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探析

2023-05-15程刘畅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程刘畅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171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认真践履的使命追求,是新时代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和现实省思的基础上,深刻地阐释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学习和梳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于在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一)理论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构想为思想基石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从物质准备、场景预设和实现途径多个方面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意涵和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将充裕的物质生活看作未来理想社会的基础条件和前提要求,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15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出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图景,即营造“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689的发展环境和遵循“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200的总体要求。而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而言,马克思肯定社会生产实践对于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认为在全面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生产……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670,如若不能实现生产力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3]538。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构想,深刻指出“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将归全体劳动者享用而不是归一小撮富人享用”[6]193,清晰地表达了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根脉

“共同富裕”一词同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渗透于中国人民血脉中的美好愿景。“大同社会”中天下富裕的理念,历代王朝探索国富、民富的实践,以及强调公正、均衡的传统等,都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一是“大同社会”的理念。“大同社会”彰显了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理想目标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寄寓其中的和谐、均富等思想精华与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内涵高度契合。如《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刻画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愿景。二是鲜明的国富、民富思想。国富则民强,中国历代王朝致力于探索实现国富和民富的途径。《管子·治国》中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东汉王符的“为国者以富民为本”都是富民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指明了黎民百姓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与基础。三是公正、均衡的发展思路。如孔子强调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提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南宋钟相、杨幺表达的“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

3.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的目标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7]437的设想,初步勾勒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图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特点和本质等进行了概括,认为“人民共同富裕”[8]265是社会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373,并提出了先富帮带后富的策略。江泽民在进一步吸收“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作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9]466的重要论断,提振了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胡锦涛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把握共同富裕现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公平的问题,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0]624。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对共同富裕的特征、本质、内涵等做出的有益探索,成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现实依据

1.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产生活高质量、便捷化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同向而行,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转变。一方面,呈现出多方面、多领域的特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单单限于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更是涵盖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等多重向度。另一方面,表现出程度深、层次高的特点。人民对生活的要求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美好生活跃迁。全体人民不仅对步入高收入行列、享受高质量教育、保持高健康生活水平、迈进人类高质量发展行列等充满期待,更要求有尊严地生活,心情愉悦、全面自由地享受闲暇时间,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习近平在认识到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经济良好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清醒地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1]142。因此,综合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不同区位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三大城市集群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广袤的西北、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一现象较为直观地体现出区域发展的差距。此外,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差距大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

3.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风险挑战

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计算机技术,以RFID、GPS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已成为决定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应当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来促进知识价值的转化和创新[3]。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11]245-246对于共同富裕而言,科技革命带来的风险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模式。反映到社会领域,数字化生活和人口老龄化的重合会进一步凸显“数字鸿沟”问题,而对技术的占有程度不同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阻碍共同富裕的进程。二是工具理性将不可避免地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劳动者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极端的怠惰思想。三是在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动能方面,如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实践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预见与创新推演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

1.共同富裕是承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契合更高层次社会发展要求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征程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摆脱贫困的进程中发挥着承接历史、把握现在和连接未来的重要作用,其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相互承接的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可靠条件和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一步,但中国共产党仍需要在接续奋斗中主动承担起后续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基于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巩固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的应有之举。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始终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共同富裕,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社会发展状态。一方面,他立足全球视野来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认为共同富裕为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的局面,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提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12],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215。另一方面,他从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16

3.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4]2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在客观分析我国国情、社会基本矛盾及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做出的理性选择。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5]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为根本和前置性的因素,是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基础和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所在。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区别于资本逻辑主导、依靠野蛮侵略和市场扩张的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全面超越。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共同富裕的对象、内容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分析。他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6]因此,共同富裕在范围上是全民富裕,内容上是全面富裕,过程上是渐进富裕。

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对人民美好期盼的现实回应,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诠释与坚守。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引领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个别阶层和部分群体的生活富足,而是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人民既是共同富裕的享有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习近平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2]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勤劳创新致富,建立共建共富共享的价值旨趣,进一步彰显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价值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共同富裕与人民奋斗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和框架思路。

2.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充裕,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早在1989年,习近平便认识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17]112,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频共振才能解决贫困问题。而后在实践中更是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作为摆脱物质贫困和陈旧观念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提出“既富口袋也富脑袋”[18]17的论断。

3.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

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在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吸取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2]中国不能离开具体实际而抽象地讨论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也不等同于“平均富裕”。马克思曾严厉批评“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3]184的论调。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内的共同富裕。即在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社会发展中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也不能将共同富裕与“均贫富”“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相挂钩,既要重视对底层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相对欠发达区域的帮扶与关怀,又要克服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生态基础薄弱等困难,逐渐消除发展上的差距。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1.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务艰巨、使命重大,不能在实践中盲目、无规划和无序地探索,而是应当自觉、有目的和有规划地推进。习近平充分发挥理论智慧和实干精神,对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划分,通过“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规划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路径。为进一步指导共同富裕的实践,他还切实制定出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和原则要求:一是在干事创业中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谨记“循序渐进”等原则[12]。

2.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就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满足人民愈发丰富、具体的需要等做出了详细阐释。具体来说,一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性、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包容性等,不断提高共同富裕的质量和水平,明晰共同富裕的努力方向。二是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习近平强调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三是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规范和调节。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四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措施,缩小不同群体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习近平在推动共同富裕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面对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应采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协同发力等具体措施,以实现民富、村美、产业兴。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质

(一)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这一论述并非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共同富裕理论的吸收与解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富国和均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的学习与思考,更是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将其理论实质同中国本土的具体时代背景、具体实践要求和具体发展问题相结合,重新审视和解读实现共同富裕背后的现实诉求,从而酝酿出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表达。如将共同富裕同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起来,科学探讨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知。此外,习近平辩证地看待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和当前现实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根据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现实需要的部署与安排。他结合新发展理念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362在继承“先富带动后富”的总体思路的基础上,采取一种稳健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建设方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内生动力,探索“共建共富共享”的途径。

(二)坚持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与方法,其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相统一的特质。一是从学理上而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既涉及新时代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问题”,也相应地关联出共同富裕的概念、范畴等涉及理论的“学术问题”。习近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启了以“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什么”“怎么样实现共同富裕”等为议题的研究。二是关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与关键环节。如针对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习近平在辩证分析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通过营造良好风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三是关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习近平致力于缩小城乡和区域的差距,提出“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理念,在实践中探讨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方法,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三)坚持人民情怀与历史担当相统一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冷暖、胸怀万家忧乐的价值追求。“全体人民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等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也是习近平人民情怀的自然阐发和真挚表达。一方面,习近平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高度重视在新征程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在分析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9],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将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契合人民美好生活新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价值目标,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习近平通过理性反思经验和科学认识实际,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进行论证与思考。一是整体布局与局部试点相配合。习近平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12],要注重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从全局“一盘棋”上把握共同富裕。此外,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把握现实尺度。习近平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为示范,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累经验,探索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二是现实尺度与未来走向相协调。习近平指出,要“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2]。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等不得”也是“急不得”的。基于此,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的现实定位与未来走向做出了科学安排,规划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他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2]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