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德育功能的新转向
2023-05-15王晓燕于素梅
王晓燕 于素梅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坚持育体与育心相融合,系统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体现“以体育人”的德育功能。换言之,新课标通过构建课程核心素养的概念,将立德树人从抽象的任务分解为具体可行的目标,为推进从“以知识和技能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一、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
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德育功能的
新拓展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回顾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基本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校体育坚持“红色体育”精神,在把苏联学校体育课程模式中国化的基础上,提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概念。早在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就明确指出:“体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智能和习惯,以养成其强健的体格。”[1]从1956年教育部頒布《体育教学大纲》开始,我国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多次修订与完善,一直凸显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功能。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首次用“双基”的概念来高度概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概念奠定了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突出了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原则。不过,在我国当时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存在重智轻体的分数主义倾向,导致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相对单一。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工具性倾向开始受到诘难。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新课改浪潮中,教育部于2001、2011年先后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摒弃之前“双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有力纠正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对促进学生自立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理论研究不足、教师缺乏专业引领等原因,“三维目标”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艰难前行,难以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指引下,坚持德育为先理念,对体育课程的“三维目标”继续升级,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终身受益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彰显出新课程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核心素养的课程逻辑力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倾向,强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整体性思维,建立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育人路线图,努力解决以往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目标窄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问题。此外,新课标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自觉涵养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以文化人与以体育人的融合,重塑新时代学生的素质结构和价值取向,增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思想性,使其德育功能得到新拓展。
二、从“学科逻辑”到“发展逻辑”:
新课标以素养目标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
具体化
立德树人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课标通过构建“核心素养”概念,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求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依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生活实践逻辑对学科逻辑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逻辑”,整体性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与课程内容,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清晰、可操作性的科学凭依。
首先,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具体化为学科课程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体育品德;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三是帮助学生养成其终身受益的健康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新课标基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需求,基于新时代学生成长面临的真实环境和发展需求重组课程知识,既强调通过培养时代新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又高度重视通过体育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样,就将党和国家关于时代新人的任务要求具体化为体育学科的课程目标,实现以课程为统领,指导学校体育一切活动。
其次,新课标依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明确提出要实现“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2]。新课标着重从育人的“整体原理”出发,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突出强调“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解决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问题。具体而言,新课标强调将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发展逻辑相结合,重点突出“人和知识技能一体”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按照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分学段、分层次的内容分级,目的是打破学段保护主义,做到不同学段“整体有统筹”“上下有衔接”“前后有递进”,从而“保证学生能持续、系统和自主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度学习,为运动兴趣与运动专长的形成、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的练成、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的养成奠定良好基础”[3]。二是按照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相结合原则,通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架构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关联与融合,在学科中渗透多方面育人功能,突出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要素,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最后,新课标遵循新时代“大思政课”建构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将体育品德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从课程德育的功能看,都具有隐蔽性、依附性和渗透性的特征。新课标提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参与体育锻炼、展示或比赛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新课标通过倡导渗透性德育理念,对“教会、勤练、常赛”提出新要求,强调教师要更加注重课程实施的整体性。进一步来说,在“教会”环节,要加大关注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和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勤练”环节,要遵循体育规律和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引导学生爱练乐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享受乐趣、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在“常赛”环节,在充分挖掘比赛对于个体自我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将一些内隐性的德育内容贯穿其中。比如,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形成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体育道德;形成自尊自信、文明礼貌、正视成败等体育品格,并将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成为落实课程德育的真正主人。
三、从“过程方法”到“学科实践”:
新课标以“大单元教学”为基点推动
立德树人的方式变革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以“大单元教学”为基点推动立德树人的方式变革。体育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理念的深度转化。“过程与方法”理念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为探究而探究”“为过程而过程”等问题。新课标提出的“大单元教学”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强调教师要“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在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4],另一方面更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落实要以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个体差异为基点,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习惯养成、道德品格等,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来体现,推动课程德育的方式变革。
首先,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德育目标的渗透化落实。大单元教学的魅力在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德育目标的落实角度看,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开设专门的单元进行品德教学。大单元教学为新课标划分的四个水平体育品德的目标提供了实践土壤。新课标将体育品德划分为四个水平:水平一规定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培养文明礼貌等基本道德品质;水平二规定通过体育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遵守规则及建立责任感等重要品质;水平三规定通过体育锻炼勇于挑战、不怕失败、公平竞争等道德品质;水平四规定通过体育锻炼勇于拼搏、诚信自律等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单元教学主要以运动技能学习划分单元主题,划分标准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运动技能的敏感期,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按照实际情况及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其次,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德育机制的一体化转化。新课标以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靶向,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从以往片面注重运动参与向强调健康行为养成体系转化,从以往只注重心理健康方面向强调体育品德形成体系转化,构建结构化的体育学科德育转化机制,在横向和纵向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特点。新课标确定“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体化实施方案,统整不同学段体育与健康一体化课程,旨在以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学校立德树人规律为依据,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实现德育目标的系统性设定,德育内容的阶梯形呈现,德育实施的综合性推进,德育评价的层次性应用。在德育转化方式上,新课标改变传统“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基础上,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浅层体验向深度学习获得经验转变。最后,新课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通过学科实践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结构性的经验。
最后,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德育评价的多样化实施。新课标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基于“知、能、行、健”四个维度提出多样化评价方式。具体而言,“知”主要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知识,特别对关于体育、人、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能”主要指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学以致用,特别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主要是对践行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评价,特别是通过体育提升健全人格的实际效果;“健”主要是指健身和健心,特别是考查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是否增进了体质健康、锤炼了意志品质。由此可见,激励式德育评价不是以选拔、分数、功利为导向,而是力图通过多样化、多主体评价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与教师更积极地教。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巩固正确的体育认知,提升体育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以体育人”是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标紧紧把握新时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方向,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充分发挥体育多维育人价值,进一步拓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育人目标的具体化,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方式变革,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錘炼意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学暂行规程 小学暂行规程 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52:6.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3]张庆新,陈雁飞.新课标视域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设计依据与要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275-282.
[4]崔允漷.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4):6-7.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烨