和发展的。总体上经历了“肯定社会主义中存在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征——肯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肯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特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理论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理论上科学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以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实践上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而对理论本质的正确剖析是在科学理解理论渊源、准确把握理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本文先从历史角度追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渊源,以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指导价值;再从现实角度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准确分析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遵循;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新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出发,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灵魂。因此,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要追根溯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论述,以便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从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发,系统论证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存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概而言之,由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方式把社会变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商品生产者必须通过交换自己的产品才能实现自己同社会的联系,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为这种竞争性的交换提供了制度基础(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所以为竞争性的交换提供制度基础,是因为当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时,生产虽已成为社会活动,但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交换和占有仍是个体活动,资本家之间会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展开激烈竞争。,进而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间的对立;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又推动着大工业生产力的无止境改进,不断使生产的扩张需求超过市场的扩张,造成“生产过剩的瘟疫”,商品流通暂停;矛盾的顶点就表现为社会化生产方式起来反对现有的交换方式,这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地步[2]33;这就要求摆脱生产力的资本属性,承认它的社会生产力性质,使生产、占有、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相适应;至此,“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3]75。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所阐释的社会主义建立与商品经济消亡的全过程。他们还进一步描述了未来社会的特征,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4]14。这表明未来社会中,劳动已成为“直接社会劳动”,不再需要“价值”插手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料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3]79。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日就是计划调节彻底取代商品经济之时。

马克思、恩格斯从否定私有制的角度排除了社会主义中存在商品经济的可能性,实质上是把商品经济视为社会制度范畴,进而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等同,得出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根本对立、不能相容的结论。但也不能因此片面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切入对社会资本再生产总过程的科学考察,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经济的一些原理和规律不仅是科学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共性,无论对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都有一定的适用性[5];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包含了社会主义有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做基础这一前提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力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活的灵魂。这也要求我们不能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应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生产力水平现实相结合,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对中国的指导意义。这里首先要科学理解以下两个命题:

第一,商品经济从生到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同样具有历史客观性和不可逾越性。马克思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当生产力从“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演变为“个人只能为社会和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劳动产品成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时,要求个人必须先把自己的产品转化为货币,才能取得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此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就从以土地为中心发展到以市场为中心,社会形态就从个人受他人限制的人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6]。 这说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一样, 并不是反映特定阶级目的的社会经济制度, 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不仅可以为不同的生产方式服务, 具有超越生产关系的、 属于生产力属性的共同因素, 而且会随生产力发展被新的社会经济形式所代替, 只是它的产生、 发展、 消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非主观选择结果, 具有历史客观性[7]。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继续存在和消亡的条件。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涌流的过程, 那么商品经济的消亡就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的自然消亡。 而由于不同生产力基础上社会财富涌流的速度不同, 和社会财富涌流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物质利益所有者的具体表现不同, 因此, 商品经济存在和消亡的条件就不仅仅局限于私有制的存在和消灭了。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就还包括社会分工深化发展和生产资料、 劳动产品归属不同的物质利益所有者, 商品经济消亡的条件还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的单一全民所有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占有上的人人平等、 政治上的高度民主等[8]106-108。 可以说,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那么, 商品经济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具有存在的历史客观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第二,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实现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一个仍保留商品、货币、市场等“旧社会的痕迹”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在中国表现为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3]79奉为圭臬,取消社会主义中的商品货币关系,那这显然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一般发展趋势的抽象理论作了简单化、教条化理解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否定共产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是因为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只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这意味着共产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必须以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直至消亡并由计划经济取而代之,即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但如前文所述,商品经济的消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共产主义也不会一蹴而就,这期间必然存在一个“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14的过渡时期,一个生产力充分发展使商品经济自然消亡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实,不难发现,中国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国情决定中国在进入共产主义、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之前,必然会有一个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过渡时期”。这也表明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首先要经历一个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促进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在一个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且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其困难之多、任务之艰可想而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构建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标准答案,更没有现成的成功实践可参考。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日益科学化,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逐步肯定了市场经济(2)本文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可以互换的概念。由于社会分工不仅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不同所有者,而且引起生产单一化和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不同所有者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形成以市场为媒介的商品经济。可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经济的集中表现,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相同的,是继自然经济之后、产品经济之前的一种经济形式。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叫法,是因为二者侧重点不同,商品经济强调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市场经济强调劳动产品“在市场上交易”,而实现商品化就必须在市场上交易,在市场上交易的过程就是实现商品化的过程。可知侧重点的差异并没有改变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的同一性。因此,本文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与经典理论和官方叫法保持一致,没有刻意保持全文统一,但不影响对本文原意的理解。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无到有,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到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构建了具有中国创新、中国话语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找到了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征的经济形式,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飞跃(见图1)。

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肯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一次飞跃

早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提倡和奖励在政府法律范围内发展私人经济。虽然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社会主义要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影响和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计民生风险的现实影响,这种“提倡”是不彻底的,但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商品经济会导向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限制,强调“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 主张“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对党内否认价值法则的思想做了批评[9]。尽管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没有突破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征的传统理论,并且在计划经济理论、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又回到了商品经济会产生资本主义倾向并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老路上,但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理论进步性是不能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一次飞跃。

一是提出了“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科学论断,得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科学结论[9],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二是肯定了价值法则在商品经济中的客观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动力,强调价值法则是经济活动的指导规则,要利用价值法则推动生产管理。这些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思想通道,特别是毛泽东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经济和平衡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为后来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遗憾的是,这一阶段党仅把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利用的只是价值规律的形式——等价交换方式,而不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发展商品经济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因此,在理论上未能形成突破性成果,实践上弱化了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导致经济低效率的局面。

(二)肯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二次飞跃

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二次飞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后,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确立了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之后不断深化对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认识。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之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中国共产党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系统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蓝图及其宏微观体制;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所有制层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打破了社会主义和私有制对立的传统观念;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开辟新路径。到党的十六大,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构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和微观体制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相比前一阶段,理论的进步之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肯定了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相容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和长期性;二是承认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为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公有制实现方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路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突破以计划和市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把市场经济体制视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和基本运行机制。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性大事件,更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决定性步骤[10]。

但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因仅将市场经济体制视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机制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在属性上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外在因素而非内在特征; 二是把政府宏观调控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看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三是仅把市场经济看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而非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素, 导致在理论上未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间深厚的融合基础, 在实践上限制了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充分发展。

(三)肯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三次飞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第三次飞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特征的初步肯定,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之后,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通过多次会议和一系列文件,全方位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定位,从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微观体制、要素市场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作为经济形式的市场经济虽然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具有历史客观性和动态发展性,但当与具体的社会形态融合时,可以成为反映特定阶级目的、表现兼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征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因而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地位,使得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化的特征,又能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这显然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特征和本质要素,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亮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更是对国际共产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贡献,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上,一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内在高度统一性充分认识的结果, 也是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充分结合的有效路径; 二是为构建平等互利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特征就是兼顾社会主义“平等”和市场经济“效率”的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有利于反映和落实社会主义平等互利的生产关系要求; 三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实践上, 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在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又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方向, 更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尊重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国情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基础上,不断科学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经济体制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产物。

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这其实是在肯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间深厚的融合基础, 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因此, 可以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认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当然, 与社会主义具有深厚融合基础的显然不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 而是属于市场经济高级形态的现代市场经济。

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它以市场为媒介的经济形式的本质规定性始终不会改变,但其具体形态会随生产力发展不断演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它的具体形态随生产力发展要顺次经历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原始市场经济类似于马克思所讲的小商品经济,它以手工生产力为基础,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古典市场经济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市场经济形态,它以机器生产力水平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分散在单个厂商手里为前提,其典型形态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与古典市场经济相比,现代市场经济并非一味地追求剩余价值,并带来财富和贫困的同时积累,而是一种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生产力水平上,以生产资料高度集团化、国有化和政府宏观调控为特征,追求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微观个体利益与宏观整体利益高度统一的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8]126-139。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而不是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追求的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现代市场经济。新征程中要构建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由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间深厚的融合基础决定的,具体要从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进行阐释。

(一)现代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提供生产力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化生产力社会本性的承认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生产力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历史进程中重叠的部分,它之所以能与资本主义融合是因为二者具有相同的生产力基础,它要与社会主义融合必然也要追溯到生产力上。当市场经济一旦发展到其高级形态——现代市场经济时,在只强调社会化生产力资本属性的资本主义中,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已明显加强,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冲突加剧,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就会非常尖锐。此时,社会开始逐步摆脱社会化生产力的资本属性,承认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将计划与市场融为一体的、内含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生产过程社会化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之出现,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才有了生产力基础。

显然,现代市场经济所指的市场不是古典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市场,而是一种有国家调控的计划市场,这种计划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脱离市场实际的计划,而是基于市场的计划。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本身从个人行动变成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产品变成社会产品,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生产者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使其日渐成为一个整体,生产过程社会化程度提高,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系统的社会化组织和管理机构,社会化生产过程就成为一系列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这就使得在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家作为社会化组织和管理机构,以及生产资料公共所有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能充分尊重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在依托市场和尊重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有序高效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消除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对立,有效改变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而保持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和谐与平衡,实现社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二)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具有生产社会化的共性

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内含的生产资料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契合。伴随古典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演变,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程度随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生产资料从个体私有向高度集团化、公有化演变,这首先使得现代市场经济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有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共性。加之,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者主体的劳动者集体与劳动者个体之间的排他性,决定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仍然有对公有经济外部和内部的排他性[11],这就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本身适用市场经济法则,但要以现代产权作基础。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形式来深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形成与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程度不同的组织形式,显然,这种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应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产权保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这正是为了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相契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表明它带有承认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天然特征,这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意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相契合,进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长期目标[12]。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更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极具包容性、要求“市场”“政府”两只手并用的经济形式,因此,国家宏观调控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以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形成一个使市场自觉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原则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进而使市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高效市场。其次,现代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要使社会生产成为有组织的社会行为的初衷决定二者具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扩大社会综合效益的共同目标。最后,现代市场经济为更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了有力工具。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生产力水平之上的,这意味着现代生产力将融入国家宏观调控中,进而提升国家宏观调控的效率和科学性。即现代生产力不仅是国家全面充分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基础,进而为国家做出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撑,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对国家宏观调控信息的了解程度和反馈效果,有利于民众参与到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执行的全过程中。这也使得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宏观调控成为一种科学性、低成本的宏观调控。

(三)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表明社会主义以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为根本目标,其中包含着两个条件,即“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同时暗含着社会主义生产力要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能创造出充裕的物质财富、以消除利益局限性的发达的生产力;二是能充分掌握社会生产生活庞杂信息、以消除信息局限性的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市场经济下生产力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特征正好满足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求,进而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所有人的富裕”的根本目标。

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有利于创造出更加充裕的物质财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不仅拥有发达的生产力,而且拥有更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更健全的市场机制,从而使价值规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达到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的目的,进而创造出充裕的、满足社会按需分配的物质财富,以消除利益局限性,真正实现“财富像泉水一般涌流”。

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为社会按需分配提供了信息基础。现代市场经济下生产力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征使信息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参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社会生产过程也因信息的传递而更加密切联结起来,由此,现代市场经济也逐渐成为一种日益完善的信息体系,为社会按需生产、按需分配奠定信息基础。具体而言,现代市场经济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信息成为可获得、可观测的数据,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功能又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及时准确获取对方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对生产者而言,他不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变化,并第一时间采取对策修订生产计划,而且可以依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判断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或者消费者需求的明确表达,发展定制式、适时的生产服务,进而既可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又可以有效避免生产过剩,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对消费者而言,信息化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使消费者有条件基于充分的信息而选择最理性的价格。当然,由于这种充分信息对所有市场主体同时存在,导致最终形成透明的、真实反映市场需求的均衡价格,与此同时,社会生产也从基于过往的预测性生产行为转变为基于即时信息的适时性生产行为。因此,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局限性,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四)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是要建立兼顾社会主义公平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平等互利的生产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拥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自身特殊性决定它恰好能为社会主义平等互利的生产关系服务。

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所依存的自由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的市场法则等体制基础决定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13],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率。市场作为社会化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的一种联结形式,能最直接的保证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和微观个体利益的实现。当然,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因同时会产生剥削、贫困、周期性经济危机等一系列违背社会主义平等互利关系的问题,不仅达不到社会公平,还会损害经济效率。但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不以效率为唯一衡量标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微观个体不只在乎自身的成本与收益,更会考虑整个社会的损失和收益,经济行为不仅要利在个体、利在当代,而且要利在全民、利在千秋,本质上追求的是公平与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观个体利益与宏观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下,信息快速渗透使得市场供求双方都处于比较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进而使市场平等交换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协同特征的经济形态。这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一般特征,而且能有效克服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缺陷,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市场经济效率的统一。与此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是国家意志支配资本,而非资本意志支配国家,具有政府宏观调控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有效满足了社会主义国家意志支配资本的需求,社会竞争表现为国家合理管制下的适度有效竞争,从而坚定了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助推社会主义形成平等互利的生产关系而非等价交换掩盖下的剥削关系。

综合来看,相较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跨越,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新成果,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极大肯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而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为构建体现中国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话语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内容。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时代化经济体制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