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云南省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纪实
2023-05-15王菁
文/本刊记者 王菁
“民族团结 同心筑梦”文化志愿者惠民演出 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提供
春日的云南,处处绿树发芽、花朵绽放。除了争奇斗艳的花朵外,各地竞相推出的“文化大餐”也呈现出“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更为欣喜的是,这个春日,云南文化美景还被带到了北京。
2 月7 日,300 余名参加“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的中小学生代表及教师,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体验手工造纸、甲马板印刷、扎染等6 个项目的非遗技艺制作,通过“看、听、学、做”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月25 日至3 月1 日,丽江市“三多节”系列文化活动中,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演出好戏不断,让市民、游客目不暇接、惊艳非常。
2 月28 日至3 月5 日,来自云南14 个州市的800余名演职人员齐聚昆明,在第三届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上各展绝活、同台竞技。
3 月28 日上午,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北京开馆。云南作为全国第一批进馆参展省份,以“融·美云南”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展示和文化演出等活动,让观众感受千里之外的云南文化盛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于2022 年5 月9 日印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围绕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点抓好8 个专项工作,分别为着力抓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文化安全专项工作。
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清单,将工作细化,让工作高效推进。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一年来,云南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绘就出民族团结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美丽画卷。
项目牵引 助推中华优秀文化传扬
“走一步,退一步;走两步,退一步;走三步,退一步……”刚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中村乡阿勒村史馆,只见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中年男子,一边示范着“酷炫”的舞步,一边认真地和游客讲解步法。他叫李云华,是一名彝族迁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李云华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彝族的迁徙舞,这是一种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一直以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扶持并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2120 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30 个、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102 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100 人,极大推动了我省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2022 年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后,全省各地更是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继续深入,加大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格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制定出台了《楚雄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批政策法规,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共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771 项,促进了楚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及时抢救整理、挖掘开发。成立“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 县(市)文化馆分别建立了民族传统(非遗)传承展示厅。建立彝族梅葛、查姆等82 个传习所,4 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充分利用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的契机,2022 年实施项目10 个,覆盖全州三个县(市),涵盖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12 个世居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实施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纪录片、服饰、曼轮制陶、非遗进校园等项目,把西双版纳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一体之中,有力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云南省在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每年还着力抓好民族文化精品专项工作,打造一批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系列短视频及演艺类作品;打造一批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俗等内容的图书和音像制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云南展区中的白族扎染 云南民族博物馆 提供
“团结进步同心营”开营仪式现场 黄薇 摄
云南民族出版社2022 年通过民族文化精品项目编辑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故事》《天空开物——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智慧》等5 本优秀图书。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鼓励支持各级各部门、民间团体创作了《幸福花山》《石漠花开》等一批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舞剧、影视剧目、曲艺、图书等精品文艺作品。其中,《幸福花山》被确定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并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优秀剧目奖、舞台美术奖;取材于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史实的长篇小说《女儿如歌》入围2022 年“中国好书”7 月初选名单;反映新时代“西畴精神”的院线电影《石漠花开》完成拍摄,推动新时代“西畴精神”传遍全省、走向全国。
据统计,2022 年,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共投入经费4340 万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210 个,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33 个。工程扶持范围覆盖全省16 个州市和17 个省级单位(社团),涉及文物、古籍、音乐、舞蹈、工艺、服饰、医药、体育、节日等10 余种文化类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与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的实施,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有了工作抓手和资金保障,也让“枝繁干壮工程”切切实实落在实处,开花结果。
品牌打造 树立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2022 年9 月26 日,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丽江市圆满落幕。全省16 个州市3512 名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本次民族体育盛会中来,共同奏响团结奋进的乐章,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风采。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对促进云南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现已成为云南省着力抓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一个成功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凸显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力量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据悉,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是展示云南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是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后的第一届盛会。射弩、陀螺、抢花炮、民族马术、民族武术等13个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和44 个表演项目先后亮相民族运动会,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除了省级层面的大型活动外,云南各州市也在积极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
近年来,昆明市创作出一批展示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标语、广告和公益宣传片,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2022 年,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征集、评选、建设活动,在全市各县(市)区建设具有当地贴近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推出了“全家福”“石榴红”“民族团结圆舞曲”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围绕传统中国文化记忆以“家”为主题,将社区划分为“回忆之家”“民族之家”“服务之家”“非遗之家”“文化之家”“学习之家”六大区域,将社区打造成了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
迪庆藏族自治州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造了香格里拉端午赛马节、德钦格萨尔射箭节、弩王争霸赛等一系列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了“融合——云南民族体育发展专题展”“滇韵——云南民族文化展(珠海)”“云南民族家风文化主题展”“百花齐放彩云南——云南民族文化成果展(迪庆站)”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主题展览和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云南省着力抓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专项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坐落在北京西单,由国家民委、北京市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是国家层面展示各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2023 年3 月28 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开馆,云南展区首日便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云南展区以“融·美云南”为主题,分别入选中华手工艺、中华医药、中华音乐以及中华舞蹈4大体验空间,精心打造了民族纺织刺绣、布艺扎染、多民族面塑、云南医药、云南民族乐器欣赏与教学、云南民族舞蹈6 个体验项目。
在匠心传承——中华手工艺体验空间,观展者可以深度体验到民族纺织刺绣、布艺扎染和多民族面塑3 个项目。其中,民族纺织刺绣展区除了成品实物、视频介绍、3D成像等展示外,还组织云南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现场演示制作技艺;布艺扎染体验项目区以成品展示与技艺传授为主要内容;多民族面塑展区则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邀请多位技艺高超的云南面塑(泥塑)工艺大师,创作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仁心仁术——中华医药体验空间,展示的是云南医药体验项目,运用多点触控互动技术、现场解说、医药特色疗法展示等方式,集中展示云南道地药材和中医药文化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团结欢歌——中华音乐体验空间、盛世翩跹——中华舞蹈体验空间,则可以互动点播、电子屏幕选择等形式沉浸式体验极具云南各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云南展区的“开门红”,意味着云南跨区域的活动更进了一步,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
活动丰富 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惠民
2022 年5 月1 日,王予波省长调研省级文化事业单位,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强调“要建设好云南民族文化宫和云南民族博物馆,使其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要求的平台和标志,成为展示云南民族工作特色亮点的窗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基地”。
这充分体现出云南省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九部分分别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2 年,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认真推进落实省政府“10 件惠民实事”中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工程自2019 年起,连续4 年被列为省政府“10 件惠民实事”之一,成为助推文化强省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此外,云南各州市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中不断丰富和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化拓展“光辉思想照边疆红河儿女心向党”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及学思践行二十大系列活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宣讲52 场次5612 人次,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1500余场次35 万余人次,签订《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超过95.87 万人次。
临沧市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举办“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文艺晚会、临沧市“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歌咏比赛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云南各地雅俗共赏的民族赛装活动,也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
2022 年11 月15 日,“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民族赛装文化节暨昆明民族时装周启幕,来自16 个州市的赛装队同台赛装,更有超50 场大秀惊艳亮相,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品民族服饰盛宴。
2023 年3 月4 日,一场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民族赛装节在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举行,来自云南省内的12 支民间团体参加了民族盛装比赛。现场还展出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收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效果。
完善民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的两项重点建设任务,云南省民族文化宫主体建设工程已经竣工,装修和陈列布展设计方案基本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项目批准程序通过审定。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各州市的民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以文山州为例,目前已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成9 个图书馆、9 个文化馆、3 个国家博物馆;建成102 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站点,村级“农家书屋”1040 个,建成10 个“军民共建边疆和谐文化示范村”、37 个“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全州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三馆一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服务。
多元举措 推动新时代文化认同
2022 年11 月2 日,云南省民族文化工作培训班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开班。这是我省着力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一项具体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以来,我省开展了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佤文对照版图书 张东海 摄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红河州民族宗教委 提供
2022 年4 月28 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编纂工作部署会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编纂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2022 年11 月,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地探访节目《同心筑梦》迎来完美收官。节目通过新闻主播、文化专家的实地走访,将云南各地风土人情及云南各族精神面貌一一展现在荧幕上。《同心筑梦》不仅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 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播出后更是收获了社会各界肯定,斩获了不俗成绩单。
2023 年2 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发布《关于命名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通报》,云南民族博物馆、中共昆明市委党校(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20 家单位上榜。各基地充分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工作,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 年3 月,云南民族出版社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傣文、苗文、哈尼文、傈僳文、纳西文、佤文、拉祜文、景颇文等11 种民族文字对照的形式,翻译出版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全套共11 册。该书的翻译出版,方便了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边疆落地生根。
同时,我省还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台建设。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聚焦主题主线,服务中心大局,打造了以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为核心,N 级主流传统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为纽带的“1+N”媒体矩阵,利用统筹强力度、纸媒掘深度、视听拓广度、网媒激热度、融媒增效度,有形有感有效构建起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体系。并将《今日民族》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期刊”,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影响力。
各州市更巧妙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打好“线上+线下”宣传“组合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通过在“三微一端”等平台开设“德宏民族团结进步月40 年”特色专栏,以专题宣讲、知识测试、视频播放、资料发放等方式,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宣传。楚雄州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挖掘运用楚雄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加强对元谋人、恐龙谷等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形成具有楚雄特色的文化名片。丰富的媒体和多元的渠道,不断将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辖区单位、村(社区)、街头巷尾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此外,云南省还着力抓好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一是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纳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点考核指标,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寨、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等项目中,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形成说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和风尚。二是实施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以全省25 个边境县(市)374 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重点实施范围,以18 至60 周岁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为培训重点,推动书同文、语同音,促进心相通、情相融。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绘就了促进“云南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的蓝图。未来两年,云南省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让云南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美丽绽放,更让各族人民在美美与共中,深植下了中华文化的认同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