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院共享型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问题应对策略与实践
2023-05-15程晋菊杨秀容陈敏佳
罗 勇 程晋菊 黄 蓉 杨秀容 陈敏佳 陆 淼 李 丹
综合性医院的共享型科研实验中心集科研、医疗和教学为一体,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科研工作者开展临床问题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成果转化、医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对提高医院临床诊疗和教学科研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科研实验中心是科研仪器设备的密集场所。安全管理作为科研实验中心管理中的最核心部分之一,是保障临床科研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1]。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全面高效防范安全事故于未然,避免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物及环境的最大保护[2]。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剖析当前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结合所在医院共享型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综合性医院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 综合性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现状和常见问题
1.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国内高校和医院科研实验室在投入使用期间或多或少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部分医院在建设科研实验室时,更多倾向于按照有利于方便实验工作开展设计布局和分区,并未严格按照实验用房建设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等要求总体规划实验室空间布局[3]。部分医院科研实验平台由若干实验室整合而成,在建设过程中多关注学科专业和实验技术方面的要求,而忽略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和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4]。部分医院对为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对医院现有其他功能用房(如教室、办公室等)进行简单临时改造以满足科研实验需求,虽然对部分场所进行了设计装修,但依旧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此外,随着医院对科研投入的增加,实验仪器及设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时常出现实验区、办公区与生活区混用现象,实验室内仪器及设备摆放密集,空间拥挤、环境杂乱,存在安全隐患。
1.2 硬件设施改造和投入不足 诸多医院实验室为后期改造建成,实验室的电路、水路、气路等管线未进行合理规划,无法承担后期不断增加的工作负荷,导致安全风险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科研实验室管理需求,部分实验室未能普及应用智能化安全防护管理系统,不能高效保障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另外,部分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不清楚,未安装烟雾报警器、紧急喷淋系统和防毒防辐射装置,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实验废气、废水、废渣处理设备等方面安全防护所需相关装置与配置不齐全,同样会增加实验室安全风险[5]。
1.3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行动准则,也是督促科研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诸多医院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时效性和实际应用指导性不强,未针对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内容进行细化。另有部分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规范指导实验人员的设备使用和实验操作流程[6]。
1.4 危化品管理不规范 目前科研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在以下较为典型的问题。首先,在危化品的存储和使用环节上,科研实验中心未制定规范统一的入库、存放及领用流程,常会出现一些危化品入库不及时、存放不规范或取用无监管等问题,这些环节漏洞是造成安全隐患和影响范围扩大化的危险因素[7]。其次,部分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加之危化品安全意识不足,容易忽视危险品管理中的细节内容,也不清楚各类危化品的危害作用原理以及危化品泄露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这同样是引发危化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有研究者通过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疏忽、违规操作、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等是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8]。近年来,实验室安全工作逐渐受到广泛重视,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佳。医院科研实验平台主要面向医务人员、研究生和相关科研人员,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在开展相关实验中容易违背操作流程、忽视安全要求,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此外,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新进实验室的人员缺乏岗前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及知识技能掌握的考核,未能将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也是潜在的实验室安全隐患。
1.6 人员配备相对不足 很多医院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甚至部分医院实验室无固定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很多设备缺乏专人管理,多由研究生或实验人员自行操作,这也给实验室带来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随着医院规模的增加和科研工作的加速发展,医院投入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不断增加,部分科研实验中心原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能力、知识储备及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不足,难以满足医院实验室发展和管理的需求。
2 综合性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策略与实践
2.1 合理规划建设布局,保障安全设施设备配备 新建科研实验中心时,需要对实验楼构造及功能布局、水电气相应负荷以及消防安全装置等做好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各实验区和相邻实验平台的布局、保证实验室的基础设施管线装置符合规定;加大现有实验室内防火、防盗、防爆、防辐射和防传染等安全设备的投入力度,定期开展设备维护工作。实验室安全重要区域张贴清晰的安全警示标识,确保消防安全防护装置完整且无破损,仪器设备及其配套组件旁附有标准操作步骤及安全指引以保证正常运行。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合理摆放,充分考虑通风设备的位置。对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弃物配备相应的处置装置,保证实验室内整洁卫生,实验室环境评价符合规范要求。2019年医院对科研实验中心进行改造建设,积极对整体布局和实验分区进行了合理规划。实验室有双电路,并在精密设备间加装了UPS不间断电源,医院配有发电机。水路管道进行重新改造,保证突发停电和停水时的水电供应及安全;实验室配备了必备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栓和危险气体报警器等;并配有完善的个人防护设施如洗眼器、护目镜和隔温手套等。另外,我院增加信息化管理设备投入,安装视频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和设备管理软件等,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极大提升了科研实验中心安全管理效率。4年来,科研实验中心有效应对4次停水停电等突发状况,未发生相关安全事件和精密设备损坏的情况。
2.2 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 规范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的制度和流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落实,并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我院参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巡查制度、动物房管理规定、细胞培养实验室管理规定、标本库管理制度、大型仪器管理办法、特种设备管理办法、水电消防安全及防盗管理制度、危化品及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安全应急预案等35项制度和流程。同时,根据实验实际情况优化各类流程,包括实验室准入流程、实验动物准入饲养流程、精密仪器设备预约流程、细胞平台管理流程等,严格规范各项操作流程。为满足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发展需要,科研实验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优化。2019年至今,所在医院科研实验中心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无意外事故发生。
2.3 规范危化品安全管理 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应规范危化品管理和使用。危化品根据来源可分为统一采购领用类和自购类危化品。危化品领用须详细登记,自购危化品须填写自购危化品报备表,同样严格登记使用情况。固定每周危化品领用时间,废弃危化品瓶回收登记,危化品废液统一收集于废液桶中按照化学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于垃圾桶或倾倒至污水管路。危化品独立房间存放,置于智能化存储柜中,易燃易爆危化品置于防爆柜中。液氮罐需按要求放置,不得擅自取用液氮,液氮内冻存标本需分区存放,使用时按规定佩戴护目镜、防护手套等。同时,科研实验中心管理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取得安全管理合格证,了解各类危化品的危害原理及应急处置措施,强化使用者和管理者安全意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流程管理危化品。2019年至今,科研实验中心危化品管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均符合要求,未发生危化品相关安全事故。
2.4 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科研实验中心应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针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开展分层分类的安全知识培训、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对于管理人员,可通过全面系统的制度和流程培训、典型案例分析、参观考察、应急演练等多种方式强化安全意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对于研究生,可从其自身和导师两方面提高安全意识,明确导师带教责任,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严格要求的责任意识,督促学生培养和秉持良好的安全行为。对实验人员和其他人员,开展准入前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特种设备操作人员须严格遵循国家规范要求取得操作资格证。制定实验中心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人员安全行为依从性,摒弃不良实验操作行为。此外,编写各类仪器设备使用安全知识手册或告知书,指导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事件快速应急处置能力。4年来,科研实验中心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16次,应急演练4次,3人已取得特种设备操作资格证,未发生相关安全事故。
2.5 充实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研实验中心发展的核心基础,配备技术型和管理型的专业人员充实人才队伍,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以提高人员综合科研和管理素养,保证实验室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要求操作型专业人员擅长操作,操作技术熟练、稳定性好,能正确指导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管理型专业人员擅长综合协调、数据分析、信息整合和其它管理事务;要求科研型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激发实验室团队科研创新水平。各类人才互相协调配合,既能专业专长,又能优势互补,确保实验室有序运行,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近3年,所在医院科研实验中心配备操作型专业人员2名,管理型专业人员4名,科研型专业人员1名,基本满足实验室安全管理需求。
3 小 结
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日趋频繁,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屏障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严谨的工作。医院应重视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管理,从筹划伊始合理建设布局流程;增加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的配置,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危化品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国家规范要求落实特种设备管理措施,强化人员安全责任和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落实监督,提高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充分保障科研实验中心高效、安全、顺利运行。上述相关安全管理策略在我院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期望以上策略可为其它综合性医院科研实验中心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