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再现《敕勒歌》
2023-05-16蒋婧张丽娜
蒋婧 张丽娜
2022年,盛夏的敕勒川草原
初春的敕勒川草原,远处横亘着安静的大青山,身边绿草正破土而出,这幅如诗的美景,就像一幅现代版的《敕勒歌》画卷。“我们都叫它城市后花园,一到周末就带老人和孩子来这里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王莉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乐府民歌描绘的就是敕勒川草原当年的美景。然而,随着草原退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这里一度成为黄沙飞舞之地。
从黄沙飞舞到再现《敕勒歌》画卷,敕勒川草原巨变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呼和浩特市对此做了哪些探索?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敕勒川草原进行了实地走访。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受多年干旱少雨、开垦采石等因素影响,曾经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一度变为飞沙走石的荒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实施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修复敕勒川草原是重要内容。呼和浩特市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原则,以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为前提,科学制定修复措施。
首批确定的39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面积14.7 万公顷,涵盖温性草原、草甸草原、高寒草原等类型。
承担修复工作的蒙草生态集团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开启敕勒川“人工干预+自我修复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探索。
科研团队通过坐标点、历史资料和大数据,结合实地调研,摸清了“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影响这一区域植物生长和生态变化的要素,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规律,再选取适宜这一地区生长的植物,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施肥等进行修复治理。
通过草地改良和植被建植相结合,保留已有原生植物,适度人工干预等多种手段,呼和浩特市先后投资1.96亿元,实施草原保护修复1.78万亩,逐步恢复和重建了该区域的草原生态系统,使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得以最大限度地再现。
据统计,敕勒川草原现有维管植物31科80属108种,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维管植物的27.2%、12.4%、4.9%。动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共有动物8目17科30种,獾子、蛇、野兔、喜鹊、麻雀等动物已是常见。曾经黄沙漫天的荒石滩被还原为《敕勒歌》描述的风吹草低、动植物群落丰富的草原。
草原在增强生态系统碳储量、促进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每年每公顷草地实现固碳1.5吨左右,释放氧气量2.8吨左右。
草原被誉为地球的“皮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群众休憩的绿色空间。为了全力推进林草融合发展,保护修复草原,我国决定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
首批确定的39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面积14.7万公顷,涵盖温性草原、草甸草原、高寒草原等类型,涉及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区域生态地位重要,代表性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2020年8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敕勒川草原举办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启动会,为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揭牌,标志着我国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正式开展试点建设。
敕勒川草原夏季平均湿度为67%,园区负氧离子的浓度在植物生长季平均超过每立方厘米1200个,适宜休闲、度假、养生。这里自然资源景观分布广泛,资源类型丰富、集中,形成了“阴山、草原、湿地、湖泊、温泉、美丽乡村”等多种旅游业态。
敕勒川草原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也曾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交汇的地域。
围绕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按照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了10多项重点文旅项目。随着甲兰板马头琴草原文化产业园、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游历图书馆、陆游房车营地、生盖营精品民宿等文旅项目的建成和运营,敕勒川生态文旅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铁路、公路、机場架设起的便捷交通网,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陆续开通,通往北京仅需2个多小时,让京津冀的游客更加方便来这里度假旅游。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已建起包括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万亩草原的成功改造,给呼和浩特市发展生态产业夯实了信心。距离敕勒川草原8公里,有一个蒙草种业中心,这里是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的“智慧大脑”。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介绍说:“这里是生态产业的孵化基地,我们内蒙古的草,不仅要优化内蒙古的生态,还要服务于全国的生态建设。”
走进“蒙草数字指挥中心”,在大屏幕前随便点击内蒙古一个地方,就会立即呈现出该地的“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数据,并可根据气候变化、土壤成分、植被情况等,给出适合该区域生态状况的精准修复方案。
这里种植的牧草全部为我国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苜蓿干草平均亩产1 吨多,一级率90% 以上,破解了我国种不出优质牧草的难题。
“我们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可以将植物以及对应的土壤样本数据精确到每平方公里一个点位,为内蒙古各地生态建设提供‘体检’监测,为农牧林草产业提供‘导航’服务。数据在手,修复不愁。”蒙草生態集团副总经理陈睿珏介绍说,“从2012年到现在,通过对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监测,数据信息进入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通过不断的本底数据积累,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生态指标体系,精准指导哪里保护、哪里修复、哪里利用。”
近年来,蒙草生态集团从呼和浩特起步,陆续在西藏、青海、陕西等地设立种业基地、研究院,按照“先数据、后科研、再修复”思路,实施可持续精准生态修复。
绿色助力科研发展。敕勒川生态绿廊位于敕勒川乳业开发区伊利智慧健康谷中心,由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承建,项目整体面积1万多亩,以规模化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为主,与优然牧业智慧牧场、伊利全球智慧工厂紧紧相连,形成“从一粒种、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完整草牧乳产业链格局。
更为关键的是,这里种植的牧草全部为我国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包括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中苜5号、北京克劳沃种业的沃苜1号等。苜蓿干草平均亩产1吨多,一级率90%以上,破解了我国种不出优质牧草的难题。
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利用、高效管理”原则,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推进草种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实现了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禁牧休牧条例》《呼和浩特市湿地保护条例》,从森林草原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敕勒川草原保护力度。
2021年,为规范敕勒川草原合理利用,呼和浩特市编制《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0年)》,合理区划草原自然公园功能分区,因区施策,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力争将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打造成国内一流国家级智慧草原自然公园的示范点。
2022年,呼和浩特市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计量监测项目,编制了《呼和浩特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计量监测实施细则》,完成标准样地建设464个,其中就包括敕勒川国家草原公园碳汇样地。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呼和浩特市陆续建立起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和林草种质资源库。截至目前,种质资源库已收集野生植物种子599种2000份、植物标本8000份、土壤样品1.6万份,为生态建设修复储备适宜本土、可育繁、易推广的品种,维护了敕勒川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2022年7月25日,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穿过敕勒川的京新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