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形成基础、历史演进与基本要义

2023-05-15莫志斌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中西文化思想

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青年毛泽东从一个16 岁的农家少年,至1921年初,成长为一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中,文化思想的演进是他思想转变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观则是他文化思想中的内核、灵魂。当前对于青年毛泽东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青年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实践(周妤,2020)[1]、严复译著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丁清华、2020)[2]、青年毛泽东读书实践论析(刘伟、2016)[3]等方面的初步探讨,那么系统探讨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产生基础、形成发展和基本要义,还有较大空间。在新时代系统研究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对我们了解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对新时代青年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形成基础: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与向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

青年毛泽东在文化思想转变过程中曾接触到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入国内的西方文化,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那么,青年毛泽东对以上三种文化作了哪些分析与比较,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探讨和理解蕴含在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观。

(一)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青年毛泽东接触且较为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各方面学说的具体内容之后,他对二者进一步进行整体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看来,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辩证地看待。在《讲堂录》中,他曾就中医与西医之医术功能差异作比较:“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试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试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也,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各有所偏也。”[4]597显然,毛泽东从医术分析中就注意到了中西文化之差异。

由医术上之分析比较,毛泽东再谈到二者在学理上的一些差异,如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综合,使得含混无差别;而西方文化重分析,条理分明。他说:“积之(学习)之道,在有条理。吾国古学之弊,在于混杂而无章,分类则以经、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数千年而无进也。若夫西洋则不然,其于一学,有所谓纯正者焉,界万有之学而立为科。于一科之中,复剖分为界、为门、为纲、为属、为种,秩乎若瀑布之悬崖而振也。”[4]82-83

由医术、学理之差异,毛泽东再谈到了中西文化之特质差异。他谈到中西文化在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上就有很大差异。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家族主义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深刻,其原因就在于“伦理纲常之道”,即“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影响。这种“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就确定了人际社会交往中一种严格的服从关系,一种主仆关系,说得更严厉点,就是一种主奴关系。当臣民的只有百分之百的顺从、服从。这种以服从为核心的伦理纲常关系,泯灭了人的天性,最后导致丧失了自我,否定了自我的存在价值。毛泽东认为近世西方文化不是这样,其价值观强调个人独立,从尊重自我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念出发,具有民主的性质。毛泽东分析说,西洋自文艺复兴始,由于人们追求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思想文化的禁锢,于是,兴起了争民主反专制的斗争,“人类应如何生活”这一极大的问题就引起了人民的思考与研究,最后,得出了人们“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

毛泽东指出,西方文化的这种民主传统,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从而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可是,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影响很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君权而无民权,只有服从之义务,而不知道自己应该享有的自由、民主权利。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4]305又说“中国固自由也,人民与国家之关系,不过诉讼、纳赋二者而已,外此无有也”[4]590。

(二)批判吸收融合中西文化之所长

在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传入中国,毛泽东受之影响,他表示了热烈欢迎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求。他说:“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4]409他还说:“我们关在洞庭湖大门里的青年,实在是饿极了!我们的肚子固然是饿,我们的脑筋太饿!替我们办理食物的厨师们,太没本钱。我们无法!我们惟有起而自办!这是我们饿极了的哀声!千万不要看错!”[4]332所以,欢迎新思潮,学习新思想、新文化,这是改造中国文化之需要,“外观世界之潮流,内省自身之缺陷,勉负职责,振起朝气”[4]496。

可见,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文化的传入,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态度,对西方文化的优点也予以了肯定,但是,也要看到,他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发起者的中西文化观是有区别的。毛泽东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他不是采取形式主义的做法,并不是“所谓坏就是绝对地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5]832。他辩证地分析、看待中西文化之长短处,他肯定西方文化中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与科学理性的精神,但是,他认为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发达也造成了弊端,即“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是人生太无价值。吾辈必想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4]638。这种超越资产阶级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毛泽东最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特别是对其中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的批判。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批判中自觉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富含哲理的成分,如他在读儒家经史时,就深受其中的“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学说的影响。他说:“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4]28换言之,即青少年必须从少时起就要自励刻苦,养成自己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以求“内圣”为主。这样,才能以“内圣”之学推动将来实现“外王”之业。他又说:“圣贤豪杰之所以称,乃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之谓。”[4]237可以说,这与他对自我实现的愿望是相吻合的。可见,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文化观具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

综上,青年毛泽东对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较,有一显著的特点,即看待中西文化,他已具有一种开放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从而发生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他身处这一客观的社会现实之中,没有封闭自己的思想,而是积极地、大胆地欢迎并吸收各种新学说、新思想。吸收以后,他又将之付诸实践,从而检验其是否为真理,是否能为我所用。他既不随意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而是认为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杨昌济先生所言,二者应同时加以改造,这才有利于新文化的创造。显然,毛泽东对待中西文化,他的思想认识,他所持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分析、认识过程。

(三)向往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

1918 年8 月,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在李大钊手下当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当时,李大钊正在研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他连续撰写了几篇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李大钊在思想认识上,是将社会主义当作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的现象及人类文明的新曙光而加以欢迎的。毛泽东阅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又聆听了他的讲演,深受影响,也得到鼓舞,他似乎从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光明与希望。之后,他对俄国十月革命意义的理解,就是沿着李大钊的上述思路前进的。因此,他也将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所创造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当作一种人类文明的新成果,由衷地表示了赞赏与肯定的态度。在1920 年7 月底,毛泽东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说:“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6]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要创办文化书社,其目的就是希望将俄国十月革命创造出来的这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之花,能够移植到湖南来。这一点,毛泽东在上述文章中说得非常清楚。他说:“我们要知道,眼里、耳里随便见闻过几个新鲜名词,不能说即是一种学问,更不能说我懂得新文化,尤其不能说湖南已有了新文化。彻底些说吧,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3]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毛泽东为什么就宣称,不但中国、湖南没有新文化,而且,全世界都没有新文化呢?他产生这种新的思想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下,已开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他逐步以此世界观去分析比较所接受的各种文化之短长。其次,由于产生了对列宁创造的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支“新文化小花”的认识与欣赏,毛泽东开始认真学习与领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及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曾多次谈到,在他世界观转变前后,《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史》对他的影响最深。通过自己刻苦学习,用心思考,他已逐步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他比较、分析、认识自己所接受过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把马列创造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实际结合,而提出将来中国一定要创造与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历史演进: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7]284。蕴含于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观,同样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在其文化思想演进中产生的。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蕴含在其文化思想的演进中,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演进、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形。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演进、发展也离不开他当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毛泽东从一个16 岁的农家少年到1921 年成长为一位年轻的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文化思想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阶段

少年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这主要体现在私塾读书,以及接触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毛泽东在家乡韶山生活时,曾读了六年私塾。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私塾就读,他从《百家姓》《三字经》发蒙,先后又读了《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易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史记》《汉书》等典籍,读这些书,为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这些经书里的名言、警句、故事等,他都能背诵、理解,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这六年的私塾生活,毛泽东后来作过如下小结:“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8]501936 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和斯诺谈话时说:“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说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9]108

毛泽东在和斯诺的谈话中,也说到在私塾通过某些“激进派”老师(即李漱清)的开导,“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9]111可见,青年毛泽东在私塾与社会交往活动中接触与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文化的影响,且记忆尤深。

(二)中西文化交替影响阶段

从1910 年下半年至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前后。此阶段,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主要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替影响。

毛泽东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不久,即来长沙考取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半年,1912 年下半年又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1913 年下半年转入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当时,毛泽东就读的学校正处于新旧学制交替转换时期,如东山高等小学的前身是东山书院,后在1905 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改制为一所新兴学校。校长李元圃是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且学校还有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受过明治维新思想影响的教师,这所全新的“洋学堂”,开设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课程。因此,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时就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作品了。其次,当时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就登过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道德的文章,如《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进化论革命者劼德之学说》等,也吸引了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期间他还广泛涉猎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书籍。在这一阶段,他还读了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孟德斯鸠、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以及一些有关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书籍与希腊等国的文艺作品。

此阶段,毛泽东所读学校,虽已开设有介绍西学的课程,但按照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在修身和国文课中,学校仍应“注重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对此,我们可参看毛泽东从1913 年10 月至12 月的课堂笔记《讲堂录》,前面13 页是他手抄的《离骚》《九歌》的全文,即可作些了解。这时的毛泽东虽接触了不少西学,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文的学习,还是下了不少功夫。

(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阶段

从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至1920 年夏,毛泽东热烈追求西方文化,而且,其世界观开始发生较深刻的转变。

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一运动以《新青年》为主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科学思想,向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发起猛烈攻击。当时,毛泽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拥护者、响应者,“当时的《新青年》,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剥削生活,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迷信与独裁,他完全同意这些论点”。[10]392

此时的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等人的影响,已较为深刻地认识到,要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仅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些有限的民主性精华,显然是不够的。而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向西方文化学习。杨昌济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西学,组织成立了一个哲学与研究小组,其成员有毛泽东、蔡和森、萧三、黎锦熙等人。据黎锦熙回忆:“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毛主席都要到杨怀中家中来讨论有关读书、哲学问题。每次同来的人只有十个以下。哲学研究小组主要是介绍读物、讨论读书心得。杨怀中先生推荐给小组的读物是西洋哲学、伦理学以及宋元明理学。我推荐给小组的读物是英国人著的社会学研究。”[11]156通过小组学习,特别是与杨昌济、黎锦熙等老师交流,毛泽东较系统且较扎实地把握了西方哲学、伦理学与教育学等三个学科的历史与研究现状,而这恰是西方文化中的最核心部分。

1918 年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1918 年冬至1919 年春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已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报和无政府主义小册子。1920 年6月,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说:“我近来功课,英文、哲学,报,只这三科,哲学从‘现代三大哲学家’起,渐次于各家。”[4]479.可见,毛泽东对研究哲学有兴趣。1920 年7 月底,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发起并成立了文化书社。在前三个月书社所经销的19 种图书中,大部分是介绍西方文化与俄国情况,其中介绍俄国情况的书有《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两种。可见,此时,毛泽东对西方文化的热情追求,同时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解列宁领导的俄国劳农政府时期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对无产阶级新文化初步探索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已逐渐接触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且进入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在五四运动以前,毛泽东所接触和接受的主要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五四运动开始之后,他开始逐渐接触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当时,这一新文化,在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之后,开始迅速传入中国。

1918 年冬到1919 年春,毛泽东到北京参与筹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之事,经杨昌济先生引荐,到李大钊任馆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当时,李大钊已完成世界观转变,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列宁提倡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仅从政治上热烈欢迎与拥护,而且将她当作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当作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现象而加以欢迎与赞扬。毛泽东深受李大钊的思想影响,他自言:“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9]132基于此,他认为俄国列宁创造的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新文明。1920 年3 月,他在致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我想两三年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游俄队。”[4]476显然,毛泽东就是想通过此种方式去考察和学习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

如上所述,毛泽东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以及自己思想的转变,他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到对俄国十月革命所出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较大兴趣,并开始了对新文化的探索。显而易见,随着青年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演进,蕴含其文化思想中的内核——文化自信观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基本要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转变,他由一位激进民主主义者,至1920年底,转变为一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那么,他文化思想中的坚定的文化自信观,就必然会随着其世界观与政治思想的演进而得到确立。那么,我们如何深刻理解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的基本要义?笔者认为,其文化自信观的基本要义,就是紧紧围绕未来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一至关重要问题而展开。

(一)立足国情,密切联系本国实际,建设新文化

青年毛泽东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思考,他对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向往,说“我觉得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我想两三年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游俄队”[4]476。可见,他心中向往的新文化不是别的,唯一选择就是要以俄为师,学习它,在自己的祖国,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他认真思考,对中西文化作过比较分析。认为,要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一定要切实地了解本国的国情,尤其是本国文化根底,这样才能使将来建设的新文化符合本国国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致友人的信中得到了解。1920 年3 月14日,他在致周世钊的信中,谈到自己暂时不出国留学,决定留在国内的原因时,除了说“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之外,他特别强调要研究外来学说,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他说:“世界文化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4]474有比较才有鉴别与收获。其实,早在1915 年9 月6 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就说:“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地。”[4]22要真正善于比较,就必须深入地了解本国国情。在上述致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又提到:“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4]474这里,毛泽东主要说明了出洋留学,学习西方的目的,还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国家。因此,要使西方经验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就必须深入了解本国国情,使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后来他未能留学,但在他的世界观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设,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始终注意学他人经验,必须联系本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用。

(二)建设新文化,“当动天下心”,必须领悟和掌握大本大源

将来要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青年毛泽东思考: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文化非一人、一些人之所为,必须动员与依靠天下人都行动起来。1917 年8 月23 日,毛泽东在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4]85寥寥数语,可知毛泽东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欲动天下。其次,表明了达到目标的韬略:必须先动天下之心。那么,如何做到动天下之心呢?毛泽东的答案:“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4]85那么,想动天下之心的人,自己必须先领悟和掌握大本大源。如何才能领悟与掌握大本大源呢?大本大源是什么?为何要掌握大本大源?他进一步解释说:“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4]85在此,毛泽东主要阐释了如下意思:第一,大本大源是“宇宙之真理”。掌握大本大源,就是要从哲学入手,去认识与掌握真理,这才能了解与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与规律。第二,大本大源就在天下每个人心中。世间众生皆是宇宙的一分子,宇宙运动的真理与法则,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体现,尽管体现多少不一,但总有几分相同与存在。第三,必须以大本大源去号召天下。毛泽东认为,只要把握了每个人心中已认可的真理,并以这样的真理去号召和动员天下人,就能产生强烈共鸣。如果大家的心都动起来了,都与自己的思想认识、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一致,哪有做不成的事呢?言下之意,只要天下人都行动起来,我们齐心合力去奋斗、去建设,国家的新文化就能建设好、发展好,人民就能从中享受快乐与幸福。

青年毛泽东志向高远,他就是要努力争取去做“动天下心”的勇者、先锋。他深信:只要天下人之心动了,心齐了,力大了,就能齐心合力驱逐帝国主义,推翻封建政权,建立新中国,将来就能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建设本国新文化

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由于受到李大钊的开导与影响,他的思想迅速向马克思主义方向转变。1919 年12 月18 日,他第二次到北京,后转道上海。在上海,与陈独秀多次会晤,讨论自己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在湖南开展革命活动的问题。此行可说对他的思想转变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回忆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4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的锻炼,毛泽东于1920 年秋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此后,他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确定社会主义是改造中国要达到的崭新目标。1920 年11 月,他在致罗章龙的信中指出:“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他调换过来。我想这种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554

由上可知,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面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改造中国社会,建设新中国的思想旗帜。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这面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革命斗争,就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能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铺平发展道路。

(四)要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新文化

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中还有一要义,就是特别提出,建设新文化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才能推动新文化在本国的建设、兴盛与发展。

如果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着重强调的是少数先知先觉者在文化启蒙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开始认识到文化启蒙与新文化建设,虽然离不开一些先进分子的指导,但主要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只有当人民群众觉悟起来,行动起来,文化启蒙与将来新文化的建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920 年6 月11 日,他在《湖南人再进一步》一文中,曾说到中国民治的总建设问题,他认为“二十年内完全无望。二十年只是准备期,准备不在别处,只在一省一省的人民各自先去整理解决”[4]484。1920 年6 月18 日,他在《湖南人民的自决》一文中,又鲜明地提出“人民的自决”“人民的责任”问题,他指出:“社会的腐朽、民族颓败,没有绝大的努力,来个连根拔起,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这样的责任,乃全国人民的责任,不是少数官僚政客武人的责任。”[4]486毛泽东坚信“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4]394。这是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所说到的对人民的能力与作用的高度评价。由此可知,他坚信只要人人接受教育就能学到知识,认识与掌握真理。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就能让中华民族“伟大的能力”在革命的斗争中彰显。无疑,新文化的普及与建设,将未来的中国建设成一个世界闻名的文明大国,只有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才能在新文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2]55研究青年毛泽东文化自信观,这对我们今天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起最根本作用的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新文化中西文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