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3-05-1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法治

王 静 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自此,许多高校开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拓展实践教学形式。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必要性,高校在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性的同时,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将大学阶段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标志着新的课程建设的开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进校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政课,是一门融合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新阶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加强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非常关键。

一、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思政公共课,本课程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引导处在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因此,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其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实践教学结合重要的理论知识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时期是确立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个人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锻造理想信念、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本课程的教学重在落实知行有效转化,以知引行、以行促知。理论教学重在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实践教学则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在实际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

二、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原则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践教学不但要遵循思政课教学的一般原则,还应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2]。

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内容、形式及考核评价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实践教学资源;要因时制宜,实践教学的主题、方式应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学生最关切的问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大学生在遵循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方法和主题,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2.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践教学思想性和方向性、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实践教学进程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教师占主导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实践内容和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社会实践。

3.坚持价值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价值性与思想性是蕴涵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元素,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寓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既要强化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方面的提升,突出价值性;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法治素养,突出思想性。

三、探索建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思政课,兼具思想性和实践性。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善于将生动的社会现实中所蕴含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活化、具体化教材阐述,让小课堂贯通大社会、引入大世界[3]。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必要拓展,应该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促成学生躬身践履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基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是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运用案例教学、颂读经典、讨论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课堂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率,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实践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早应用在商业、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教学与研究中,之后因为其突出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思政课倡导的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价值引导,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109。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以其突出的实践性、情境感和互动性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以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为例,本章以“知—信—行”为逻辑线索,在阐明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讲清讲透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部分可以精选典型性、时代性、真实性的具体案例为理论教学服务。如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半岁时因用药物失聪,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说话、正常学习和生活。从小到大,凭借坚强的意志,一路拼搏直至考上重点大学,最终成为清华的博士生。结合江梦南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开启追求理想人生的道路、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念。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历史悠久的教学法之一,具有多元互动和迅速反馈等特点,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或小组交流的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讨论中澄清思想认识、坚持正确方向。

比如,在第一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在课前布置“当代青年能否选择躺平?”讨论题,指导学生做讨论前的准备,收集论证分析问题的材料,思考“躺平族”兴起的经济社会背景、“躺平”的实质与危害;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纠偏释疑,把握讨论的焦点和方向;在讨论的总结环节,教师把学生的观点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让学生明了以“躺平”的方式主动退缩、选择放弃,不利于解决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唯有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同时引导学生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颂读经典

在知识碎片化时代,通过思政课引领大学生颂读经典,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培养科学的辨别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经典可以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段落、领导人重要讲话、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也可以是教育家观点、科学家精神、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开学演讲。

以“绪论”部分教学为例,如何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实现个人成长成才,是每一个大学新生都要面临的青春之问。利用“颂读经典”思政课堂为学生讲好“开学第一课”非常关键。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虽怀揣满腔希望和梦想,但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恰逢理想真空期,难免会迷茫和困惑。为了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相互激荡的多种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整理国内外大学的开学演讲,包括知名大学校长演讲、大一新生演讲、优秀学生代表演讲等,通过颂读这些精彩演讲内容,带给学生启迪和激励,引导新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规划好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走好大学的第一步。

(4)问题导向式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5]。这是总书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要求。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教师在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自身成长成才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6]。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师以问题为核心,科学凝练课程理论重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用“问题链”的深度思考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成知识的习得和价值观的养成。

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既体现理论深度,又体现实践温度。以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专题为例,可以设计“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表现”“我们为什么能拥有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建国70多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一方面在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倡导,更是实践层面的指引,是真实可信的价值观。

2.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将思政课实践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它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效果更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1)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指由学生扮演相关角色,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法庭审判活动的实践教学活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典型案例的再现重演,运用法律理论知识来处理法律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法治观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以第六章重点“宪法”教学为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义务关系,懂得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这一部分可选取典型案例“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真假齐玉苓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在对典型案例研究和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分工,模拟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调解、宣判等过程,实现教学的情景化,使学生从体验式学习中了解姓名权和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当受到侵害时,公民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2)微电影拍摄

微电影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以“将理论内化为品格、锻造为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或方法[7]。微电影拍摄作为“微时代”的新兴文化形态,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成本等特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贯通,把教材里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鲜活的镜头展示出来,契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有助于锻炼综合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有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微电影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论解读、主题选择、剧本撰写、拍摄技术、加工剪辑等方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微电影拍摄融入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基本路径:第一,前期准备阶段。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结合课程主要内容,找准教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社会热点与微电影选题之间的契合点,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方向供实践小组自由选择,主题选择是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灵魂,必须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符合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理念。第二,创作剧本阶段。剧本是微电影拍摄的基本依据,剧本的质量决定微电影的质量。剧本要立意高远,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突出内容为王,紧密结合思政课程要点。创作小组应深入实际,挖掘生活中生动鲜活的素材,将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创作出有内涵和丰富想象力的剧情。第三,拍摄制作阶段。创作小组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选任务分工,拍摄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剪辑、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工作,形成完整的微电影作品。第四,汇报展演阶段。微电影作品完成后,教师应组织作品的展演观摩,创作小组汇报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师生进行点评。

实践教学注重环境育人,为了丰富实践教学的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还应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开展校园调查、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等实践资源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中与社会联系最紧密、实践空间最广阔、实践对象最广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8]。

(1)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指各实践小组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典型、工厂、部队、博物馆、展览馆等地参观学习或访问本地知名企业或企业家及各行各业知名人士,以获取知识和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其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我们学校所在城市——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重点资源相对集中,目前已被认定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点有165处,主城区有很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化资源,便于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与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融合发展。

以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教学为例,“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强调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也与中国革命道德相延续,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结合这部分的理论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调研,开启“行走的思政课”,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深化和巩固理论认知,感悟革命先烈对祖国的热爱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增强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内涵的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实践小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围绕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开展调查活动,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并形成调研成果的一种实践方式。社会调查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实践方式。

思政课社会调查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调查前的准备。包括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分工、设计调查方案、制定详细计划、学习调查方法与技能等。第二,调查工作的具体执行。包括制定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收集材料、整理分析数据等。第三,调查报告的撰写。在前期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撰写调查报告,形成调研成果。第四,调查报告的成绩评定和总结。在实践小组的社会调查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教师及时从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并装订成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

(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9]176。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关爱他人、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和自身能力采取以下形式: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环境保护、教育服务、社会公益、科技服务、文化文明共建等。以我校为例,师范类学生占比70%,居江苏省师范院校之首,“师德养成”是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教育服务类志愿活动,如针对家乡留守儿童开展网络授课、辅导活动,去护理院、养老机构帮扶老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到最需要的地方提供热心优质的服务,为最需要关爱的人群送温暖、献爱心,既帮助了困难群体,弘扬了良好风尚,同时也从服务社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了个人的专业提升和师德养成。

由于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题陈旧、参与面不广,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地方资源优势,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法治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