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

2023-05-15黄意武

关键词:共同富裕优势特色

黄意武

(重庆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重庆 4000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与进步方向。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的满足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才能将其变为现实,才能有效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立足新时代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2]。这是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新命题,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1]。这一论述表明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全面丰富,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也直接强调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直接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既包含物质生活的丰富富足,也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富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新命题一经提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大多对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以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进行探讨,少有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显著优势的直接分析,更多是从其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凸显其显著优势。主要观点有:(1)从领导力量视角探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潘玉腾指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的思想保障作用,激发人民主体自觉的内生动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不断推动多元协同发展的社会基础[3]。周静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新期待[4];周泉、刘同舫认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本质内涵的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认识的深化,蕴含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5]。(2)从制度视角探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杨聪林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如此,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如此[6];刘云杉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社会制度及其现代化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精神生活才真正拥有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7];孙程芳指出,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用,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为进一步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环境[8]。(3)从主体视角探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项久雨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党和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与共享机制的保障作用[9];马振清等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向共同努力,扎实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10]。(4)从文化视角探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黄蓉生提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燕连福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方向性、突出其斗争性、推动其实效性、保障其长效性[12];董潇珊等指出,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图景中寻求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13]。此外,也有从“四个自信”视角,整体分析了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有赖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障[14]。

总体而言,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显著优势的深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学界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关注点。如果未能厘清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新征程上发挥“显著优势”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探寻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厘清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研究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优势,将视角置于时代发展高度,从国家的领导阶级、制度等层面去探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哪些独有性,需要学界进行有效分析,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探讨。

二、新时代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显著优势的形成

历史、实践和理论的逻辑证实,一种理想社会或精神样态的实现,必须具备推动实现的条件。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具备正确的理想目标、有力的领导力量、完善的制度体系、发展的基础优势等。精神样态是人民的思想文化发展状态,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虽然精神世界的丰富是观念层面,但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领导力量、思路理念、方式方法、制度机制、基础优势等外在力量的引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富有,更要实现精神生活的缩差共富,在实现的程度、范围、领域、层次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种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有效实现。

(一)显著优势的系统化形成

促进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不是指某个单项的优势体系,而是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的思想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等“四梁八柱”的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系统、严密的科学体系,并形成不同维度的优势体系。

1.显著优势是在实践探索中渐进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矛盾来推进文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包含精神生活,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就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深刻回答的重大课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推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取得一系列宝贵经验,也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显著优势。相比资本主义在文化治理上的经验与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组织体系、制度安排、实践成效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显著优势。

2.显著优势是在优势整合中系统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包含文化领域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布局等内容层面的优势,又包含文化领域发展动力、发展策略、发展制度等保障层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一个系统化的形成过程。这种显著优势在系统集成中更加凸显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制度、理论等某一方面的优势,而是各个方面优势的综合发挥。具体包括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等,可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科学指引、制度支撑、文化基础、精神动力等。这些显著优势之间不仅不矛盾、不对立,而且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并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显然,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充分激活这些显著优势。

(二)显著优势的新时代样态

1.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人民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民齐心协力的践行,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人民能实现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其内涵丰富、标准更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执政者长期坚持并加以推进。西方政党在争取民众支持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与选举选票相关的眼前利益,更多围绕资本博弈、利益分割,很少真正关心人民精神世界等更为长远的问题;西方执政党更加注重服务于维护政党利益和财团利益,已蜕变为追求私利、缺乏责任感的政党,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甚至,有些西方国家放弃对文化的领导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主要依靠市场,而市场的本质是逐利的,执政党对主流价值放任自流,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也就无法实现人民在精神生活的提升。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思想理论的领导,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5]。这一时期党在文化方面的工作中心就是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通过设立宣传部门、建设宣传阵地、扩大宣传途径,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精神世界牢牢扎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党的各项政策主张的宣传,让人民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辩证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行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既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也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6]。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超越和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弊端,彰显着独特的政党优势,党的领导是最坚强的政治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就容易导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削弱甚至丧失。实践雄辩地证明,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人民才能享有更加充足的精神文化生活。

2.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任何一项伟大实践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精神生活无形性决定了衡量尺度的难以把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成熟的规律可以遵循。在西方理论界,无论是尼采的“上帝死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萨特的“自由选择”等理论,还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无法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精神危机,国家认同缺乏、人民精神颓废、社会信仰缺失成为常态,随着西方社会向后现代化推进,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还将进一步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追求崇高的、丰富的、美好的思想境界,西方社会的文化理论无法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这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精神生活的理想样态,为其实践场景找到科学指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方向不偏、思想不乱。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把握文化建设中规律性、本质性认识,才能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方向和目的。马克思曾指出:“共同体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7]487。他所设想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生产、价值、社会生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要观点,揭示了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特征、路径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彰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享性、民族性和大众性,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引。毛泽东同志重视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塑造,邓小平同志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中,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立足时代发展背景,基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高度影响着实践高度,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丰富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实践意蕴、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为新征程上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3.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制度支撑。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坚持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在社会制度中内在异化了人的发展,人民在横流的物欲和感官刺激下迷失自我,导致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社会失序等,这既是其制度根源的弊端,也有其精神文化的缺陷,西方文化之乱象中本质上是缺乏有效文化治理的表现。另外,西方针对中国等大国,以各种方式渗透,并采取隐蔽手段引导中国接受西方价值,本质上是其价值观念错位的凸显。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素来具有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和发扬了这些精神、情怀、基因,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确保了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还能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再通过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最终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融汇中国自身历史文化发展经验,吸取世界各国文化治理的经验,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制度体系。在文化领域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等[18],建立了一系列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文化创造等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通过扭转资本主义文化治理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建构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地推进文化治理,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和高质量,不断保障公民文化权益;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建构起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人民共同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体系。这种文化治理凸显治理的民本性、精准性、包容性和实效性,保障了当前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为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直接依据和现实内容。

4.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文化繁荣发展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动反映,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价值趋向。在新征程上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发展经验之上,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将可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有助于以社会主流价值塑造社会价值观念,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进而真正达到文化润人心、文化丰人心的效果,推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当前,西方文化的流行发展,是市场经济繁荣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休闲主义、享乐主义在物质商品领域的体现,容易陷入市场经济的单向度发展,进而导致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蔓延。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注重从人的精神本质需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繁荣发展文化,不断推进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建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时代十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更加万众一心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了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 9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19],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居民文化消费大幅增加,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 599元,较2012年增长106.0%[20],人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当然,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精神生活领域发展也存在的一些障碍,比如城乡文化资源不均衡、部分文化产品的质量不高、对接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不够、部分群体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为新征程上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发展方向。

5.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既是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必定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共享和发展。毋容置疑,文化的独特性、先进性和优秀性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核。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文明的延续性,是因其孕育出优秀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自我修复能力,培育出中国人民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精神密码和独特品格。西方文化虽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等,也有影响世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但西方文化中新宗教主义、选票式民主、西方中心论、种族主义等文化糟粕也广泛盛行,无法解决西方社会内部以及人自身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涵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软实力,更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追根溯源、时代创新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得到全面认同的关键体现,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了底气。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智慧引领和支撑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不能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目的,以致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价值导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和培育的一种精神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改造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历史资源。其中所蕴涵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文化,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对革命的必胜信心,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根基土壤,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如大同社会、小国寡民、贫富均等等思想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更高精神世界的期待与向往。

三、发挥显著优势,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等显著优势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有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和顽强生命力,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紧紧依靠独特优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突出文明交流互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文化现代化,开创了人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条崭新道路。新征程上,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制度,进而转化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效能。

(一)增强党的领导力,发挥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优势

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也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新征程上,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落实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正确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其中的关键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战略决策、政策配置、统筹改革等方面的领导力。

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对于人民来说,实现美好生活就是要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进一步认识人民精神生活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把文化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场景来统筹布局,把精神富有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进行系统谋划,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理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更具系统性、开放性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党对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制度性安排,确定各项具体制度的规范定位,确保党的领导发挥系统集成效能。优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完善党委宣传思想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布局和项目推进,结合新政策和新要求,准确把握具体的建设方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兼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性文化需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担负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充足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使命任务。

第三,不断推进党领导下的精神文化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妨碍文化建设领域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把党作为推动文化建设领域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新征程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同时不同群体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不同,这就需要深刻把握文化市场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变化要求,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大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而激活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促进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针对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向薄弱领域纵深发展,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找到关键突破点。

(二)增强理论凝聚力,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思想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为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指明方向、提供新选择。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汇聚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凝结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精神感召力,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引领人民寻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正确路径。为此,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科学指导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引领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样态变成现实。人的精神生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主义倡导的理想、精神和道德,反映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最终目的,为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理想样态和时代要求,推进精神生活从理论走向现实。

第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同步推进同步落实,既注重物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注重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美好、高尚、积极向上的氛围,反哺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增强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鼓励勤劳发展致富、依法经营致富、创业创新致富,决不鼓励养懒汉的行为,让人民在奋斗过程中充实自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充分发挥精神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

(三)增强改革创造力,发挥好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

改革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需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各种有利条件,保障人民群众智慧的汇聚,保障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分配权利,从而使得人民实现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第一,推动文化治理体系改革。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要创新文化管理机制,重视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由单一满足向多元共享的转变,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同时,推动文化治理转向依法治理,注重文化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提升,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共同富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文明生产领域,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更大的解放与发展。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不能放松对社会主流意识的领导,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与自觉把握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精髓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其正向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推动精神产品生产、分配、消费上的提质增效和分配公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协调各领域资源,保障人民精神文化产品的优质优量供给,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第三,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改革。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也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因改革可能带来的利益调整,为推进文化建设领域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对待当前的人民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人民主动参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新创作,将人民的精神追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

(四)增强实践引领力,发挥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吸取新时代十年的文化发展经验,更要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水平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文化供给端,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乎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关乎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设施,让城乡居民能够共同享受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人为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提升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生产更多更优、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的提升。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保障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地方需求打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创新人民精神生活。

第三,注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产品的品质。精神文化产品起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精神文化产品向人民群众传递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社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丰富精神文化产品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生产符合社会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理想信念、道德信仰的追求。不断进行文化观念的理论创新,激发文化产品的创作活力,对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作、生产,丰富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新征程上文化繁荣发展。

(五)增强文化影响力,发挥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独特优势

文化作为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着维系整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强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心聚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

第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发挥其凝心聚魂作用,以其引领人民凝聚价值观念和智慧。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全社会深切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生命力,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达到凝聚人民民心、强化人民信心的效果,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涵养。

第二,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基因。新时代理应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新时代结合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发挥其红色基因的作用,增强人民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支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文化是见证我们党伟大领导力的重要文化资源,应用好用活革命文化,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全新的呈现方式,拓宽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拓展其时代内涵,推动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第三,大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17]666。社会文明的发展是通过全社会的实践而淬炼、创造的,将体现在全体人民的素质的提升和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改善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持续进行社会主流意识的教育,肃清社会中的庸俗文化之气,营造风正气清的社会文化氛围,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完善,推动全体人民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四、研究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从根本上看,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会单方面地追求物质丰裕,也要在生态、精神等各个领域实现丰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精神样态。这种精神样态的实现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显著优势,把握其显著优势的形成机理以及优势的作用发挥。发挥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显著优势,才能够综合研判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优势特色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矮的优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